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炒肉、鹽煎肉、回鍋肉究竟有何區別?
毛血旺、酸菜魚、辣子雞到底算不算川菜?
為啥子川菜、魯菜、貴州菜都說宮保雞丁是自己菜系的?
回鍋肉為啥子被稱作“川菜之首”?
川菜這些雜亂的問題一兩句話根本就說不清楚。
但是如果假設川菜們都在一起上班,那么這些問題就好解釋了。
在古蜀時代就成立的川菜企業里,自然有許多傳承上百年的老員工。他們有些獨霸一方,成為了說一不二的角色;有些已經退休多年,只在集團內部隱隱能聽到他們的傳說;有些卻堅持在自己的崗位上發揮著最后的余熱。我們就先來介紹一下川菜集團里六個主要領導。
魚香肉絲是民國初期加入川菜集團的。這位老前輩的脾氣極好,無論是誰都可以和他聊上兩句。他不爭不搶,不嫉不妒,不羨不怨,不傲不卑。每次見到他不是在辦公室喝茶看報紙,就是在廚房專研菜品。根據集團內部的小道消息,魚香肉絲的祖上還和蔣介石有些關聯。
“魚香門”的開山鼻祖:魚香肉絲(圖片源自網絡)
魚香肉絲的老祖宗據說是“泡椒肉絲”。后來泡椒肉絲到蔣介石府上廚房當差,受點府內一位川籍廚師的點化,才有了魚香肉絲的誕生。
作為集團的主要領導之一,魚香肉絲卻是老好人的性格,無論是誰想找他學習“魚香味”的家傳手藝,他都會傾囊相授,毫不藏私。所以魚香肉絲在川菜集團內部人緣極好,弟子眾多。
“魚香門”的大弟子:魚香茄子(圖片源自網絡)
有些弟子跟隨魚香肉絲學藝頗久,習得了他幾分真傳。有些弟子只學了三兩分皮毛,跑出去披著“魚香”的招牌招搖撞騙。無論下面弟子有何作為,魚香肉絲都一笑了之,并不在意。他的大弟子魚香茄子,幾次都建議師傅好好在企業整肅一下,別讓那些“半罐水”壞了師傅的名聲。魚香肉絲聽罷只是哈哈一笑,擺擺手就走了。
后來魚香茄子與魚香脆皮魚,魚香肘子、魚香蝦球等幾位師兄弟聊起這件事。幾番言語之后,魚香茄子忽然驚出一身冷汗。有些人收徒是另缺勿濫,有些人收徒卻是多多益善。師傅之所以這樣做,除了壯大“魚香門”之外,恐怕也有暗暗和勢力龐大的回鍋肉較勁的意味在里面。
“魚香門”的大將:魚香肘子(圖片源自網絡)
如果說魚香肉絲在川菜集團內部是靠著師徒關系壯大門楣,那么回鍋肉就是靠著家族關系和聯姻擴大其在企業內的影響力。
相傳回鍋肉的家族歷史極為久遠,祖上最早可以追溯到北宋時期的“油爆肉”。回鍋肉后面數代子孫也算是爭氣,不斷地與時俱進,提升自身業務能力。明末清初辣椒傳入國內之后,迅速被引入回鍋肉家族中,現代回鍋肉的雛形已現。清末豆瓣醬出現,同樣立馬就被回鍋肉家族拉攏,更是由此將回鍋肉推向了“知名川菜”的位置。
經過回鍋肉家族多年的發展,他們在川菜集團里面隱隱已是頭把交椅。魯菜集團,粵菜集團這外人說到川菜集團的當家人物,第一反應就是回鍋肉。
川菜代言人之一:回鍋肉(圖片源自網絡)
不同于魚香肉絲“廣收門徒”的發展路線,回鍋肉的發展靠得是血親關系。
這些年回鍋肉家族一直都是抱團發展。回鍋肉家族除了有小炒肉,鹽煎肉這樣的遠房親戚以外,自己家族本身也十分興旺。蒜苗回鍋肉執掌著回鍋肉家族已經上百年了。現在民間一說起回鍋肉,只會認為蒜苗回鍋肉是根正苗紅的,其余回鍋肉兄弟不過是改良版而已。
萬幸經過回鍋肉家族多年來不懈努力,他們家族這一代人已經逐漸成長起來,青椒回鍋肉、蓮白回鍋肉都已經在川菜集團中有一定的話語權。而咸菜回鍋肉、洋蔥回鍋肉、土豆回鍋肉這些小字輩也闖出了各自的名號。回鍋肉家族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因為血親的關系,分外團結。可以說只要有川菜館的地方,就一定會有回鍋肉家族弟子的身影。
回鍋肉與面條家族聯姻的產物:回鍋肉面(圖片源自網絡)
近幾年川菜集團內部有小道消息說,回鍋肉家族正在悄悄和各大家族聯姻。現在看來這些消息也非空穴來風,才幾年的功夫回鍋肉面、回鍋肉包子聯姻誕生的年輕才俊也是小有名氣了。
如果說魚香肉絲和回鍋肉忙著招兵買馬,擴大地盤,那么清朝同治元年(1862年)就加入川菜集團的麻婆豆腐則算是另辟蹊徑了。
麻婆豆腐的出身并不高,歷史也不久遠。但是比起其他領導的身世來說卻分外清晰。麻婆豆腐的祖宅位于成都萬福橋的“陳興盛飯鋪”,開山的祖宗就是小飯鋪的老板娘。這一點在很多成都史料和文學作品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比如在李劼人先生的《死水微瀾》中就有顧三奶奶和掌柜娘這樣一段對話。
“那時節,我媽在掌柜。她老人家是個好脾氣人,那些推油車的腳子大哥來鋪子吃飯,總喜歡帶起肉來打牙祭。車上有的現成清油,我們鋪子有的現成豆腐。我媽懂得那些大哥是出氣力的人,吃得辣,吃得麻,吃得咸,也吃得燙。因此,做出豆腐來,總是紅通通幾大碗,又燙,又麻,又辣,味道又大。我媽并不在菜上賺錢,你有好多材料,就給你做好多東西。她只圖多賣幾升米的飯。這一來,我們的肉焯豆腐便做出了名。我媽臉上有幾顆麻子,大家喊不出我們的招牌——我們本叫陳興盛飯鋪。——卻口口聲聲叫陳麻婆豆腐。”
川菜的海外代言人:麻婆豆腐(圖片源自網絡)
有了這些名人和史料為麻婆豆腐做背書,他自然可以理直氣壯的稱自己為“正宗川菜”。起初川菜集團內部的其他人并不在意這種叫法。既然入了川菜集團,大家自然都可以稱為“正宗川菜”。但是讓人沒想到的是,麻婆豆腐卻以此稱號大做文章,走出一條自己的路來。
不同于回鍋肉家族的人丁興旺,魚香肉絲的桃李滿天下,麻婆豆腐到現在不過才有幾個贅婿:“脊髓燒豆腐”、“腦花燒豆腐”。不過麻婆豆腐卻苦練內功,幾經了“牛肉變豬肉”、“添加豆瓣醬”、“菜油變花生油”、“增加調味料”等幾個階段的淬煉后,也是達到了“知名川菜”的水準。
這時麻婆豆腐自知在集團內部聲勢比不過回鍋肉,如果窩在集團內部和幾個老前輩爭權奪利并沒有多少勝算。樹挪死,人挪活。麻婆豆腐便自請為川菜集團開辟海外業務。
起初麻婆豆腐做出這樣決定的時候,集團內部嘩然一片,都等著看他的笑話。早些年間川菜集團不是沒有和國外大的餐飲集團交流學習過,但是得到的結論都是四個字:水土不服。
但草根出身的麻婆豆腐不信邪,他咬緊牙關,一個地方一個地方的做考察調研。沒想到短短的二三十年的功夫,麻婆豆腐已經在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澳大利亞等國都開設了川菜集團海外分部。
麻婆豆腐的贅婿:腦花燒豆腐(圖片源自網絡)
麻婆豆腐的故事在川菜集團內部頗為勵志。他草根出身,自己只身在海外打拼,短短時間就從一個普通員工一躍而成為集團重要領導,川菜集團在海外的代言人。許多新進集團的員工都將麻婆豆腐視作自己的榜樣和目標。每次麻婆豆腐在川菜集團內部做演講的時候都座無虛席,一票難求。
麻婆豆腐在川菜集團內部之所以受歡迎,除了其傳奇又勵志的故事以外,最大的原因便是他夠仗義。無論是誰有困難求到他面前都會傾囊相助。川菜集團內有一個同為草根出身的重要領導便是他一手扶植起來的。
夫妻肺片祖上如麻婆豆腐一般,都是為窮苦人家服務的。
夫妻肺片的出身比起麻婆豆腐來更為草根。麻婆豆腐祖上好歹還有一間小小的店面,而夫妻肺片的祖上就是在成都街頭挑擔提籃叫賣的小販。
那時候夫妻肺片還沒有改名,人們習慣簡單直白地稱呼其為“涼拌肺片”。兩個簡單組合的詞語就將夫妻肺片的本質道得干干凈凈。成本低廉的牛雜邊角余料配上麻辣鮮香的紅油,最是受拉黃包車、腳夫、窮苦學生們喜愛。
夫妻肺片祖上幾代一直有一個愿望,就是有一間屬于自己的店鋪。這個愿望一直到了20世紀30年代,成都人郭朝華和妻子這一代才才算實現。郭氏夫婦在成都半邊橋附近(今人民公園后門右側)開店,店鋪取名為我們現在熟知的“夫妻肺片”,也由此夫妻肺片才算半只腳踏入了川菜集團。
以前平民食物的代表:夫妻肺片(圖片源自網絡)
“夫妻肺片”兩口子一直沒啥子野心,一心只想著老老實實上班,本本分分做生意。他們既沒有廣收學徒,也沒有拓展家族子弟,很多時間集團內部都選擇性的忽略了這個默默無聞的領導。反正每次集團內部投票的時候他只會跟著麻婆豆腐的腳步走,誰要禮貌性地問他有什么想法。夫妻肺片永遠都只會說一句話,“大家伙商量著拿主意就行,我聽大家的。”
直到前幾年一個關于夫妻肺片的新聞爆出,集團內部才發現他并不能小覷。美國一個雜志發布 “美國2017餐飲排行榜”,位于休斯敦的一個川菜館招牌涼菜“夫妻肺片”榮登榜首,被評選為“年度開胃菜”。而有趣的是“夫妻肺片”的英文名被翻譯為了“史密斯夫婦”。
看到這個新聞時,川菜集團內部的人才驚覺,原來夫妻肺片也跟隨著大哥麻婆豆腐的腳步在海外生根發芽了。沒想到他一聲不吭地已經走了那么遠。
雖說川菜集團內部也是分派系的,上河幫、下河幫和小河幫的人經常會在集團內部爭斗不休,但是有個公司領導卻不受所有派系的待見。
宮保雞丁按說早在清朝就加入了川菜集團,輩分比起夫妻肺片、麻婆豆腐這些后起之秀高上很多,但是他的出身卻很尷尬,讓他在集團內部不上不下的。如果要類比的話,宮保雞丁的身世倒是和唐太宗第三子李恪一般(李恪唐太宗李世民與隋煬帝之女楊妃的兒子)。奪嫡是沒啥希望了,如果他坐上了頭把交椅,集團內部的其他成員會擔心其出賣公司利益。但是其高貴的出身又讓宮保雞丁時刻處于眾人的關注中,沒辦法混吃等死。
要說起宮保雞丁的出身,其祖上是與魯菜集團中的“醬爆雞丁”有血緣關系的,和貴州菜集團中的“胡辣子雞丁”也有說不清道不明的關聯。從小就四處流浪的他,直到被四川總督丁寶楨收留后才正式有了自己得名名字——“宮保雞丁”。
出身復雜的宮保雞丁(圖片源自網絡)
按理說有一個彼時四川總督的爹是可以衣食無憂的,可惜宮保雞丁的命運多舛。其生父丁寶楨去世后不久,他就被窺探其家產的四川親戚們(四川當地官員)作為貢菜獻給皇帝。讓這些親戚們沒想到的是,宮保雞丁深受宮廷的喜愛,竟然平步青云地成為了御用的名菜之一,后來還被收錄到北京宮廷菜集團中。
值得一說的是,在宮保雞丁流浪的過程中,有些子孫流落到西方被收養,經過和西方人幾代聯姻之后,誕生了符合西方口味的“西式宮保雞丁”。
所以對于宮保雞丁,魯菜集團對外宣稱“是俺們的人“,北京菜集團也宣稱其”是長于皇城根下“,川菜集團也宣稱這里有其故居和祖宅,偶爾貴州菜集團也會鬧上兩句。
紛雜的身世讓宮保雞丁在全國各地都留下了不同的樣貌的子孫。
所屬復雜的宮保雞丁(圖片源自網絡)
川菜集團中的宮保雞丁是吃雞脯肉長大的,隨身帶著油酥花生米和干辣椒節,渾身上下一股辣型荔枝味,偶爾又冒出一股糊辣味。而魯菜集團的宮保雞丁則是吃雞腿肉長大的,隨著帶著筍丁或者馬蹄丁作為零食。貴州菜集團中的宮保雞丁則帶著糍粑辣椒,渾身散發出一股咸辣略帶酸甜的奇特復合味。
不同的身份造成了川菜集團內部對于宮保雞丁的不認同感。這么多年來宮保雞丁還是保持著原樣,沒做任何改變。好在宮保雞丁也樂于現在這樣左右逢源的生活,并不以為意,安心過著其半退休的生活。
萬幸川菜集團內部也有不少類似宮保雞丁這般身份的元老,比如芙蓉雞片(芙蓉雞片原是一道魯菜名菜,成名后淮揚菜、川菜等菜系都有收錄該菜品)。這也讓宮保雞丁待在川菜集團內養老并不是那么尷尬。
如果說宮保雞丁是因為出身問題不受待見,那么開水白菜就是因為出身高貴,不愿和集團內的“下里巴人“過多交流。
開水白菜一出身,身上就打有明明白白的川菜集團烙印。開水白菜的一身可謂是順風順水,沒受過半點波折和磨難。其父是宮御膳房的川菜名廚黃敬臨。后來其父百年之后,又被川菜大師羅國榮收養。在羅國榮的精心呵護下,開水白菜長成了一個眉清目秀的小伙子,每個人見到都會由衷地夸上一句。
“這個小伙子長得真清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