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6月23日湖北高考放榜,實驗中學的王希來考了675分。他說高三的時候不能玩手機又擔心游戲號廢了,索性拜托媽媽代練游戲。
高考結束兒子取得了圓滿的成績,媽媽也順利完成了代練游戲的任務,甚至打游戲比兒子還好。
有網友說:“這樣懂得變通信守承諾的媽媽才能養出自律性強又不書呆的孩子。”
確實,面對高考有幾個媽媽能滿足孩子無常理的要求呢?
家長以為逼孩子讀書用功是對未來最好的負責,卻忽略了這個極端的做法只是感動了自己。
高質量的學習效率,結果遠遠超過高強度的學習進度。
6月25日內蒙古的一名叫劉清源的學生,高考中取得了711分的好成績。
他說學習的時間都在校內,學習效率高,回家都不學習,課余時間和朋友踢球解壓。
看完這兩條新聞,不僅感嘆優秀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個像好朋友的媽媽。
有多少父母能像學霸的媽媽那樣,在全民推崇考試機器的情況下依然保持清醒的頭腦。大多視而不見孩子正常的需求,讀書的辛苦,只有義正言辭的苛求與不理解孩子。
他們一邊享受著撫養孩子給帶來的快樂,又一邊焦慮孩子高考關乎著下一代的未來,甚至整個家族的命運都與分數緊密相聯,必須全方位的鎖死。
在這個只看結果的世界,給孩子理解與關心的爸媽才是真的幸運。
不然,去看看那條便利店租小學生玩手機媽媽的做法,對比一下便明白哪個是對的。
2.
深圳張女士發現兒子偷偷去小賣鋪玩手機,半個小時五元錢。媽媽氣憤小賣鋪誘導孩子玩游戲,在家她從來不會讓孩子玩一會游戲的。
張女士登門理論,店家承諾以后再也不會有類似的行為。
媽媽的打壓式教育,逼還在上小學的孩子低頭認錯。總以為這樣的育兒經會在孩子身上發生立竿見影的效果,卻不明白孩子就像皮筋拉得越多,疼得力度越大。
逼孩子、嚴厲成為了新的教育熱潮,按照大人成熟的角度去要求孩子,扼殺他本應該成長所需要犯的錯誤。
不讓孩子玩游戲他就不玩了嗎?命令孩子不早戀他就不會去偷摸的追求嗎?事實上,爸媽反對的聲音越大孩子抵觸情緒更大。
家長需要做的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去用大腿擰胳膊,而是在這其中找平衡。
最近每天都上熱搜的電視劇《少年派》,林妙妙的媽媽對正在讀高三的女兒玩直播大發雷霆,拔網線、把屋里的東西全扔了。
林妙妙先是不吃不喝不上課,到了后來氣憤的媽媽辱罵孩子當初就不應該生下她,得不到理解的林妙妙爬上樓頂,欲跳樓自殺。
林妙妙的父親曾對妻子說:“縱使你有萬般種狠法去教育孩子,卻敵不過一條她不理你。”
母親的強權使孩子的想法得不到理解和信任,自然親子關系做不成朋友做成了敵人。
其實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也是令育兒專家龍應臺頭疼過的。
3.
安德烈是龍應臺筆下的安安,是可愛到從臉可以一直親到腳趾頭的小男孩。
隨著時間的流逝男孩長大了,強勢的龍應臺無法適應她想和兒子聊天,安德烈便反問:“要談什么?”
巨大的失落感讓她不知所措,直到母子倆受雜志之邀寫專欄以電子郵件溝通。
安德烈信中提到母親龍應臺太愛打電話給他,曾一天打過20多個電話半夜三點還「奪命連環call」,讓他很焦慮很煩躁。
同意寫專欄也是心想著:如果寫信可以要母親不能一直打電話給我,寫信未嘗不是好的選擇。
安德烈評論龍應臺是個非常嚴厲認真強勢的母親,即使是同齡人他也不愿意和母親做朋友。
在一個安靜的夜晚,他鼓足勇氣向優秀的母親提出:“媽媽你要接受一個現實,你的兒子只是一個極其平庸的人!”
安德烈的直白,讓龍應臺意識到孩子做一個銀行家和動物園里的飼養員沒有貴賤之分,只要兒子所做的他喜歡和快樂就好。
由此龍應臺得出了結論:中國父母存在的最大育兒問題,就是干預太多、問詢太多、包辦代替太多、而放手讓孩子去做的太少。
演員黃磊曾被問假如女兒早戀有什么看法的時候,他說:“如果女兒早戀我會說談可以但千萬不要接觸性,非要去接觸的話一定做好措施保護好自己。”
養孩子不容易也沒有那么難,比起怎樣教出一個很棒的孩子,洗去衣服上的泥土要容易許多。
4.
最近,看過一個感人的泰國短片。
放學鈴打響,孩子們蜂蛹而出。媽媽們看到了孩子做了自己不愿意看到的事:校服上沾滿了污漬和泥土。
媽媽說:“你為什么把自己弄的那么臟?弄的這么臟你自己洗干凈!我喜歡讓她干干凈凈的,我不喜歡聽到有人說她壞話,自己的內心也很受傷。”
原來這是一個考驗媽媽的實驗:老爺爺步履蹣跚的推著車,下過雨的泥土格外柔軟濕滑,車上坨著的花盆、樹枝晃晃悠悠,車轱轆上全是稀泥,老爺爺沒有把握好水平摔倒了。
路過的小孩撿起滿是泥水的花盆,幫著老爺爺重新整理好。熱心幫助的孩子越來越多,得到幫助的老爺爺很開心,學校評價這群孩子是最善良、最棒的孩子。
這個結果使媽媽們感到滿意和驕傲。
影片的最后有一句話耐人尋味:比起怎樣教出一個很棒的孩子,洗去衣服上的泥濘要容易許多。
換句話說,理解比苛求的結果更使爸媽舒心。
正如思想家盧梭說:“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擾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它們長的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
懂得進退的教育最明智,理解和信任的家庭最幸福。
5.
美國現代教育之父戴爾·卡耐基說:“對孩子們來說,父母的注意和贊賞是最令他們高興的。”
孩子就像是一棵小樹苗爸媽給予他們養分,剩下的都交給時間。可偏偏許多孩子們的愛好被忽視、想要被掩蓋,只能走向制定的模具里生活,內心會非常空虛過得不踏實快樂。
張愛玲曾在書中寫道:在人生的路上,有一條路每一個人非走不可,那就是年輕時候的彎路。不摔跟頭,不碰壁,不碰個頭破血流,怎能煉出鋼筋鐵骨,怎能長大呢?
哪有嬰兒會去上廁所、哪有幼兒走路沒摔過跤、哪有兒童沒做錯過題、哪有大孩子沒叛逆過、又哪有少年不思念過心儀的女孩。
縱使家長管理的再嚴格,這些成長該遇到的錯誤都會發生,與其焦慮、煩躁不如和孩子一起經歷。
來源┃山伯教育 ID: ishanbo 。專注禮育養育教育資訊。
編輯┃丄學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