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財經
11月17日,中國人民銀行、銀監會、證監會、保監會、外匯局五部門聯合發布《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
有人開玩笑,這個意見稿一出,很多業內人士都準備回家種地帶娃了,當然這個是調侃,但對于整個資管行業和資本市場的影響,卻是真大。
資產管理打破剛兌 短期沖擊長期規范
總體來看,這個資管新政主要包括了這么幾個方面,打破剛性兌付、禁止資金池業務降低期限錯配風險、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統一杠桿要求禁止資金空轉等。應該說,這個新政的主要目的,還是嚴控金融風險,服務實體經濟。
而大家最為關注的,應該就是打破剛性兌付,一直以來,銀行理財由于剛性兌付的存在,某種程度上它的利率成為了社會的無風險利率,這相比于存款、債券高出很多,很多企業做實體投資的時候,就拿這作為參考,低的時候還不如買理財,造成了實體金融化。另一方面,理財產品抬升了銀行的成本,使得金融機構層層加杠桿,整體風險加大。據統計,截至2016年末,銀行表內、表外理財產品資金余額分別為5.9萬億元、23.1萬億元,這其中就會有一部分資金直接或間接進入股市。
所以這次提出打破剛性兌付,就是去杠桿,減小金融機構風險,而在投資出現問題時,風險由投資者自行承擔,這種情況下,投資者買理財可能會減少,反而去存款,買債券,或者是買保險,從這個角度來看,新政對于銀行的影響不大,畢竟理財收益占比很小,整個銀行業來看,2016年銀行理財一年帶來的收入大概是不到1500億,相對當年上市銀行總體近4萬億的營收水平,占比很低,另外對保險公司反而是利好。
此外,要消除多層嵌套和通道,其實就是要穿透各類資產,嚴把風險,在這種情況下,一些機構化產品,或者是多層嵌套進入股市的資金,應該會受到影響,市場的增量資金受限,對市場還是有沖擊。
不過這次的新政,總體來講,目的還是降金融風險,而且還給出了很長的過渡期,所以對于股市的影響,其實比較有限,主要還是心理層面,投資者并不用恐慌,選好公司最為重要。
上海投資者:監管將進一步規范理財和投資
理財產品給投資者的第一印象就是穩賺不賠,特別是銀行理財產品雖然收益率相對低,但比較安全穩健,而就在上周末出臺的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稿,或許會打破這一概念,如果連銀行的理財產品都不保本了,投資者還會買嗎?
在采訪中很多投資者認為,資管新規征求意見的出臺,對于投資者購買理財產品的影響并不大,所有的投資都是有風險的,但是會進一步規范理財市場,提高投資者風險意識。
“這事你咋看?
【重磅】揭秘最牛雷達!別說鳥了,連隱形飛機都逃不掉
【熱搜】“最搶手”高校畢業生排名出爐!清華沒進前三...
來源:央視財經《交易時間》
本文編輯:李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