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語文課堂教學更精彩?必須做到十忌:
一忌導語蒼白。課的開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一樣,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上課亦如此,第一錘就敲在學生心上,像磁鐵般把學生吸收住,誘發情感,激發興趣,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產生“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
二忌缺乏情感。情感是教學中的“高速公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以情激情,以情育情,以情動人,用微笑的面容,期待的眼神,親切的話語,生動的講述,信任的目光,飽滿的情懷創造一種和諧、愉悅的教學氛圍,激起學生相應的情緒體驗,讓學生感到上課是一種精神享受。
三忌忽視身教。俗話說:“身教勝于言教”,“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教師要用自己的模范行為潛移默化地影響教育學生。
四忌目中無人。課堂教學是教與學的雙向交流過程。如果無視學生聽課表情這張“晴雨表”,不注意教與學、講與練、聽與思、讀與寫、難與易的調整、搭配,一律“按既定方針辦(教案)”,教者口若懸河,一講到底,聽者疲于應付,昏昏欲睡。這樣,勢必陷入事倍功半的泥坑。
五忌節奏失控。上課總是一種板眼,一種音調,一種速度,篇篇這樣,課課如此,單調乏味,這樣的節奏猶如一首“催眠曲”,使學生滋生厭學情緒。如何做到課堂教學節奏張弛有度?我認為,一是要注意教學內容節奏的控制。在分析重點、難點、疑點內容時,教學節奏要緩慢些;在學習次要內容、易懂內容時,教學節奏要緊湊些;在進行長文短教,短文深教時,教學節奏要松弛些。二是要注意教學語言節奏的控制。以高聲強調重點,低聲引起肅靜,平緩觸發回憶,深沉產生共鳴,突然中斷以示某些學生聽課走神。
六忌板書紊亂。板書是“微型教案”,是課堂教學的“集成塊”,是展示課文內容的“屏幕”,是教師教學的“導游圖”,是開啟學生思維的“鑰匙”,是教師課堂語言的又一表現形式,是課堂教學中一項不可少的操作過程。板書要力求工整、美觀,有條不紊,重點突出,一目了然。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掌握、鞏固、記憶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而且還能進行審美教育,給學生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反之,板書“滿天星”,主次不分清,似開雜貨鋪,猶如霧中花,怎能體現知識的內在聯系?怎能造成形象的直觀性?怎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七忌面面俱到。語文課常見的病癥是漫無邊際的講解,包羅萬象的灌輸,生怕漏掉一點未講到。講一篇課文,貪多求全,從思想內容到寫作技巧,從字詞句篇到語修邏文,胡子眉毛一起抓,不分青紅皂白,什么都講一下。結果課上得模模糊糊,學生學得稀里糊涂,南轅而北轍。
八忌生搬硬套。在語文教學的百花園中,各家各派的教改經驗和教學模式爭奇斗艷,各有千秋,語文教師恰到好處地借鑒會使自己的教學如虎添翼。然而,有的教師不針對班級特點,學生情況,一味“拿來”,生吞活剝,則成為東施效顰。
九忌幽默無度。沒有幽默、笑聲的課堂,是呆板、沉悶的課堂。語文課堂上運用幽默不僅可以增加趣味性和生動性,而且能讓學生在微笑申學習知識,受到啟迪,獲得精神上的快感。然而,脫離主題,挖空心思制造笑料,則適得其反。例如一個教師當后進生答非所問時,:竟揶揄道:“親愛的飯桶,你何時變得聰明!”某個教師在課堂上對考試屢掛“紅燈”的一個學生信口說:“要是下次語文考試成績再不及格,就只好用屁股見人了。”教師把這種低級、庸俗、嘲弄學生的所謂幽默帶進課堂,雖然逗得滿堂大笑,卻在無形中嚴重挫傷了學生的自尊心。
十忌包辦代替。講讀教學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教給學生閱讀各類文章的方法,指點學生從一些范文中探求事理,探求立意謀篇規律的門徑,讓學生在知識的江河中,真正學會游泳的本領。目前,仍有不少教師把學生當成“知識的容器”,“被填的鴨子”,拿現成的知識一味地“灌”,一個勁地“填”,本來可以讓學生去做或指導學生去完成的事,全由教師“承包”了。這種“滿堂灌”、“填鴨式”的教法,與今天新課改理念是格格不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