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這兩年,給寶寶補充益生菌突然成了一件很流行的事情。朋友圈里大大小小的微商簡直要把益生菌吹成神藥了。益生菌真的那么神嗎?
一、 “我”的名字叫做——益生菌!
腸道正常菌群是復雜的微生態體系,含有約500多種微生物,對維持腸道菌群結構和腸粘膜屏障功能發揮重要作用。
益生菌( Probiotic )是指從食物中提供、通過調整腸道微生態環境對宿主健康起有益作用的無治病性微生物。
二、 寶寶降落后, “我”便開始生長。
嬰兒出生前腸道是無菌的,出生后不久腸道菌群開始定植。喂養方式直接影響腸道菌群的定植。
母乳喂養寶寶雙歧桿菌定植速度塊,而且是腸道有益菌,其次為乳酸桿菌、類桿菌、大腸桿菌等。
隨著輔食的添加,腸道菌群結構開始傾向于成人,兒童不同生長時期腸道菌群結構不同,存在個體差異。
三、“我”隨母體而來!
1)產道:在經過產道的時候,會從中獲得大量的有益菌群。而剖腹產的寶寶則沒有這一過程,這可能是有的剖腹產寶寶免疫力相對較差的原因之一。
2)母乳:在媽媽的乳頭、乳房乳管中及周圍的皮膚上,存在有很多有益菌群,在乳汁中也有益生元的存在,寶寶通過吮吸,可以幫助建立正常的腸道菌群環境。
四、你們能從這些食物中找到“我”!
有很多食物經過發酵之后會產生益生菌:
酸奶:要選擇標著“帶有活菌”標簽的酸奶
泡菜:沒錯,就是韓國泡菜,或者是經過乳酸菌等成分使得PH值下降的酸菜
奶酪:要選擇發酵奶酪
五、我可不是素有人是”菜“
腹瀉:有多項研究證明,對于感染病毒導致的腹瀉補充益生菌能夠稍微縮短病程時間,比如說急性輪狀病毒腹瀉。
孕婦:懷孕期間免疫系統或激素的發揮作用,孕婦腸道中的有益菌數量明顯降低,致病細菌數量上升,可適當補充。
接受長期護理的老年人,她們的腸道微生物的菌群多樣性顯著低于健康老人的菌群。
六、刺激“我”生長?沒那么容易
益生元是一類能夠選擇性地刺激腸內一種或幾種有益菌生長繁殖,而且不被宿主消化的對腸道菌群組成起到改善作用的物質。
但是,益生元要發生反應還需要很多相對嚴格的條件,正常情況下很難達到理想效果。
七、被廣告放大的合生元
合生元是益生元和益生菌的混合制劑。在合生元中添加的益生元必須既能促進本制劑中益生菌的增殖,又能促進腸道中的益生菌定植和增殖。
現如今由于技術條件的限制,市面上看到的合生元產品廣告多半都是在夸大其詞 。
八、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腸道微生物的失調會導致機體免疫系統的異常,增加食品過敏或者腸道炎性疾病的風險,研究表明腸道微生態環境紊亂會導致全身免疫系統過度活躍,而使機體更容易患某些疾病。
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和功能與宿主的健康狀況密切相關,可謂是“亂一菌而動全身”。
九、沒必要!都是“噱頭”
有些廣告聲稱母親補充益生菌能夠通過哺乳進入到寶寶的體內,這是不靠譜的,口服補充的益生菌基本上不會進入血液循環。
所以無論是益生菌、益生元還是合生元,更多的是一種“噱頭”,正常人和寶寶都沒有必要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