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媒體報道,某高校傳播學專業大三學生何曉華年初整理出一份清單——《2016年,我為線上知識、工具付費3517.91元》。3517.91元,這個數字令她觸目驚心。何曉華說,自己被“知識變現”套牢了。而在今年年初,騰訊CEO馬化騰聲稱“微信公眾號正加快上線付費訂閱”,再一次點燃了“內容付費”的討論熱度。
鼓勵“內容付費”毫無疑問是應該的。無論從知識產權保護,還是從互聯網信息內容優化,“內容付費”都是一個有力的抓手,也必然成為未來互聯網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畢竟,技術變革讓參與者的使用門檻不斷降低,當技術工具成為“基礎設施”“內容為王”的價值必然日益凸顯。
“互聯網+知識”越來越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不少網友表示好久沒有這么認真地學習了。
網友小蘇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她參加了英語名著閱讀訓練,每天只要抽出10分鐘閱讀app推送的英文著作片段,堅持一定的天數,就可以精讀完1本英文小說。還可以每天在朋友圈里打卡,在讀完一本小說后很有成就感。
小彭一直利用APP學習營銷知識,她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每天用零碎的時間,學到一些自己想要了解的知識,像在游戲里打怪升級的感覺。”
據報道,2017年國內知識付費領域逐漸分化,知識付費正從起初很火的商業財經、技能培養等熱門領域向更多更豐富的細分領域擴展。不少網民都在知識付費平臺上體驗過提問的樂趣,但在豐富知識的同時,也會遇到回答缺少深度,甚至存在錯誤信息,內容良莠不齊,甚至真假難辨等問題。
很多網友對付費知識的含金量表示質疑,因為有些付費得到的回答結果,在常用的搜索引擎中都可以免費搜索到,有些平臺的知識會“牛頭不對馬嘴”,缺乏對提問個體的針對性。
還有網民認為有些平臺沒有將事情講解透徹,只是給出了一個所謂的最終結果,使用戶有不知所云的困惑。對“快答”式運營模式產生質疑。
揭小蘭表示,“目前行業發展仍然處于早期階段,除了適應移動化的消費方式造成的知識碎片化問題以外,還存在知識付費體驗差、缺乏內容評價體系和篩選體系、復購意愿不高等問題。”
陳禮騰認為,目前知識付費領域存在的這些主要問題,將會隨著競爭的深入和消費的理性回歸,使優質內容的價值日益凸顯。他說,“要解決這些問題,首先知識付費市場需要祛除浮躁之氣,以耐心和創新積淀出稀缺產品。此外,知識付費平臺優化自身體系,打造系統化、結構化的平臺。最重要的,相應政策需跟上腳步。相關部門要加強對知識付費的重視,積極出臺相關政策制度,打造良好的市場競爭環境。”
在專家看來,當下市場上的產品形態,無論是綜藝節目的說話課程、快速解惑的付費問答,或是讀書課程,內容都存在大眾化、淺層化、覆蓋面廣的特點,根本無法滿足用戶深度學習、獲得知識沉淀的需求。
有網友說,首先,用戶更愿意為“有用”的內容付費。能夠幫助他人學習、成長的,在工作、商業或者心理等方面獲得提高的,就是“有用”的內容。其次,面向用戶的收費內容必須深入淺出。
同一個內容,必須讓大家都能夠聽得懂,并且都覺得有價值。核心的知識必須要深入,抓住本質;而表現的形式一定要淺顯,容易和各種用戶建立連接。再次,付費內容必須要專業化。必須靠產品本身的專業程度影響用戶。
相關用戶調研結果表明,用戶更加偏好職場經驗、教育學習方面的內容,對個人發展提升有幫助的內容關注度高。此外,參與調研的用戶中,78%愿意為內容付費,但也會考慮價格因素,這些愿意付費的用戶中有56%的人會從實際出發,根據內容和價格來考慮付費。
業內人士認為,只有內容來源權威,用戶才會信賴。“信息爆炸時代,如果付費知識并沒有比免費知識高明很多,用戶是不會去花錢的。”
“知識付費的產業鏈也將被進一步細分,問答、課程與咨詢也將細分出更多的課程形式。內容垂直化是一個必然趨勢,而對新的優質內容細分領域的爭奪也日趨激烈。”揭小蘭表示。
陳禮騰說,“知識付費這一形式改變了傳統知識共享的模式,對于當下互聯網經濟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幫助。目前知識付費尚未形成熟的體系,存在著諸多弊端。但不難相信,在未來,知識付費將朝著智能化、系統化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