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雜詩》第五十七首
姬周史統太銷沈,況復炎劉古學喑。
崛起有人扶左氏,千秋功罪總劉歆。
自注:癸巳歲,成《左氏春秋服杜補義》一卷,其劉歆竄益左氏顯然有跡者,為《左氏抉疣》一卷。
【箋說】
龔自珍此詩的自注里說,癸巳歲即道光十三年,他四十二歲時,寫成了《左氏春秋服杜補義》一卷,從題目看,是補充晉朝杜預《春秋左傳集解》和東漢服虔《春秋左氏解誼》的。此外還有一本《左氏抉疣》,是指出漢“劉歆竄益左氏顯然有跡者”。可惜的是。這兩卷書都已佚,具體內容難詳了!
我們就看他首詩寫些什么吧,可知一二。
姬周史統太銷沈,
首句說,周朝的歷史傳承,太埋沒無聞了。
“姬周”,此指周朝,因其姬姓,故稱姬周。《說文》云“黃帝居姬水,以姬為氏,周人嗣其姓”,
“史統”,歷史傳承。龔自珍有《尊史》一文,曰:“史有其官而亡其人。有其籍而亡其統。史統替夷。故孔統修也。史無孔。雖美何待。”亦用此語。
“銷沉”,埋沒無聞。宋葉適《祭陳益之待制文》:“銷沉至死,有困無亨。”
此句是嘆息周超的歷史文獻沒有傳承下來。
況復炎劉古學喑。
第二句接著說,何況漢朝的古文經典與文字的研究也太薄弱。
“炎劉”,劉姓的漢朝尊崇火德,劉邦自稱赤帝子,故稱炎劉。漢趙岐 《<孟子>題辭》:“遭蒼姬之訖録,值炎劉之未奮。”
“古學”,研究古代經典的學問。漢許沖《上<說文解字>書》:“臣父故大尉南合祭酒慎,本從逵受古學。”段玉裁注:“古學者,《古文尚書》、《詩毛氏》、《春秋左氏傳》及《倉頡古文》、《史籀大篆》之學也。”“古學喑”,就是古學薄弱,喑啞,沒有聲音。
第二句是批評漢朝的古學研究無力。
崛起有人扶左氏,
第三句說,突然有人崛起,支撐起《左氏春秋》的研究。
“左氏”,此指《左氏春秋》,即《左傳》。傳說為左丘明所著,所記范圍起自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左丘明此人,還作有《國語》一書。
此句的“有人扶左氏”,是指劉歆,他如何“扶”,下句再一起說。
千秋功罪總劉歆。
末句說,歷史上千秋功罪,都要歸在劉歆名下。
“劉歆”,字子駿,后改名秀,字穎叔,為漢高祖劉邦四弟楚王劉交的后裔,劉向之子。他是漢代古著名經學家,主古文經學以能通經學、善屬文為待詔宦者署,為黃門郎,受詔與其父劉向領校“中秘書”(內秘府藏書),協助校理圖書。劉向死后,仍繼承父業負責總校群書。此外,劉歆在天文歷算上,也卓有成就。章太炎甚至稱他為:“孔子以后的最大人物。”
就《左氏春秋》來說,在劉歆之前并未引起經學界的重視,是劉歆建議,將《左氏春秋》列入官學,與《公羊傳》、《谷梁傳》同作為釋經之書。這就正確定位了《左傳》的地位。這可以說是劉歆的“千秋之功”。
但是,劉歆為了提高《左傳》的地位,使之成為釋經之書,把《左氏春秋》改為《春秋左氏傳》,使得《左氏春秋》成為解釋魯國史書《春秋》的書,而不是一部獨立的史書。我們現在看到的《左傳》通行本,就是劉向整理的《春秋左氏傳》。這就在后來引起許多的爭議,有人認為其中有劉歆的“增益”。龔自珍也就持此觀點,他的《左氏抉疣》一卷書,就是找出“劉歆竄益左氏顯然有跡者”。這就是他認為的劉歆的“千秋之罪”。
不過要指出的是,龔自珍屬于今文經學派。影響他轉入今文經學派的劉逢祿,就有《左氏春秋考證》一文,認為《左傳》是劉歆偽造的。后來,清末康有為也是今文學派,為變法尋找理論,他的《新學偽經考》就把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尊崇的“古文”經典,如《周禮》、《逸禮》、《古文尚書》、《左傳》、《毛詩》等,都定為西漢末年劉歆偽造的,因此都是“偽經”。
由此可知,龔自珍的“千秋功罪”的“功罪”二字,是偏正復詞,是偏于“罪”而言,哪有什么“功”?第三句的“崛起有人扶左氏”,怕也不是褒義,而是貶義,帶有譏諷的意味了。
金文學家的觀點也受到了質疑。章太炎的《春秋左傳讀》,劉師培的《周秦諸子述左傳考》、《左氏學行于西漢考》等論著都力辯《左傳》非偽書。錢穆在《劉向歆父子年譜》一文中列舉28條疑問來反駁康有為的觀點,證明劉歆不可能篡改該書。康有為等今文學家的批評表現了今文經學門戶偏見,是為其“托古改制”的政治觀點服務。
2012年,浙大收藏樂新發現的戰國楚竹簡,“浙大簡”中包含古書《春秋左氏傳》一種,研究者并得出戰國時確有《左傳》一書的結論,并非偽書。或者這可能結束《左傳》真偽的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