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和歐盟共同領導的“全球應對糧食危機網絡(GNAFC)”發布了《2022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報告稱,受沖突、極端天氣、新冠疫情等多重因素影響,21年20共有53個國家和地區接近1.93億人遭遇嚴重糧食短缺,這一數字比前一年增加4000萬人。
數據顯示,世界糧食計劃署在1920至21年20援助的饑餓和營養不足人口連年上升,分別達到9710萬、1.155億和1.28億。今年預計援助人口將達到1.37億人。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俄烏沖突正在加劇全球糧食、能源和金融的三重危機,對世界上最脆弱的人群、國家和經濟體造成沖擊。沖突的影響是全球性和系統性的,多達17億人正暴露在糧食、能源和金融系統的破壞之下,這些破壞正在導致貧困和饑餓問題的惡化。
我在年20208月撰寫的《全球面臨糧食危機嗎?》認為逆全球化會引發糧食危機,而如今的俄烏戰爭直接引發了這場危機。
本文邏輯
一、戰爭如何引發糧食危機?
二、中國如何養活十四億人?
三、我們如何應對糧食危機?
【正文7000字,閱讀時間20',感謝分享】
從全球糧食產業的角度來看,俄烏戰爭無疑是地球兩大糧倉的火拼。
烏克蘭是全球第四大糧食出口國,被稱為“歐洲糧倉”。烏克蘭擁有地球四分之一的黑土地,烏克蘭大平原的耕地面積約4256萬公頃,為全球4億人口供應糧食,其中十分之一由中國公司耕種;每年谷物和豆類產量超過6000萬噸,其中三分之二對外出口。
去年,烏克蘭農產品出口額達277億美元,同比增長25%。其中,小麥出口量為2000萬噸,占全球的9.85%,為第五大小麥出口國;大麥出口量為580萬噸,占全球的16.67%,為第三大大麥出口國;玉米出口量為2750萬噸,占全球的13.74%,為第四大玉米出口國。另外,烏克蘭還是全球第一大葵花籽油出口國,葵花籽油產量占全球的28.6%,葵花籽油出口占全球50%【1】。
俄羅斯是全球第三大糧食出口國,是中東及非洲國家主要的糧食進口國。俄羅斯的耕地主要分布在中央區、伏爾加河地區和南部,耕種面積達到1.26億公頃,每年糧食產量超過1.3億噸。
去年,俄羅斯農產品出口額達377億美元,同比增長23.6%。其中,小麥出口量為3200萬噸,占全球的15.76%,wei 第二大小麥出口國;大麥出口量為450萬噸,占全球的12.93%,為第四大大麥出口國;玉米出口量為450萬噸,占全球出口量的2.25%。
俄烏兩國的小麥合計產量10816萬噸,合計出口占全球的25.6%;大麥合計產量2740萬噸,合計出口全球的29.6%;玉米合計出口總量占全球的19%,葵花籽油合計出口占全球的80%【1】。
兩大糧倉起火,全球糧價上漲。這場戰爭對糧價的推動大致有這么幾個路徑:
一是烏克蘭糧食減產。戰爭嚴重破壞了烏克蘭的基礎設施和部分耕地,耽誤了農時與生產,直接降低了烏克蘭的糧食產量。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估計,烏克蘭今年可能有20%—30%的冬季谷物、玉米和葵花籽無法種植或收割。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最新報告估計,由于烏克蘭目前的局勢,今年全球小麥產量將下降20%。
二是烏東地區鏖戰,糧食供應受阻。俄軍圍攻敖德薩等港口,又封鎖了黑海航道,而這些港口及黑海航道承擔著烏克蘭90%的糧食出口。如今,大規模的小麥、大豆、玉米積壓在敖德薩港無法外運。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近日表示,由于俄羅斯持續封鎖烏克蘭黑海港口,烏克蘭可能損失數千萬噸糧食,進而引發一場影響歐洲、亞洲和非洲的糧食危機。
三是俄烏限制糧食出口。俄羅斯宣布暫時禁止向“對俄不友好國家”出口小麥、黑麥、大麥、玉米等谷物,烏克蘭也對蕎麥、裸麥、大米和燕麥實行出口限制。
四是能源金融化、糧食能源化,能源價格上漲推動化肥價格大漲,進而推動糧價上漲。這場戰爭導致石油和天然氣價格暴漲,而天然氣又是化肥的主要原料。同時,俄羅斯和白俄羅斯是化肥的主要供應國,兩國鉀肥產量和出口量占全球的40%。
世界銀行提供的化肥價格指數3月漲至237.6,較上年同期上漲1.3倍,創下自2008年以來新高。其中,氯化鉀肥3月漲至每噸562美元,較上年同期上漲1.8倍,創出主要化肥之中最高的漲幅。尿素價格也上漲了1.6倍,至每噸907美元左右。
全球化肥價格上漲,農民減少化肥采購,進而降低了農產品產量。世界最大的鉀肥生產商Nutrien,預計2022年全球鉀肥出貨量將下降至6000萬噸至6500萬噸之間。
在北美,美國農業部3月底發布的農戶種植意向調查顯示,相對來說較多使用化肥的玉米的種植面積預計減少4%。在南美,如果鉀肥使用量減少20%,預計巴西大豆年產量將下降14%。在亞洲,國際肥料發展中心(IFDC)警告,印度、孟加拉、印尼等亞洲國家的農民正在減少化肥使用量,這導致下一季水稻收成或將減少10%,相當于3600萬噸大米左右。在非洲,國際肥料發展中心(IFDC)觀察發現,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化肥使用量已減少30%,這可能會使非洲谷物產量減少3000萬噸。
俄烏戰爭爆發后,3月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糧價指數同比漲幅擴大12.1個百分點至31.4%。其中,谷類和油料類糧價同比增速分別高達35%和53.5%,對應指數分別為166.5 和243.2、均創有數據以來新高。同時,大豆期貨、玉米期貨價格屢創新高。世界銀行預測,由于俄烏沖突將改變世界交易、生產和消費的方式,2022年全球食品和糧食在去年上漲了31%的基礎上,還將繼續上漲22.9%。
通常,食品價格每上漲1%,將有1000萬人陷入極端貧困。與歷史上的糧食危機類似,首當其沖的還是世界上最邊緣的國家和最脆弱的人群,而這次他們遭受的沖擊甚至更加直接、快速。
俄烏兩國的糧食出口地主要是中東和非洲地區。年2020,非洲國家向俄羅斯進口了40億美元農產品,其中小麥占90%。俄小麥出口埃及占31.3%,土耳其占17%,孟加拉國占6.44%,尼日利亞占4.84%,也門占3.89%,蘇丹占2.51%【2】。
年2020,非洲國家向烏克蘭進口了30億美元農產品,其中小麥占48%、玉米占31%。烏小麥出口埃及占22%,印尼占19.4%,菲律賓占7.79%,土耳其6.67%,突尼斯6.31%,也門2.26%【2】。
圖:黑海糧倉的出口,來源:地球知識局
肯尼亞、吉布提、厄立特里亞、蘇丹、布隆迪、烏干達、索馬里、盧旺達等非洲國家的小麥進口,90%來自俄烏兩國;埃及、土耳其、孟加拉、敘利亞的這一數據都超過60%。黎巴嫩、突尼斯、也門、利比亞對這兩個國家的小麥依賴度也非常高。
比如埃及,人口超過1億,主要食物烤面包的原料就是俄烏的小麥,其中60%-85%從俄羅斯進口。戰爭爆發后,埃及的小麥粉價格上漲了20%,小麥儲備不足三個月,很可能會陷入糧食危機。又如黎巴嫩和斯里蘭卡,這兩個國家已陷入經濟危機和人道主義災難。黎巴嫩90%的小麥從這俄烏進口,每年糧食進口額為8億美元,但這個國家沒有這么多外匯進口小麥,如今四分之三人口陷入貧困。斯里蘭卡的主權債務已違約,沒有足夠的外匯進口能源、糧食和藥品,大量不滿的示威者與政府爆發了嚴重的街頭沖突。
俄烏兩國是中國的主要糧食進口國。海關數據顯示,21年20,中國從烏克蘭進口玉米824萬噸,占比近三成。這場戰爭及糧食價格上漲同樣影響著中國的糧食安全。
不過,中文網絡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底氣很足,主要論據有:21年20中國糧食總產量超過6.8億噸,人均糧食使用量遠超國際警戒線;大米、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的自給率均在98%以上。
如果理解了中國糧食增長、供應及結構的內在邏輯,或許想法會有所改變。
公開數據顯示,1978年以來,中國糧食產量整體呈上升態勢:1978年糧食總產量為3.04億噸,到1990年達4.46億噸,增長率高達46.7%。這一時期的糧食增產主要有兩個因素:一是土地制度改革,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提高了農民的積極性。二是現代農業技術的引入,如農藥、化肥、機械等。
進入90年代,糧食總產量穩定增長,但在1996年突破5億噸后連年下跌,2000年減產10%,2003年跌至4.3億噸,低于1990年的水平。
圖:1978年-1920年中國糧食總產量,來源:國家統計局
2003年后糧食持續增產,2007年重回5億噸,2013年突破6億噸,1920年達到6.63億噸,再創新高。這是為什么?
這一輪糧食的穩定增長主要受益于糧食產業的全球化配置,關鍵事件是中國在2001年底加入WTO。入世談判非常艱難,其中農業是極其敏感的議題。當時,國內有人反對,認為如果讓美國農產品進入中國控制了國人的口糧,中國糧食安全得不到保障。但是,中國高層渴望達成農業方面的協議。
1999年4月朱總訪美。朱總希望能夠簽署入世協議,但是當時美國的政治氣氛不太友好。據首席談判代表龍永圖回憶,朱總到白宮對克林頓講,如果能不簽的話,能不能先簽署在農業問題上已經達成的那些部分協議。為什么朱總急于達成農業方面的協議?
從1996年開始到入世之前,中國糧食總產量持續下滑,人口自然增長率還在1.04%。如此下去,十多億人吃飯的壓力巨大。缺糧是最大的糧食安全問題,中國高層希望通過入世來加大糧食進口。具體是怎么做的?
簡單來說是糧食產業的全球化配置,涉及主糧種植、進口糧、種子、農藥、化肥、機械等。
主要看糧食供應(種植和進口)結構的優化。
入世后,中國加大糧食進口,尤其是大豆進口,減少了大豆、粗糧、糖料及棉花的種植面積或比例,將更多的土地騰出來種植三大主糧。
數據顯示:2002年中國大豆進口量剛超過1000萬噸,到2017年這一數據達到9556萬噸,增加了9.5倍。2001年,中國大豆播種面積為948萬公頃,到2012年播種面積下降到了717萬公頃。同時,年產量也從2001年的1540萬噸下降到2012年的1300萬噸。
從2006年開始,小麥、稻谷和玉米三大主糧的播種面積增幅較大。2008年全球糧食漲價,中國加大了三大主糧的播種面積。小麥播種面積從2009年開始超過2400萬公頃,稻谷到2011年穩定在3000萬公頃以上,玉米到2012年穩定在3500萬公頃。三大主糧的播種面積增加,產量也水漲船高,進而提高了三大主糧的自給率。
圖:2006年-2016年中國糧食作物及三大主糧的播種面積,來源:大國糧商
這種全球化的糧食結構優化完全符合大衛·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3】。當時,中國種植大豆、大米、玉米、小麥的成本都高于美國,其中大豆最甚。因此,中國的耕種策略是:向美國大規模進口大豆,騰出更多土地擴大三大主糧的種植面積。
以年20208月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的價格為例,按當時1:6.93的匯率折算,美國大豆價格約2855元(人民幣)/噸,中國大豆的期貨價格約3300元/噸,每噸差價達445元。在2008年之前,這一差價更大。美國小麥期貨價格為1282元/噸,中國小麥期貨價格約2500元/噸,每噸差價高達1218元;美國期貨玉米的價格為921元/噸,中國玉米期貨價格超過2200元/噸,每噸差價高達1279元。可以看出,中美之間小麥、玉米的差價要大于大豆。這說明,通過十多年的采購,中美之間的大豆價差有所平抑。
大豆是飼料的主要原材料。美國廉價的大豆是其肉類價格低廉的重要原因。中國大規模進口大豆用于飼料生產,降低了肉價,尤其是中國食用規模最大的豬肉。
圖:1920年中國主要糧食供需狀況(單位:百萬噸),來源:蘇寧金融研究院
所以,入世以來,中國利用了國際市場資源,優化了糧食供應結構,減少了大豆、粗糧等種植,采用進口替代的方式彌補,同時擴大了三大主糧的種植面積,從而提高了糧食產量和三大主糧的自給率,形成了今天中國糧食的基本盤。
據海關總署發布的數據顯示,21年20,中國糧食總產量超過6.8億噸,進口糧食1.65億噸,占糧食總產量的24.1%,糧食對外依存度為19.4%。其中,大米、玉米、小麥是中國三大主糧,自給率超過98%;進口大豆9651.8萬噸,占總進口的58%。大豆需求量不小,在一億噸級別,占全球大豆消費需求的30%,對外依賴度接近90%【4】。另外,棕櫚油對外依存度為100%,大豆為83%,大麥為78%。
除了糧食供應,中國糧食的種子、化肥及農藥也是由國際市場配置。這大大提高了中國的糧食產量。
種子技術革命,是現代農業增產的根本動力之一。美國是全球最大的種子出口國,美國孟山都、杜邦和先正達三巨頭占有全球三分之一的市場份額。中國是全球種子進口大國,主要向美國、荷蘭和日本進口,其中對美國的進口規模最大。
2000年開始中國種子進口總額持續增加,從7700萬多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3億多美元。在全球前十名國家種子進口貿易總額中,中國進口占比遙遙領先,其中2002-2003年進口占比超過90%,2008-2010年均超過80%。進口種子提高了中國糧食產量。
除了種子外,農業機械、農藥化肥及現代化大農場管理也是現代農業革命的關鍵。
化肥中的氮,原本是二戰中炸藥的主要成分。戰后,原本軍用的氮和硝酸鹽生產工藝民用化,農業化肥技術突飛猛進。尤其是六十年代后,矮稈雜交種子研發成功,使作物在吸收化肥后不會倒伏,化肥在美國農場大規模使用。美國科赫肥料和CF肥料是世界級肥料制造商。
再看農藥。以草甘膦為例,草甘膦又稱除草劑,可以快速高效地控制雜草,大大節省了人力。美國孟山都開發了抗草甘膦的轉基因作物,主要是大豆、玉米和棉花。在這類轉基因品種上使用除草劑,效率高且不傷害作物。目前,這三大作物分別占據了美國栽培面積的90%、67%和67%。美國孟山都、杜邦和先正達還是農藥生產巨頭占據了全球一半的農藥銷售。
現代化肥、農藥和耕種技術的引進,緩解了土地肥力遞減,提高了中國農耕效率和糧食產量。這是中國養活14億人口的基本盤。這基本盤是全球化糧食資源優化配置的結果。
如今,全球各國的口糧,基本上是由全球化市場來保障的。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繼承了大規模的土地,但糧食卻無法自給,進口比例達到50%。最近20年,俄羅斯引進種子、化肥、農藥和農業機械,同時加大農業補貼,糧食產量大幅度提升,轉變成為全球第三大糧食出口國。烏克蘭三分之一的種子靠進口,主要來自法國。玉米種子進口占谷物進口種子的91%,,葵花籽種子進口占油料種子的83%。這些進口種子提高了“歐洲糧倉”的產量。還有,日韓大量進口歐洲、美洲的小麥和玉米,騰出更多的資源生產稻谷和發展精細化農業。如今,全球糧食產量基本滿足需求,各國糧食的平均自給率超過八成,這是全球化優化資源配置的結果。
但是,正如我之前所說的,如果逆全球化持續,全球糧食危機可能爆發。
我們需要關注一組矛盾的數據:從2018年到21年20,全球糧食一直在增產,糧食總產量分別為26.5億噸、27.1億噸、27.8億噸、28.0億噸;糧食總供應量基本滿足總消費量,以年2020為例,總供應量為36.6億噸,大于總消費量28億噸,期末庫存和庫存消費比分別為8.5億噸和30.3%。但是,近些年,糧價持續上漲,陷入饑餓的人數卻迅速增加。聯合國近些年發布的數據顯示,1920年全球有近6.9億人挨餓,比2018年增加了1000萬人,而在新冠疫情、俄烏戰爭的推動下,如今這一數據上漲到8億人,占地球總人口的10.5%。
這是為什么?
有兩股不同的力量分別影響著人類的口糧:
一是市場的力量。俄烏戰爭爆發后,國際糧食價格上漲,國際市場開始自動調節。非洲、亞洲國家無力承擔化肥價格上漲,削減了糧食產量;而糧食主要出口國因有利可圖而加大了糧食耕種和出口。比如,巴西減少大豆種植面積(大豆使用鉀肥量更大)的同時增加小麥種植面積增加到340萬公頃,產量將提升至900萬噸。USDA預測,澳大利亞全年小麥出口將創新高達到2800萬噸。歐盟今年的出口量也將達到3800萬噸,同比增長26%,為十年來第二高。印度小麥出口量在3月創下了785萬噸新紀錄,同比增長275%。
預計,今年的糧食供應產量會有所減少,但還能夠達到供需緊平衡。比如,預計小麥產量為7.79億噸,稍微低于7.87億噸的總需求量。糧價刺激糧商增加產量,糧食供需壓力會有所緩解。價格調節機制是全球糧食連年增產的基礎。
二是反市場的力量。從新冠大流行開始,糧食貿易保護主義開始抬頭。今年,繼俄烏之后,白俄羅斯、土耳其、匈牙利、印尼、阿根廷都頒布了出口限制性政策。從2月到4月,對食品實施出口限制的國家數量已從3個攀升至23個。就產品貿易總額而言,各國出口限制影響了約35.9%的小麥出口、55%的棕櫚油出口、17.2%的玉米出口、78.2%的葵花籽油出口和5.8%的豆油出口【5】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駐華代表屈四喜認為,全球生產的糧食足以養活全球人口,但全球仍有近8億人吃不飽,因為約有三分之一的糧食被損失或浪費,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有1萬億美元左右。全球在生產、收獲、運輸、倉儲、加工等零售環節之前的糧食損失約占到總產量的14%,零售、消費環節浪費的糧食約占17%【5】。
真正引發糧食危機的并非供應不足,而是人為破壞了全球糧食市場。戰爭、制裁及各種人為因素無疑大幅度提高了供應成本,進而抬高了糧食價格。當前,糧食安全的真正威脅是新冠疫情、俄烏戰爭、國家沖突、經濟制裁、糧食保護主義構成的逆全球化。
那么,我們該如何應對呢?
簡單說下,短期來說,還是得加大糧食進口。
去年開始,中國加大了糧食進口,大米、大麥、高粱、玉米進口增速都超過50%。這場戰爭爆發后,中國轉向澳洲和北美大量進口糧食。但是,糧食和化肥價格進口上漲,對糧食供應構成一定的制約。海關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進口肥料243.6萬噸,同比下降17%,價值66.7億元,同比上漲39.7%。
當我們理解了糧食全球化配置的邏輯和逆全球化的危害,我們要做的不是支持逆全球化,而是破除各種壁壘,做大農業市場,深度融入全球化市場,繼續利用國際技術和資本提高農業技術和糧食產量。
可能有人覺得,大豆不是主糧,中國可以減少進口,加大種植面積。但大豆的年需求量與小麥是一個級別的,比大米少一些。大豆進口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如果大豆進口終止,中國需要騰出耕地種植大豆。由于中國大豆產出率很低,要滿足超過1億噸的年需求量,將消耗大量的耕地和化肥。如此,三大主糧的種植面積和化肥將減少,進而沖擊主糧供應。
如果真正要保障中國糧食安全,建議打破糧食市場的各種障礙:
一、打破農業技術水平上游的育種、化工等競爭壁壘。中國90%的農作物品種是由500多家科研院所完成的。據統計,目前全國市場上有1萬多個合法品種,其中有種植面積的僅有3000多個,占30%左右;有70%左右的品種種植面積很少,甚至沒有種植面積【6】。另外,化肥的上游原料及技術主要由石油系統控制。種子技術落后,以及國產化肥導致低效、過度施肥,抑制了中國糧食產量的提高。
二、打破農產品及技術進口受限制,加大糧食及農業技術進口。中國加入WTO后一直保留了八種商品的進口國營權,其中包括糧食、棉花、植物油、食糖、化肥五類。
三、實施農村集體土地制度改革,促進資本、技術和人才進入農業和農村。現行的農村土地制度,土地無法流轉,資本、技術和人才無法進入農業,農業市場難以興起,抑制了規模經濟和生產效率,阻礙了農耕機械及農業技術進步。結果,農業落后,農民流失,村莊荒涼。這是中國糧食安全的長遠隱憂。
很多農民既在城鎮打工,又兼顧種植少量的地。在種情況下,施肥用藥偏于粗放,大型農耕機械無法派上用場。浙大谷保靜團隊調研全國范圍內逾2萬農戶發現,在“打工”與“種地”之間,存在一種預期收入的競爭關系。研究量化分析認為,18畝是一個臨界點。耕作面積超過18畝后,農民才覺得專心農業勞動比進城打工更為賺錢【7】。但是,中國的戶均面積遠低于這個規模。
圖:各國農場規模、耕地面積、勞動生產力及城市化,來源:PNAS
最后,需要注意的是,這次糧食危機還疊加金融危機。美國是唯一一個能源和糧食雙出口的發達經濟體。美國之外的國家可能遭遇“雙核”沖擊。美元升值和能源及糧食價格上漲,對美國之外的國家股債匯樓市形成大脈沖,同時對美股也構成巨大威脅。那些能源和糧食自給率低、且長期仍繼續實施寬松政策的國家,不得不大規模拋售本幣,以追逐上漲的美元、能源和糧食。一旦匯率崩潰,立即陷入金融危機,金融危機又會加劇饑荒,如現在的斯里蘭卡和黎巴嫩。
越過所謂的宏大敘事,關心個人冷暖與安危,社會才可能變得更好。
參考文獻:
【1】誰在推動“糧食危機”?周欣瑜,華爾街見聞;
【2】這些國家,糧食危機要來了嗎?地球知識局;
【3】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大衛·李嘉圖,譯林出版社;
【4】疫情會引爆全球糧食危機嗎,陸勝斌、顧慧君,蘇寧金融研究院;
【5】多重挑戰下,如何應對全球糧食安全風險?彭瑤 呂珂昕,農民日報;
【6】中國農作物商業化育種現狀及發展對策,楊曉東等,農學學報;
【7】Policy distortions, farm size, and the overuse of agricultural chemicals in China,Baojing Gu,PNAS。
關于經濟及經濟學相關問題,可在下方留言,清和社長在“社友提問”欄目中為你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