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家》:你生了我,但我不想叫你媽媽,父母的三觀影響孩子的一生!┃微笑的力量
著名作家肖復興說過:“世上有一部永遠寫不完的書,那便是母親。”那是肖復興對母親至高的評價。
最近,熱播劇《安家》我聽到最多的讀者留言是「這部劇也太毀三觀了」或者「生活中,真有這樣的母親嗎?」
房似錦的開場白,是這樣介紹自己的:你好,認識一下,我是房家要扔在井里頭沒死成的老四,房四井,一二三四的四,水井的井。 這個人,就是房似錦的親生母親潘貴雨,一個極度重男輕女的女人,讓房似錦的成長蒙上厚厚的陰影。 她飯量大、吃相難看,只因小時候餓得太狠;她喜歡錢,因為從小窮怕了,錢才能讓她有安全感;她不近人情,只因母親逼得太緊;不懂得與人相處,只因從小到大,從未感受到家庭的溫暖,甚至被姐姐們和弟弟欺負。 成年后,她不光養活自己,背后還有一個像「吸血鬼」般的家庭,明知道是無底洞,卻還是甘愿填補,用錢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孩子是父母的復印件,有什么樣的父母,就會有什么樣的孩子。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形成,起到多大的影響?”有個網友說過:“對于大多數孩子而言,父母就是他的全世界。” 一個家庭中,父母的三觀直接決定了孩子的一生,是子女三觀的養成、性格的塑造、感情的熏染。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所有的思想都會隨著時間而慢慢轉移到子女的身上。每一個孩子,身上都有大人的影子,父母的影子。 《朗讀者》的節目現場,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談起母親當年對自己的支持,不禁熱淚盈眶。 俞敏洪連續兩年高考失敗,就在他準備放棄的時候,母親對他說:“兒子,你再試一次,好不好?就一次,不管結果如何。但是,媽媽相信你,這次你一定能考上!接下來這一年里,你要專心備考,家里的農活媽媽全包了,你不用擔心。你需要什么,盡管和媽說,只要媽能做到,我會全力支持。” 母親知道縣城里有很多高考補習班,即便費用有些昂貴。母親還是堅持去尋找適合俞敏洪的老師,然后風雨無阻地送俞敏洪去補課。有一次,由于俞敏洪忘記帶筆記,母親返回學校去取。可是,母親從城里回來的時候,天正下著雨。 當家門被推開,俞敏洪看到那個泥人一樣的母親時,他知道,自己沒有退路了,只能拼命學習。 在那個缺衣少穿的年代,在那個缺少勞動力的家庭,母親沒有讓他因此而荒廢學業,自己再苦再累,也支持兒子的夢想,這是母親的大愛,也是母親的格局。 這種無條件支持的母愛給了俞敏洪行走世界的底氣,是他走向成功之路的必要條件。 對一個男孩來說,他的成長離不開母愛的滋養,好的母親,可以讓兒子更強大,更有擔當和責任感。 有人說:“推動搖籃的手也是推動世界的手。”一個母親的三觀,的的確確陶染著家庭及子女。 從古至今,每一位成就卓著的名人身后,幾乎都有一位聰慧、有見地、三觀正確的母親。 是的,父母的愛,決定孩子一生的幸福;父母的教育,決定孩子一生的成就。作為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父母的三觀是子女三觀的來源。我家鄰居,夫婦都是公務員,他們對當官有著神一樣的信仰,所以一心想讓兒子走仕途這條路。父親從不在乎他的成績,只在乎他是否是班級干部;父親從不在乎他是否快樂,只在乎他和班級有權有錢的同學是否有交情;父親從不支持他的興趣愛好,成天給他灌輸官場厚黑學。 所以,他的童年是在出入官場飯局、學習官場禮儀、講述官場成功案例等度過的。常常圍繞他耳畔的,永遠是父母津津樂道的那句話:“那個誰誰,又升官了,好羨慕啊。” 在這種觀念的熏陶下,他只有一個目標:當官才有未來。 從小到大,他學習特別努力,順利考上名校和研究生。有機會讀博,他卻一心想著父母的教誨。放棄讀博后,他努力了5年,終于考上公務員。 可是,他的性格并不適合官場:盤根錯節的人際關系,他根本搞不懂;錯綜復雜的利益糾葛,他根本玩不轉。 工作中,他得不到成就感和自我認可;在家里,他得不到父母的寬慰和疏導…… 長期的失落與壓力,讓他不堪重負,患上了嚴重的抑郁癥…… 他的性格本不適合官場,如果用在學術界,卻很有用武之地。 可惜,父母給他樹立了錯誤的價值觀——他明明沒有當官的特質,卻認定只有當官才能實現人生價值。應了法國學者波達斯的一句話:“人的觀念、標準,深受家長影響,并根植于腦海。” 父母的價值觀,塑造著孩子的價值觀,并影響著孩子未來發展的方向。根深蒂固的偏頗觀念,便會造成孩子無法逃避的人生困局。 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父母就是使者,只有使者們不斷進修,端正自己的觀念品行,培養出的孩子才能自立于人群之中。”著名詩人多蘿西·勞·諾爾蒂寫過一首詩《孩子是父母的鏡子》:如果孩子生活在分享中,他們將學會慷慨;如果孩子生活在誠實中,他們將學會正直;如果孩子被公平對待,他們將學會正義;如果孩子被關心和體諒,他們將學會尊重…… 有句話說得好,家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每一次的安靜排隊或惡意加塞、闖紅燈或有序行走、體諒他人或落井下石、尊重生命或殘暴冷漠,最終影響著孩子意識領域一厘一毫的觀念。 風平浪靜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看不出差別;內心沖突的危急時刻,一個人下意識的舉動,正是來自他日積月累的觀念。 父母就是這觀念的源頭,某種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日后的事業成敗和家庭幸福。 前段時間,霍啟剛在微博曬出一組照片,他和郭晶晶帶兒子霍中曦到農田體驗插秧,并配文說:“現在的孩子們成長在幸福的時代,沒餓過肚子,挑食和浪費變成了習慣,他們更需要知道食物從哪兒來,學會珍惜,學會知足!” 這條微博一經發出就上了熱搜,并引來無數網友點贊,有人說:“他讓我們學會了分辨貴族和土豪。還有人說:“正能量爆棚!真正的言傳身教,相信孩子會印象深刻。” 有了孩子后,父母總希望把這世間一切美好都給孩子,殊不知,有遠見的父母,都舍得讓孩子吃點苦。 遺子萬金不如教子一經。家族血脈的傳承,不是財富和榮譽的傳承,而是文化與觀念的傳承。父母三觀正,才是給孩子一生的財富。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