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他是大明王朝的創始人,他從一個窮放牛娃逆襲成為一代開國皇帝,他的一生堪稱傳奇。他所創建的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統一王朝。
明成祖朱棣。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本來皇位是與他無緣的,靖難之役后他武力從他的侄子朱允炆手中奪得皇位,成了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年號永樂,故后人稱其為永樂帝、永樂大帝。
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的第五位皇帝,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成祖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明英宗朱祁鎮,他是明朝第六任、第八任皇帝(1435—1449年、1457—1464年兩次在位)。第一次繼位稱帝,年僅九歲,年號正統。正統十四年(1449年),發生土木堡之變,明英宗被瓦剌俘虜。其弟郕王朱祁鈺登基稱帝,遙尊英宗為太上皇,改元景泰。后瓦剌放明英宗回京,他被景泰帝軟禁于南宮。景泰八年(1457年),石亨等人發動奪門之變,明英宗復位,第二次稱帝,改元天順。他在位期間廢除自明太祖開始的宮妃殉葬制度。
明代宗朱祁鈺,明朝第七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年號景泰。正統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在土木堡之變中被瓦剌俘虜。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帝,次年改元景泰。他在位期間,知人善任,擊退了瓦剌的入侵。他的一系列改革使當時明朝社會由亂而治漸開中興,可謂英明之主。后明英宗復位,他被廢,被軟禁了起來,最后郁郁而終。朱祁鈺是明朝遷都北京之后,僅有的一個沒有被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明朝第八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鎮長子。朱見深英明寬仁,在位初年恢復了朱祁鈺的皇帝尊號,平反于謙的冤案,任用賢明的大臣商輅等治國理政,可以說有君王的風度。在位期間寬免賦稅、減省刑罰,社會經濟漸漸復蘇。但他在位期間也任用奸邪之臣。他也是歷史上最多情的皇帝,愛上了年長他17歲的萬貴妃,一生未變心。
明孝宗朱祐樘,明朝第九位皇帝。為人寬厚仁慈,躬行節儉,不近聲色,勤于政事,重視司法,大開言路,努力扭轉朝政腐敗狀況,驅逐奸佞,勤于政事,勵精圖治,任用王恕、劉大夏等為人正直的大臣,史稱“弘治中興”。明孝宗的后宮僅有張皇后一人,他和張皇后十分恩愛。
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是明孝宗朱祐樘和張皇后的長子,在位期間年號正德。他繼承皇位是理所當然的,因為明孝宗只有他一個兒子,他是唯一的皇位繼承人。他在位期間誅劉瑾,平安化王之亂、寧王之亂,大敗蒙古小王子,且多次賑災免賦。但是也有史料說他在位期間荒淫無道,設立豹房,說他是一個無道昏君。
明世宗朱厚熜,明朝第十一位皇帝。明武宗駕崩后,由于明武宗沒有子嗣,所以朱厚熜就被選為皇位繼承人。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嚴以馭官、寬以治民、整頓朝綱、減輕賦役,重振國政,開創了嘉靖中興的局面。后期崇信道教、寵信嚴嵩等人,導致朝政腐敗。后期由于長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費民力,導致各地農民起義不斷。他在位期間,葡萄牙人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取得入居澳門的特權。
明神宗朱翊鈞,明朝第十三位皇帝,年號萬歷。他10歲即位,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在位之初十年,內閣首輔張居正主持政務,張居正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社會經濟有很大的發展,開創了萬歷中興的局面。明神宗執政后期荒于政事,因缺乏張居正這樣的賢士應對督導,二十多年不再上朝,國家運轉幾乎停擺。明神宗執政晚期,黨爭長期持續,導致朝政日益腐敗。后代史學家說明朝非亡于崇禎而亡于萬歷。
明光宗朱常洛,明朝第十四位皇帝,年號泰昌。在位期間,任用賢臣,革除弊政,積極改革,罷除礦稅、榷稅,撥亂反正,重振朝廷綱紀。但是他沉湎酒色,縱欲淫樂,導致身體日益羸弱,在位僅僅一個月就駕崩了,史稱一月天子。
明熹宗朱由校,明朝第十五位皇帝,年號天啟。他就是那位有名的木匠皇帝,他不愛打理朝政,喜歡做木工活,朝廷大權都交給魏忠賢。他在位期間國內各種社會矛盾激化。遼東后金對明朝的威脅越來越大。天啟七年(1627年)八月十一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藥”身亡,終年23歲。
明思宗朱由檢,明朝第十六位皇帝,年號崇禎。他是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異母弟。,登基即位,大力鏟除閹黨,勤于政事,厲行節儉,平反冤獄。在位期間,朝廷黨爭不休,民間災害不斷,導致域內農民起義爆發,關外后金政權趁勢崛起,國家處于內憂外患的境地。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時,自縊于煤山,終年34歲。明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