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組老照片本為黑白老照片,是后來通過技術手段轉換為彩色照片的。通過彩色照片我們更加直觀地去了解那段歷史。第一次世界大戰,簡稱一戰,是發生在1914年7月28日—1918年11月11日之間的一場帝國主義戰爭,主要交戰國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和爭奪全球霸權,是一場世界級帝國主義戰爭,戰爭是非正義的。
19世紀末20年代初,在資本主義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和影響下,帝國主義國家圍繞著爭奪世界霸權和殖民地,展開了激烈的斗爭,歐洲列強之間的矛盾紛繁復雜,但基本矛盾有三對,即法德矛盾、俄奧矛盾和英德矛盾。
在當時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建立了針對俄羅斯和法國的三國同盟,在1882年,德、奧、意三國簽署了“同盟條約”,三國同盟正式建立。德國是三國同盟的核心。
為了對付“三國同盟”,在1892年,法國和俄羅斯達成了軍事協議。協議規定:一旦法國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意大利的進攻,俄羅斯將以全部軍事力量進攻德國,一旦俄羅斯遭到德國或是德國支持的奧匈帝國的進攻,法國應以全部的軍事力量來進攻德國。至此,歐洲開始出現兩大軍事集團對峙的局面。
1914年6月28日(塞爾維亞國慶),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視察時,被塞爾維亞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槍殺。歷史上稱之為薩拉熱窩事件,該事件也成了第一世界大戰的導火線。
1914年7月,奧匈帝國在德國的支持下,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借口,向塞爾維亞宣戰。接著德、俄、法、英等國相繼投入戰爭。交戰的一方為同盟國的德意志帝國和奧匈帝國,以及支持他們的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另一方為協約國的英國、法國和俄羅斯帝國以及支持它們的塞爾維亞、比利時、意大利、美國等國。
一戰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集團。同盟國是指以德意志帝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四國聯盟,協約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以英國、法國、俄羅斯帝國為首的軍事同盟。一戰中后期,美國也加入協約國集團,而俄羅斯在十月革命爆發后退出了戰爭。日本為了在東亞擴張勢力和侵略中國,以1902年締結的“英日同盟”為借口,在1914年對德國宣戰,并迅速占領德國在中國山東的勢力范圍。
在這場戰爭中原屬同盟國的意大利,考慮到利害的關系,在戰爭爆發后快一年的1915年4月,突然倒戈,和協約國簽訂了《倫敦條約》并對奧匈帝國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站在協約國方面參戰的有31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日本于1914年、意大利于1915年、美國于1917年參戰。中國北洋軍閥政府也在1917年站在協約國一方對德奧宣戰,并派20000名勞工奔赴歐洲戰場。
1918年11月11日,德軍正式投降。德國代表在巴黎北部的康邊森林福煦將軍的行軍火車上,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協約國贏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一戰人類帶來了深重災難,但在客觀上促進了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戰中,各種新式武器如飛機、毒氣、坦克、遠程大炮相繼投入戰爭,是武器發展史的重要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