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統計數據顯示,連續三年來,白酒的銷售量都在下降,但是價格卻兩極分化,尤其是高端白酒的價格更是漲個不停。別的不說,就說這國內白酒第一品牌茅臺酒吧,證券市場每股800多元,市值上萬億,充分體現出了奢侈品的定位。而市場最歡迎的53度飛天茅臺,盡管定價1499元每瓶,可實際上呢?
2000元朝上走,也未必有貨。其實,茅臺酒價位之高,令人咂舌的多了去。年初某國宴上,上百萬的短嘴茅臺,看著白色的液體,我真的懷疑這哪里是酒,完全就是水黃金嘛。當然了,據說高端茅臺就有“水黃金”的美譽。
各種各樣的傳奇故事塑造出了茅臺酒非同尋常的身價,只漲不跌的價格,生產量有限與水質氣候土壤空氣的“特殊性”,也讓茅臺的保值與增值性成了某種共識。于是,就有了某位律師的遭遇。
四川某位律師購買了4瓶茅臺,花費61996元。其中2瓶是30年53度500ML陳釀;另外2瓶是50年500ML的陳釀。按照律師的說法,在酒瓶顯眼位置標有“AGED 50 YEARS”,并且外包裝上有,“食品名稱50年貴州茅臺”的字樣。但是,經過專業鑒定,不是30年或者50年茅臺酒。因此,律師認為是“虛假宣傳”,要求“退一賠三”。
既然是律師的訴求,肯定從法律上應該是合理的。而真的要是“退一賠三”,那就意味著茅臺酒廠和經銷商需要賠付18萬多。這樣的訴求,對財大氣粗的茅臺酒廠來說,肯定不是啥大問題。不過,這樣的“頭”不能開。畢竟,按照茅臺酒廠或者白酒行業業內人士的說法,這樣的宣傳可不止茅臺酒一家。
一旦賠償形成“示范效應”,包括茅臺酒在內的白酒商家恐怕得賠個沒完沒了。而且,白酒行業,包括茅臺酒律師在內都認為,不可能會有30年或者50年的白酒,行業內約定俗成的是,用一定年份的基酒勾兌形成,具體不同口感與與風格的酒。至于,標識為30年陳釀或者50年陳釀,并不意味著這就是30年或50年酒,只是用來區分而已。
呵呵,到此,我真的有點莫名其妙了。因為,多年來我也一直以為30年陳釀就一定是指釀造出來保存了30年的酒。10年西風或者6年西風,也都是指白酒釀造出來后,專門儲存了10年或者6年后,才推向市場銷售的。哪里知道,還有這么多名堂?
也許,這10年或者30年陳釀,真的只是為了區分不同口感與品質的白酒。那么如律師指出的那樣,酒瓶顯眼位置的“AGED 50 YEARS” 是啥意思呢?白酒行業人士說,這是參照了葡萄酒的標識。問題是這是白酒,如此參照難道不就是對消費者的誤導嗎?
還有在包裝上標識的“50年貴州茅臺”,又該如何解釋呢?不說這高端的奢侈品茅臺,竟然也是勾兌出來的酒,那在外包裝和酒瓶上的強調年份,不就是赤裸裸的欺騙消費者嗎?白酒行業內的通識,只是白酒從業者普遍都清楚的,但是,對消費者來說,可都是完全陌生的說法。而消費者應該或者說正常能夠了解的渠道,也只是白酒的名稱,與包裝上的標識。
特別會講故事的茅臺酒說是在公司的網站上,對此有說明,這難道就能免責嗎?只是購買幾瓶茅臺酒,誰會專門上茅臺酒網站去參閱?當然了,網站對此并沒有專門進行說明。
如此,我以為白酒行業內的通識,只是業內人士的專門知識而已,并不意味著普通的消費者都了解。而消費者主要了解商品的渠道就是品牌名稱和外包裝說明。如果這些名稱與外包裝說明,都涉嫌有誤導的文字,那就是妥妥的虛假宣傳。而這就涉嫌違規了。既然違規,那么白酒商家“退一賠三”就是應該或者說必須的事情。6月27日,當地的法庭才做宣判。不管結論如何,對白酒商家來說,此訴求或者索賠一提出來,就應該意識到名稱與外包裝有瑕疵的嚴重性。
其實,很多時候,商家與消費者的博弈就是通過具體的案例來進行的。較真的消費者,有錯就改的商家,共同來塑造良好的市場秩序。不過,我倒是聽說這起四川律師的索賠案,有陰謀論在里面。說是茅臺集團成立營銷公司,影響到了經銷商的利益,因此后者才有了這樣舉動。是否如此,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白酒行業,包括茅臺酒都有這樣的“虛假宣傳”存在。
虛假宣傳,自然就是違規行為。因此而付出代價,那就是合理合法合情的事情。對此問題,哪怕是奢侈品定位的茅臺酒也不應該例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