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報編輯上傳視頻
中醫方劑
本詞條缺少概述圖,補充相關內容使詞條更完整,還能快速升級,趕緊來編輯吧!
本詞條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名詞術語成果轉化與規范推廣項目提供內容 。
大黃湯,中醫方劑名。出自方出《金匱》卷下,名見《普濟方》卷三一二。具有利大便,散風活血之功效。主治馬墜及一切筋骨損。
出 處
《金匱》卷下,名見《普濟方》
功 用
利大便,散風活血
主 治
馬墜及一切筋骨損
編輯播報
大黃一兩(切,浸,湯成下),緋帛如手大(燒灰),亂發如雞子大(燒灰用),久用炊單布一尺(燒灰),敗蒲一握(三寸),桃仁四十九個(去皮尖,熬),甘草如中指節(炙,銼)。
編輯播報
上藥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湯成納酒一大盞,次下大黃,去滓,分溫三服。先銼敗蒲席半領,煎湯浴,衣被蓋覆。斯須通利數行,痛楚立瘥。利及浴水赤,勿怪,即瘀血也。
編輯播報
利大便,散風活血。
編輯播報
馬墜及一切筋骨損。
編輯播報
《古方選注》:馳騁之時,陽鼓于上,卒然而墜,傷在于首,病頭脹頸粗,發熱體痛,故其所治有不同于平常跌撲所傷者。方中多用陳敗之物,取其伏陽而行瘀也。敗蒲席須作帆之蒲,惟鄉船中嘗以為臥具者佳,借其精神所憑,可以伏陽,且陳蒲可逐上焦瘀血;炊單布久蒸,則受湯熟之氣,可以化陽自熄,退腫除陳;亂發療驚安神;緋帛行瘀搜傷;大黃、桃仁、甘草,即桃仁、調胃承氣二湯之義,用以掃除三焦之瘀;外用敗蒲沐浴,以逐肌肉筋骨之瘀,內外兼治。
編輯播報
1、《普濟方》:“墜馬及一切筋骨損,腹中有驚風瘀血,煩悶,不省人事。”
2、本方方名,《古方選注》引作“敗蒲煎”。
編輯播報
附方1大黃湯
組成:大黃、黃連、黃柏、梔子各半兩。
功用:《蘭臺軌范》:除六經之熱。
主治:①《肘后方》;傷寒五六日以上者。②張文仲引許推然:天行,若已五六日不解,頭痛壯熱,四肢煩疼,不得飲食。
出處:方出《肘后方》卷二,名見張文仲引許推然方(見《外臺》卷三)
附方2大黃湯
組成:大黃、甘草、炙黃芩各二兩,升麻二兩,梔子一百枚。
主治:①《肘后方》:發背上初欲腫。②《圣惠》:熱毒生癤,五臟壅滯。
出處:《肘后方》卷五
附方3大黃湯
組成:大黃、甘草、炙黃芩各二兩,升麻二兩,梔子一百枚。
主治:①《肘后方》:發背上初欲腫。②《圣惠》:熱毒生癤,五臟壅滯。
出處:《肘后方》卷五
附方4大黃湯
組成:大黃(銼,炒)一兩,桃仁(湯浸,去皮尖雙仁)四十九枚,虻蟲(去翅足,微炒)三十枚,水蛭(糯米內炒,候米黃,即去米)三枚。
主治:婦人月水不利,結積無子。
出處:《普濟方》卷三三六引《肘后方》
附方5大黃湯
組成:大黃三兩,梔子五十個,升麻二兩,黃芩三兩,芒消一兩。
功用:清瀉毒火。
主治:癰疽,發背,時毒。
出處:《鬼遺》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