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照片是當時美國《紐約時報》記者哈里森·福爾曼與《時代》周刊記者白修德1943年2月底至3月初,在河南災區(qū)實地采訪時所拍攝的。電影《一九四二》就是以這個為背景拍的,真實的河南大饑荒比電影里的要慘多了,通過這組照片,帶大家看那時苦難的同胞們。
圖為逃荒路上的一家人。從1942年7月開始到1943年春河南發(fā)生了的嚴重的旱災,大旱之后,又遇蝗災。當時正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河南地處前線,有下級瞞報、政策失誤、交通堵塞等原因,這場饑荒遍及河南省,當時河南的111個縣中有96個縣受災。
圖為路上的災民,長時間的饑餓使得他已經(jīng)沒有力氣再前行了,只能坐在路邊歇歇。這次的饑荒除了當時的旱災和蝗災外,還有一個主要的原因是當時正值抗日戰(zhàn)爭時期河南地區(qū)是中日對決的戰(zhàn)場,大量的軍隊駐扎在這里。
圖為逃荒路上的兒童。當時軍隊的軍糧、馬草甚至是兵源補充在內的軍事后勤,大部分由軍隊駐扎省份供給,即所謂的“就地取材”,以節(jié)約運輸損耗。這些物資都壓在河南人民身上,這對于剛經(jīng)歷旱災、蝗災的河南人民來說就是雪上加霜了。
圖為災民正在分揀從外面挖回來的草根,沒有糧食后,災民只能去野外尋找食物,從一開始的野菜再到后來草根、樹皮,后來野草、草根幾乎被挖完,樹皮幾乎被剝光,大量的饑民被餓死。
圖為幾個婦人正在刮樹皮,她們不是在砍柴火,她們是在準備食物,把樹皮砍下來。現(xiàn)在的人,可能不能理解,有的人甚至會懷疑,但是這個是真實的。在當時災區(qū)的樹皮都被剝光了,剝下的樹皮他們先曬干,然后碾壓成細末,成粉狀物,當作糧食來充饑。
圖為當時一戶災民正在剝樹皮,這段樹的大部分已經(jīng)被她們剝的干干凈凈的了,漏出白色的樹干。邊上籃子里面剝好的樹皮。就是他們往后幾天的食物了。當時饑民們剝皮的主要是榆樹的樹皮,因為里面含有少量的淀粉。
圖為災區(qū)百姓在逃荒路上,他們都是一路向西,準備去往陜西。這場大饑荒使得河南省的受災總人數(shù)達1200萬人。據(jù)詳細的統(tǒng)計,在河南1200萬受災人口中,大約150萬人死于饑餓和饑荒引起的疾病,另有約300萬人逃離河南。
圖為乘火車準備逃到陜西的災民。在電影《一九四二》這樣說:“河南人逃荒往陜西跑是一種習慣,就像山東人逃荒一定要往東北跑一樣。”其實當時的河南,三面環(huán)敵,京漢線被毀,隴海鐵路幾乎成了災民唯一的逃生通道。災民們就是通過這條“生命線”奔向潼關進入陜西的。
圖為當時新鄭縣警察局宣傳欄里面貼的歡迎美國記者哈里森·福爾曼、白修德勘查災區(qū)的通告。正是他們尤其是白修德對 1942 年河南大饑荒的真實報道,才促使遠在重慶的國民政府最終采取果斷措施,他們在拯救無數(shù)生靈的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