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一篇,陽明先生講主一的功夫,是要專主一個天理。
之前有說格物致知的方法,是格其不正以歸其正,從而致良知。通過去除私欲,我們逐漸會明見天理。
但是,有一些私欲會比較頑固,甚至會阻礙我們去除它,這就好像是我們的心生病了一樣,反復地困擾我們,使我們不能明見天理。
孟源是陽明先生的弟子,他有一個比較頑固的問題,會自以為是,喜好虛名。陽明先生屢屢責備他。當然,陽明先生是為了幫助他去除私欲,從而找見良知。
有一天,陽明先生又因孟源的問題責備他。然后一個朋友來述說最近的功夫,請陽明先生指正。
孟源在旁邊說,這些不過是我之前領悟的舊東西。
陽明先生說,你的毛病又發作了。
孟源臉色一變,想要有所辯解。
陽明先生說,你的毛病繼續發作了。
陽明先生接著比喻說,這是你這一生的大病根。就好像土地上種了這個根,雨露土壤都只是滋養了這個病根,四周想要種下美好的種子,但上面有樹葉遮蔽,下面有樹根盤結,其他種子怎么能生長呢?必須要砍伐掉這個樹根,不要有殘留,才能夠去種下其他美好的種子。要不然任憑你耕耘栽培,也只是滋養這個病根而已。
通過孟源的例子,還有陽明先生對孟源的指點,我們可以更深入地學習格物致知。
在格物致知的時候,微小的私欲很容易去除,但還有一些私欲顯得強大,會反復地發作,甚至會阻礙我們去除它。如果我們是真的想要找回良知,就必須要在這些頑固的問題上下功夫。
對于這種強大的私欲,比較好的對治方法,是要有立一個強大的志向,這個志向是會幫助我們找到各自的天命。而關于立志,陽明先生仍然說是要專主一個天理。接下來就當然是日常的功夫,在心念和言行上下功夫,減損私欲,良知會越加地清楚,會幫助我們深層地去除私欲妄想。
文章為個人讀《傳習錄》上卷陸澄錄隨筆,喜歡歡迎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