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陵之戰是哪兩個國家
鄢陵之戰,是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晉國和楚國為爭奪中原霸權,在鄢陵地區(今河南省鄢陵縣)發生的戰爭。
在戰爭中,晉國軍隊善察戰機,巧妙指揮,擊敗同自己長期爭霸中原的楚國及其聯盟鄭國的兩國聯軍,進一步鞏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區的優勢地位。晉國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只眼睛;鄭將唐茍為保護鄭成公敗逃而戰死。
鄢陵之戰是春秋戰國經典戰役之一,這場戰爭后,晉、楚兩國都逐漸失去以武力爭霸中原的強大勢頭,中原戰場開始沉寂下來。
鄢陵之戰的背景
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春,楚共王在武城(今河南省南陽市北)派遣公子成前去鄭國,以汝陰之田(今河南省郟縣、葉縣間)向鄭國求和,于是鄭國背叛晉國,與楚國結盟。同年夏,鄭國子罕率兵進攻宋國。宋軍先后在汋陂(今河南省商丘市、寧陵縣之間)、汋陵(今河南省寧陵縣南)被鄭國擊敗。
晉國得知鄭國叛晉投楚,并興兵伐宋以后,晉國準備興師伐鄭,一方面出動四軍,一方面派人前往衛國、齊國、魯國乞師,準備協同作戰。晉軍統帥是:國君晉厲公親統四軍;中軍將欒書,中軍佐士燮;上軍將郤锜,上軍佐荀偃;下軍將韓厥,下軍佐荀罃留守國內;新軍將郤犨,新軍佐郤至。
鄭國國君鄭成公聞訊,向楚國求救。楚共王決定出兵救鄭,以司馬子反、令尹子重、右尹子革統領三軍,會同蠻軍,迅速北上援救鄭國。楚軍統帥是:楚共王親統三軍;司馬子反將中軍,令尹子重將左軍,右尹子革將右軍。楚共王親兵左廣彭名駕馭戰車,潘黨為右;右廣許偃駕馭戰車,養由基為右。鄭成公親率鄭軍,石首駕馭戰車,唐茍為右。
鄢陵之戰的過程
一、鄢陵相遇
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農歷五月,晉軍渡過黃河,聽說楚軍將來到,中軍佐范文子(士燮)想退回去,進行了反戰陳述。中軍將欒書沒有同意范文子的請求。
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農歷六月,晉國軍隊和楚國軍隊在鄢陵(今河南鄢陵縣北)相遇。范文子不想同楚軍交戰。新軍佐郤至說:“秦、晉韓原之戰,惠公沒有凱旋;晉、狄箕之戰,主帥先軫陣亡;晉、楚邲之戰,主帥荀林父兵敗潰逃。這些都是晉國的奇恥大辱!你也見過先君這些戰事,現在我們躲避楚軍,就又增加了恥辱。”
范文子說:“我們先君多次作戰是有原因的。秦、狄、齊、楚都是強國,如果他們不盡力,子孫后代就將被削弱?,F在秦、狄、齊三個強國已經屈服了,敵人只有一個楚國罷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國家內部和外部不存在憂患。如果外部不安寧就必定會有內部憂患。為什么不暫時放過楚國,使晉國對外保持警惕呢?”
范文子的意見沒有被欒書采納。
二、晦日列陣
公元前575年(周簡王十一年)農歷六月二十九,是古代用兵所忌的晦日,楚軍想在援晉的齊、魯、宋、衛聯軍到達之前速戰速決,于是在六月二十九日早晨趁晉軍不備,利用晨霧掩護,突然迫近晉軍營壘布陣。
晉軍因營前有泥沼,加之楚軍逼近,兵車無法出營列陣,處于不利地位。晉軍中軍將欒書主張先避其鋒芒,固營堅守,待諸侯援軍到達,以優勢兵力轉取攻勢,乘楚軍后退而擊破。
新軍將郤至則認為應當出擊迎戰,并列舉楚軍的諸多弱點:楚軍中軍將子反和左軍將子重關系不好;楚王的親兵老舊不精良;鄭軍列陣不整;隨楚出征的蠻軍不懂得陣法;楚軍布陣于無月光之夜,實不吉利;楚軍布陣后,陣中士卒喧嘩不靜,秩序混亂。
晉厲公采納郤至的建議,決定統軍迎戰。又采納范文子的兒子士匄的計謀,在軍營內填井平灶,擴大空間,就地列陣,既擺脫不能出營布陣的困境,又隱蔽自己的部署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