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刺猬
03-13 00:00
黃芪用量在15克以下者,補益效應偏小,其作用主要在于協(xié)助補氣、助氣行血、托里排毒和強身保健四個方面。黃芪臨床用量在18~30克時,補氣效應才能顯見,此劑量主要治療因氣虛顯著而致的頭暈、水腫等病癥。重用黃芪之量,大于30克,才可發(fā)揮升舉下陷、固氣攝脫和益氣通脈之效。
1、劑量偏小,功于助行
(1)氣虛不甚,力在助補
臨床凡精神不振,稍有倦怠乏力,呼吸氣短,脘腹虛脹,少食便稀,身體微腫的輕型肺氣虛、脾氣虛、脾肺氣虛的患者,治當補脾益肺。
(2)血虛之證,補血行血
黃芪雖主以補氣為功,然而于血虛患者治療中加入少量黃芪,可起到補血、助氣行血之效。氣之與血關系密切。“氣行乃血流”“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難經(jīng)本義》云:“氣中有血,血中有氣,氣與血不可須臾相離,乃陰陽互根,自然之理也。”氣旺則血充,氣虛則血少。同時氣推血行,只有氣充,才能有力推動血行,使血達到濡養(yǎng)之目的,正如《血證論·陰陽水火氣血論》云:“運血者即是氣。”
(3)輔佐正氣,托里排毒
治療中后期乳癰(含漿細胞性乳腺炎)及其他癰腫瘡瘍者或其早期而正氣虛者,均在清熱解毒、消腫散結(jié)的方藥中加用小劑量生黃芪,取其托里排毒、輔佐正氣之意,其用量多不超過12克。
(4)泡水煮粥,強身健體
黃芪不僅是名藥,更是強身健體的上等補品。“常喝黃芪湯,身體保健康”。
2、中等劑量,補氣效著
(1)低血壓性頭暈治驗
治療低血壓性頭暈,常在補血補氣藥中均加入炙黃芪20~30克,其補力大為增強。
(2)氣虛水腫治驗
臨床治療氣虛水腫,多尊崇張景岳“凡水腫等證乃肺、脾、腎相干之病,蓋水為至陰,故其本在腎;水化于氣,故其標在肺,水惟畏土,故其制在脾”之說,認為水腫多為肺脾腎三臟氣虛所致,肺氣虛不能通調(diào)水道,脾氣虛失于運化水濕,腎氣虛水無所主。黃芪具補氣而利水消腫之功,適應于氣虛水腫之小便不利,其典型代表則是《金匱要略》中的防己黃芪湯。
3、欲起沉疴,重用其量
(1)重補中氣,升舉下陷
黃芪味輕性浮,秉善升發(fā),既能補益肺脾之氣,又善升舉下陷陽氣,為益氣升陽之要藥。《本草正義》云:“黃芪,補益中土,溫養(yǎng)脾胃,凡中氣不振,脾土虛弱,清氣下陷者最宜。”張錫純云:“黃芪既善補氣,又善升氣。”李東垣創(chuàng)立的“益胃升陽”法以補中益氣湯為代表流傳千古,方中以黃芪為君藥補中升陽。
(2)氣虛崩漏,益氣固沖
對氣虛,氣不攝血之各種出血,包括婦女崩漏,治療以健脾益氣、攝血固沖為治法,以歸脾湯為主方施治,方中重用生黃芪,用量多為30~60克。
(3)中風偏枯,補氣活血
黃芪益氣作用人所共知,然其也具活血通絡之功。《名醫(yī)別錄》載黃芪可“逐五臟間惡血”。《本草逢源》述黃芪能“調(diào)通血脈,流行經(jīng)絡,可無礙無壅滯也”。清代王清任更是氣虛血瘀理論用于臨床的典范,創(chuàng)立的“補陽還五湯”為治療中風偏癱的代表方,方中生黃芪為主藥,用量達120克。大量研究資料表明,足量的黃芪是補陽還五湯治療中風取得療效的重要保證。
(4)固攝衛(wèi)氣,益氣斂汗
黃芪能固表止汗,其作用如《內(nèi)經(jīng)》所云: “衛(wèi)氣者, 所以溫分肉,充皮毛,肥腠理,而司開合也。”衛(wèi)氣虛弱,腠理失固,則見自汗、盜汗、黃汗、戰(zhàn)汗、產(chǎn)后汗出不止。治汗癥可以玉屏風散加味,其中黃芪用量都在50克以上,有的高達10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