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WHO)發布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的頭號死因,每年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數多于任何其它原因。血管疾病最可怕的是難以察覺,有許多'無癥狀'但'有風險'的人。而安靜的生活方式,缺乏身體活動或運動是重要的誘因之一。
我國心血管病發病率一直持續增長,并呈年輕化趨勢。按病理分類,以缺血性心腦血管疾病為主要表現的動脈粥樣硬化血栓為導致死亡的首位疾病,遠高于感染性疾病、腫瘤。換句話說,動脈硬化(AS)是“病根”,它已成為第一大殺手。
針對心血管系統
1. 運動形式
有益于提高心血管功能的運動方式以耐力性運動為主。規律性的運動可以預防和延緩動脈硬化的發生、發展,貴在堅持。常見項目如快走、慢跑、游泳、騎車、打太極、跳健身舞、跳繩、做韻律操等等。
2. 運動強度和時間
大多數研究表明,每天20-30分鐘的運動是引起心血管機能改善的適宜量。每天10分鐘運動3次和每天30分鐘運動1次,改善的效果相似。低、中強度即可獲得心血管效應,中等強度更好。
3. 運動頻率
每周3-5天已可達到目的,當然,6-7天獲益更多(循序漸進,剛開始3-4天,當機體的運動耐受能力提高,再增加時間)。
針對身體心肺功能、力量等整體機能
1. 18至64歲,每周至少完成150分鐘中等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每周累計至少75分鐘高強度有氧身體活動,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
2. 有氧活動應該每次至少持續10分鐘。
3. 為獲得更多的健康效益,成人應增加有氧活動量,達到每周300分鐘中等強度或每周150分鐘高強度有氧活動,或中等和高強度兩種活動相當量的組合。
4. 每周至少應有2天進行大肌群參與的增強肌肉力量的活動。65歲及以上,除以上外,活動能力較差的老年人每周至少應有3天進行增強平衡能力和預防跌倒的活動;不能完成所建議身體活動量的老人,應在能力和條件允許范圍內盡量多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