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根據目前的科學發展水平,超光速現象被證明是不可能的。然而,在實際生活中,科學家們卻發現,類似的超光速現象在宇宙中時有發生。
經過長期的觀測研究,科學家們發現在神秘的宇宙的深處,存在著許多能量噴泉。這些能量噴泉與星系相比,它們的個頭很小,但它們所釋放出來的能量卻是一般星系的幾百倍。這些致密的光源被認為是以射電波形式輻射能量的天體。同時,科學家也發現這些星系具有已知的最大紅移,這表明,它們距離之遙遠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到目前為止,已知的這種天體的距離從 10億~ 120億光年甚至更遠。
科學家們把這類天體命名為類星體。因為它的致密的光源類似恒星的射電源。
類星體是美國天文學家施密特于1963年發現的。當時施密特正在威爾遜山天文臺工作,在對一特殊明亮、高度聚焦的代號為3C273的射電源進行觀測。原來這一天體被認為是銀河系里的一顆恒星。施密特證明它是遠在銀河系之外,并估算出它離太陽的距離約為20億光年。
施密特證實了它的確是一遙遠的天體后,估計它的絕對亮度為恒星的數億倍。
截至目前,科學家共發現了7 000多個類星體。
不只是類星體的亮度讓人驚奇,更讓人驚奇的是它的“神速”。它竟能超光速移動。
1977年到1980年的三年中,科學家們跟蹤觀察了好幾個類星體,發現它們竟能以3~4倍的光速運動。
大部分科學家認為超光速現象是不可能的,所以他們稱這些超光速現象為“視超光速”,認為這種超光速現象的出現主要是由于人們視覺差錯而引起的。
為什么類星體有超光速移動現象,早在1939年,法國的天文學家孔德斯就用光回波學說對這種現象進行了解釋。
他認為類星體發出的光線到達地球時,由于宇宙塵埃云反射的影響,它到達地球的時候要晚一些。而星云的膨脹速度則是用塵埃云視距離被兩者到達地球的時間差來除,這樣得出的結果是超光速的。
在宇宙中,類似的超光速現象時有發生。如1936年人馬座爆發新星時,塵埃云便出現了超光速膨脹現象;1987年,大麥哲倫星云中超新星爆發時,科學家測出兩條塵埃云的膨脹速度分別是光速的15到20倍。
目前,科學界基本同意孔德斯的解釋,認為這種超光速現象僅僅是源于人們所產生的一種錯覺造成的,但也無法確定宇宙中就沒有超光速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