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瞰盤嶺遍地雪)
“村園門巷多類似,處處春風枳殼花。”晚唐詩人雍陶筆下的這一幕春景畫卷,而今正悄然盛放在閩侯縣廷坪鄉的深山之中。潔白的枳殼花,清麗若雪,競相綻放在山野田間、房前屋后,如詩如畫,引人入勝……
3月27日,記者遠赴廷坪鄉,沉醉于漫山遍野的枳殼花海中,一觀這大山深處的如斯勝景。
深山枳殼
種植歷史久遠
時值3月,正是廷坪鄉盤嶺、馬厝等村枳殼花盛開的時節。記者行走在盤嶺這處地處深山坳的小村,只見村里的山路旁、樓墻外,朵朵枳殼花盈盈立于枝頭,在樹叢間嶄露頭角,放眼望去,好似一片白茫茫的“雪海”。忽而一陣春風輕拂,帶著片片“雪花”飄落,鋪滿了屋瓦、草地、農田,煞是好看。
▲(落英繽紛雪滿地)
枳殼花,又名玳玳花、回青橙、酸橙花,春夏開白花,香氣濃郁,果實扁球形,當年冬季為橙紅色,翌年夏季又變青,故稱:“回青橙”。因有果實數代同生一樹習性,亦稱“公孫桔”。枳殼為蕓香科植物,頭一年的果實留在樹上過冬,次年開花結新果,陳果皮色由黃回青,兩代果實同一棵樹上,所以叫“玳玳”。枳殼花微苦,但香氣濃郁。
▲(古厝墻外春意濃)
廷坪鄉遍植枳殼,除了盤嶺,馬厝、黃埔、西坑、廷坪、溪坪等村都種枳殼。其中馬厝村,在這個季節,枳殼花與桃花交相輝映,白粉相間,將山村、田野裝扮得分外美麗。盤嶺村黨支部書記林德海告訴記者,枳殼是廷坪鄉最具代表性的植物,擁有近千畝枳殼花海縈繞的盤嶺村,更是廷坪鄉內最大的枳殼種植村。
▲(在那枳殼盛開的地方)
盤嶺村民種植枳殼樹,傳說始于清初,距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村里老一輩人有句話說道:“盤嶺有屋的時候就有枳殼樹。”可見當地枳殼種植的悠久歷史已然深入到鄉親們的記憶里、骨髓中了……
▲(枳殼深處有人家)
枳殼經濟
產業惠及村民
盤嶺村是閩侯縣的革命老區基點村,全村328戶,人口1123人。枳殼是盤嶺村里最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當地出產的枳殼果籽顆粒飽滿,質量上乘,遠近聞名,也支撐了村內大多數的財政收入,惠及著小村的勤勞村民。
▲(曲徑通幽花木深)
林德海介紹,枳殼花在3月下旬綻放,絢爛花期大約有半個月,花謝即成果。一些品相較差的果實先落地,就會有商家前來洽談收購。而再到每年7月前后,枳殼果皮尚綠,盤嶺的村民就開始采摘果實,切成片曬干或低溫烘干,制成藥材,專賣于前來收購的省內外客商。待到8月后,枳殼果的果皮呈橘黃色,果實逐漸趨于成熟時,村民們就會將此時采摘的果實擠出籽,洗凈后晾干,用作枳殼育苗的種子。
▲(精心培育靜待花開)
“此時的育苗籽最為貴重,一斤可以賣出近15元的價格,求購的客商還是絡繹不絕!”林德海笑著說,枳殼果、籽和苗賣得很火,價格不菲,最多的一戶村民甚至靠種植枳殼每年收益達到6—7萬元。
2018年,盤嶺村委將種植枳殼打造為“一村一品” 的主導產業,在原有種植面積600多畝的基礎上,擴大種植地至1000畝,實現了年收入198萬元。
▲(祖國的“花朵”)
“我們在重視枳殼種植產業的同時,也擴充水蜜桃種植至500畝、茶園種植至150畝,通過多項傳統產業的發展來增加村莊收入。”林德海告訴記者,盤嶺村委2019年的任務,就是致力于用“枳殼經濟”帶來的收益,持續推進美麗鄉村建設,將經濟發展的成果回饋給村民。
在那枳殼花開的地方
▲(春色滿園關不住)
所念在哪里,故鄉就在哪里。
年少的時候無數次遙想過離開這里,
去看外面的世界。
直到真正離它而去,才發現,
根的情結,早已融入血脈。
此心安處,在那枳殼花開的盤嶺,
才是家。
春光無限好,山野繁花開。
春寒料峭里的世外桃源,
絕美勝景孕育了故土情結。
登高望遠,一片土樓古厝,
翩翩起舞在花海之中。
一樹花海春帶雨,同向春風各自展。
瞧,
青白相呼應,紋理頗分明,
絕色春塵外,芳華伴枳花。
叢生的枳殼花,
有的含苞待放,
猶如待嫁閨中的少女;
有的花苞半開半合,
若隱若現,飄渺化仙。
鄉音,鄉愁,鄉情,
千回百轉,心有萬重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