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如今,生活節奏快、飲食不規律、食品種類又多,再加上一些不良生活習慣,胃粘膜很容易受損,出現胃病的幾率也大大提升,就連胃疼也是很多人常有的事。而據世界衛生組織一項統計顯示,胃病在人群中的發病率高達80%,且每年都在增長!
俗話說“好胃靠養”,但除了從飲食著手,可可今天給大家列個“養胃時間表”,照著這7個時間段做事,讓胃病更難“找上門”。
早上7:00左右,起床后一杯水
早上起床后喝一杯35℃左右的溫水,利于腸胃健康。
經過一整晚的身體循環代謝,已經產生了較多的“代謝廢物”,而空腹喝杯水能幫助腸胃壁上的食物殘渣及時“沖洗”干凈,并排出體外,使人體處于一個較好的狀態。
同時,又能增加腸胃收縮能力,有助于消化系統一天的規律運作,并更好地開始吸收新的一天的飲食營養。
起床后一杯水有助于喚醒休息了一整晚的大腦,幫助改善血液粘稠狀態,促進血液循環,降低心腦血管疾病風險。
注意:
①不要用牛奶、果汁代替白開水;也不建議喝鹽水,因為國人用鹽普遍過量,以免進一步增加“高鹽”風險。
②小口慢喝。剛起床時立即大口喝水,容易使血液內的水分迅速增加,從而增加心臟負擔。對于一些有慢性病的人來說,還可能出現頭痛、惡心、嘔吐等不適,甚至誘發心梗、腦梗意外。
③水量約在250ml左右即可。若一次性喝太多,也可能影響食物的消化。
早上7:30左右,吃頓營養早餐
早上七八點的時候,身體的交感神經開始活躍、新陳代謝加速、腸胃也開始運轉,會分泌胃酸、消化酶等,如果不吃早餐來中和這些物質,就容易損傷胃腸道黏膜。
空腹時,膽汁會滯留在膽囊內,不僅容易滋生細菌,還會積聚大量膽固醇,而空腹時間越長,膽汁濃度越高,析出膽結石的可能性就越高。
調查表明,不吃早餐引發肝膽疾病的概率為11.7%,引發胃病的概率高達36%。
早餐不僅要在合適時間吃,還要吃得營養,健康吃早餐有兩大原則:
①盡量包括包子等淀粉類主食,雞蛋、牛奶等優質蛋白質,還有新鮮果蔬,以保證營養均衡;
②早餐不宜用零食代替,亦或是吃些油炸類的、多醬料的、剩菜剩飯、冰冷刺激的食物。
11:00-13:00,吃頓豐富的午餐
一般食物會在胃中停留1-4小時,因而11點左右,則可以開始吃午飯了。午飯為一天的活動提供了至少40%的能量,所以更要吃得豐富。
至于為什么推薦大家在13:00之前吃完,是因為下午13點之前,是小腸經當令,在這之前吃完更利于腸道吸收營養、消化食物。
午餐搭配建議:
①男性保證生重2~3兩的主食,女性保證生重1~2兩的主食。注意粗細搭配。
②生重1~2兩的瘦肉或者魚蝦,保證蛋白質的攝入;
③生重半斤的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一半。
養胃,進食順序有講究
營養學家提出,科學的進食順序能夠幫助養胃,但若是錯誤的進食順序,則會影響胃對食物營養成分的吸收,甚至容易引發胃病。
舉例來說,有些人喜歡一邊吃飯一邊喝湯,或者直接吃湯泡飯。這樣的吃法,食物往往缺乏充分咀嚼,容易增加胃腸的消化負擔;還有些人選擇飯前吃個水果,覺得能減少主食攝入,但有些水果中的鞣酸物質,也會影響胃腸對蛋白質的吸收。
正確的進食順序:先喝湯(清淡的湯);再吃肉類和蔬菜;最后開始吃碳水化合物。想吃水果、喝茶的最好在飯后1小時。
飯后站一站
半小時后,按揉一會
吃完飯后,不能立馬躺下、坐下,會減慢腸道蠕動,影響食物的消化吸收,還容易發胖;也不宜立即出去散步或運動,以免延緩消化液的分泌,誘發功能性消化不良。所以飯后最好站一站,或者做做家務活。
飯后半小時,有條件的可以外出走一走、散散步;若是不方便外出的,則建議大家按一按、揉一揉。
①按足三里:中醫里有句話叫“肚腹三里留”,意思是說腸胃消化不良,能用足三里穴來緩解。
飯后拍打小腿外側可以刺激足三里穴,起到生發胃氣、造化脾濕的功效,對腸胃消化非常有益。
足三里穴的位置在膝蓋外側凹陷處,往下約三寸的地方。
②揉腹部:用掌心圍繞肚臍順時針、逆時針交替按摩,有利于促進腸胃道蠕動,加快食物消化速度,同時可以刺激大腦的神經系統,有很好的健身防病功效。
下午17:00~19:00
一頓清淡的晚餐
晚餐吃得太早,睡前容易餓,影響睡眠。但也不宜吃得太晚,否則容易增加消化負擔,也會影響睡眠。一般晚飯要與睡覺時間相隔4小時,給腸胃足夠的消化吸收時間。
晚餐是一天當中查漏補缺的好機會,如果你的早餐和午餐都是糊弄了事的話,那么晚餐一定要重視起來。晚餐的原則,盡量增加種類,但是要攝入較低的能量,口味清淡,且細嚼慢咽,只吃七八分飽。
注意:養成三餐定時定量的生活習慣,有助于讓胃的運動起搏細胞、胃酸分泌都形成規律,使胃功能更協調,從而達到養胃的目的。
最后還要提醒大家,人的情緒也會對胃產生影響,負面情緒會影響到脾胃功能,使得自主神經發生紊亂,造成胃酸分泌失調,胃黏膜供血不足等胃病表現。所以想要養胃,保持良好的情緒也是非常關鍵的。
此外,還有一些護胃小竅門也不容錯過~
用好組合拳,打響“保胃戰”
胃粘膜是保護胃的第一道防線,也是治愈胃部疾病的關鍵,因此保護好它很重要。
像維生素E、花青素、黃酮類等都是是強抗氧化劑,也是強效抑菌劑,可防止細菌黏附在胃壁上,幫助抑制幽門螺桿菌等的生長,降低胃病風險。平時可適當多食用紫甘藍、桑葚、藍莓、葡萄、枸杞等食物。
膳食纖維能加強胃腸蠕動,幫助食物消化,還能減少腸道對脂肪和膽固醇的吸收,同時加速有害物質排出體外。這些都是對胃有好處的。因而像粗雜糧、木耳、芹菜等食物日常都不可少。
一吃涼的、一受寒就胃痛的人日常要注意胃部的保暖,另外還可以試試喝生姜紅糖水。
【食材】適量紅糖、姜片。
【做法】鍋底加入一點點的油,倒入紅糖和姜片小火翻炒;炒至紅糖融化后加水煮開即可。
胃部不舒服時,可以喝一杯,有溫胃散寒、止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