作者┃暗語結香 朗讀┃踮腳微笑
指導┃郭新愛 編輯┃丄學號
近日,3歲男孩偷酸奶被奶奶送到派出所上了熱搜。
男孩來自湖南婁底,起因是他從鄰居家拿了一瓶酸奶,被奶奶發現后,堅持要把孩子送到派出所。
孩子反抗激烈,爺爺從旁勸阻無效,眼睜睜看著孩子被奶奶強行塞進車子。
拍攝者劉先生表示,這才是三觀最正的教育,孩子的底線問題不能慣,一定要讓他記憶深刻。
網友們的態度也是兩邊倒。
有些網友表示認同:一次教育受益終身。
也有網友反對這種極端的教育方式,奶奶的初心是好的,但是不應該將教育孩子的機會假手于人,更不應當用社會規則教育孩子。
試想,當孩子被當做小偷,被帶到他最尊重的警察叔叔面前,孩子的內心經歷了何等的驚濤駭浪。
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固然可以一次到位,但是也可能給孩子的內心帶來巨大的陰影。
這種陰影甚至會伴隨孩子一生。
赫伯特·斯賓塞說:“如果當眾出孩子的丑,當著外人損他,貶他,讓他無地自容。從心理學角度講,這樣做能使一個人產生懼怕社會的心理,產生自慚形穢的念頭,很難立足社會。”
這樣的事并不是第一次發生。
福建福州,一名5歲的女孩在商店偷偷拿了一個玩具,被媽媽要求去自首。
江蘇南通,一對夫妻因為兒子偷拿100元將其帶到派出所。
孩子犯錯,特別是這種道德層面的錯誤,家長著急上火采用非常手段,這種心情可以理解。
但教育本就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事,用力過猛,方式過激,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打擊孩子的自信,摧毀孩子內心的自我。
我們鼓勵教育的多樣性,也認同讓孩子承擔后果,但這并不能代表父母可以對孩子“隨心所欲”。
一
孩子犯錯,父母言行過激的背后
是情緒失控、教養無能
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父母永遠有辦法“出奇制新”,讓孩子汲取教訓。
大連,一名女子讓孩子在車流中爬著走,邊走邊不停辱罵孩子。
每當孩子試圖站起來,就被女子一腳踹到屁股上,孩子吃痛,繼續趴下,手腳并用爬著。
作為父母,我們真的要用這種極端的方法來懲罰孩子嗎?
捫心自問,每當孩子犯錯,我們對孩子大發雷霆,棍棒加身之后,內心是否有一絲心虛?
廣東深圳的黃先生因為小學四年級兒子沉迷看電視,一怒之下,就把電視砸了。
事后,這位爸爸承認自己言行過失,當時確實被氣壞了。
樊登曾說過:“父母罵孩子90%都是在遷怒,是將自己的挫敗感、無能感、壓力感遷怒到孩子身上。”
確實如此。
安徽埠陽的一位呂女士,因為孩子沒有考上重點高中,就把客廳里滿墻的獎狀撕下來。
她還鼓勵兒子,等他上高中后,再把這面墻帖滿。
父母的這些“一時興起”的行為,更深層的原因是:對于孩子的教育,我們束手無策,無能為力。
作為父母,一次次的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均告失敗后,深深的挫敗感在心中堆積。
久而久之,這種無形的壓力就會在孩子下一次犯錯時爆發,驅使家長采取更極端的行為。
我們不是故意要打罵孩子,只是在教育這條路上,每一位父母都有很多血淚史。
其實,只要父母承認自己的不足,不給自己那么大壓力,在孩子犯錯時就不會太激動。
我們都是平凡人,我們的孩子也是。孩子會犯錯,父母也有力不從心的時候。
以一個平常心來對待,心中就會輕松許多。
二
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將孩子越推越遠
所有父母都是從孩童時期過來的,我們不難回想起,小時候自己闖禍那一刻,害怕父母被發現的心情。
自責懊悔、惶恐不安、緊張得全身發抖?
我們的孩子也是一樣,大部分孩子在犯錯后,能立馬意識到錯誤,一想到接下來要面對父母的責罵,內心十分煎熬。
當然,十有八九,我們獲得了這項“殊榮”。
網友@哥斯拉不說話在知乎上分享了自己小時候挨打后的內心活動。
我每次挨打之后躺在床上,就幻想著自己從窗臺上跳下去,摔得滿身是血,媽媽就趴在我的尸體上哀嚎。
她打我越狠,我的尸體模樣就越慘,她掛滿淚珠的臉就有越多悔恨。
這其實就是孩子的一種報復心理。
孩子只能靠想象力來發泄心中的委屈,但是內心其實是不服氣的,年幼的他們只能將不滿情緒壓抑在心里。
假以時日,隨著被打罵次數增多,負面情緒越積越多,對父母的誤解也越來越深。
既然我們都經歷過這樣“不愉快”的經歷,就不能再讓孩子走我們的老路。
尹建麗說:“暴力教育能讓孩子變得順從,不會讓孩子變得聰明和懂事,能讓他們變得聽話,不會讓他們變得自覺和上進。
暴力教育能得到一些暫時、表面的效果,但它是以兒童整體的墮落和消沉為代價的。”
孩子固然記住了教訓,但他同時也貶低了自己;因為害怕責備不敢嘗試;或者為了掩蓋錯誤而選擇撒謊;最怕孩子安全感缺失,成為父母的“討好者”。
總而言之,簡單粗暴的教育確實讓孩子長了記性,但是也讓孩子在成長之路上身心俱疲,傷痕累累,離父母越來越遠。
三
允許孩子犯錯,心法在前,方法在后
心理學家李志勛說:孩子犯錯是一種發展需要。
孩子每犯一次錯,就是一次成長的契機。
簡·尼爾森說:當孩子犯錯時,家長應該很高興:“你犯了一個錯誤,太好了,我們從中可以學到什么?”
每一個孩子都會犯錯,區別在于父母用什么樣的態度和方法對待。
正視孩子犯下的錯誤,幫助孩子從中汲取經驗,完善自我,是為人父母必修課的重中之重。
在我看來,父母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這是前提;然后父母要始終站在孩子這一邊,這是“心法”;最后,父母要想辦法讓孩子認識到錯誤,這是方法論。
父母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如果父母可以做到:內心平靜,公正,不帶任何預設和批判,肢體語言不包含任何的潛臺詞。
這個時候,你就可以面對孩子了。
道理都懂,做不到怎么辦,我們可以暗示自己,盡量朝這個標準靠攏,父母只要有心,就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父母可以回想自己某一次心平氣和與孩子溝通的效果,如果失敗,可能是孩子還沒有準備好。
永遠站在孩子這邊
切記不要仇視孩子的錯誤,把孩子推到對立面 ,更不要貶低孩子的人品。
我們常常說內耗,孩子的感覺更甚,他們比成人更加脆弱,當孩子把精力用來應付父母的抱怨、責罵和羞辱時,他內心的能量已經消耗殆盡。
只有當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被寬容、被無條件愛著,他才感覺自己是安全的,他的內心才有空間思考、探索、反省錯誤。
讓孩子認識到錯誤
網上,一個男孩揪狗毛,為了讓孩子體會被人揪毛發的感覺,媽媽也揪了男孩的頭發。
這位媽媽的方法值得借鑒,此外,讓孩子承擔后果,也是不錯的方法。
孩子在該吃飯的時候不吃飯,就要餓肚子。
下雨天不打傘就會被雨淋濕。
把地板弄臟了,就要負責把地板擦干凈。
把杯子打碎了就要想辦法補償。
孩子既認識到了錯誤,也學會了勇于承擔責任。
四
教育的關鍵在于“育心”
教育的關鍵在于“育心”,一定是以情動人,以理服人。心法在前,方法在后。
所謂“心法”:我們是否自始至終、全神貫注、不擇手段的理解孩子,站在孩子這一邊。
教育是一門藝術,每一位父母都是一位藝術家,孩子就是我們手中的藝術品。
孩子每犯一次錯誤,都考驗家長的耐心,毅力和智慧。
我們從來都不缺乏智慧,也不缺乏一顆愛孩子的心,我們缺乏的只是耐心。
請給犯錯的孩子再多一點點耐心吧。
作者:暗語結香,自由撰稿人,忠于自己,熱愛生活,用文字構建溫情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