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黃樸民:怎樣讀《武經(jīng)七書》

一、中國的兵書及其分類

中國歷代的治國安邦之術,就是重視和強調(diào)文武并用,雙管齊下。早在《左傳》中,人們就有了“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普遍共識。這反映到經(jīng)典的形成與發(fā)展,則分別側(cè)重于文武兩大系統(tǒng)的構建。從文治的要求來看,這是形成了以儒家“十三經(jīng)”“四書五經(jīng)”等經(jīng)典為中心的文化傳承統(tǒng),而就武功的建樹而言,這是構筑起以《武經(jīng)七書》為代表的兵學發(fā)展主脈。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愛好和平,但是,我們也無法否定,中國古代其實戰(zhàn)爭頻繁,兵連禍接,換言之,戰(zhàn)爭在中國起源很早,中國的歷史從很大程度上是一部戰(zhàn)爭的歷史。中國人在與外敵作戰(zhàn)時經(jīng)常顯得比較窩囊,但是在同類相殘時那個暴烈殘酷程度卻是經(jīng)常突破道德的底線,所謂“爭地以戰(zhàn),殺人盈野;爭城戰(zhàn),殺人盈城”之類的悲劇,年復一年不斷上演。雖說那些讀書人也常在那里呼吁“殺人亦有限,列國自有疆,茍能制侵凌,豈在多殺傷”,那也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真實的狀態(tài)往往是“邊庭流血成海水,武皇開邊意未已”。這可能更是歷史的常態(tài)。

戰(zhàn)爭層出不窮,殺戮慘絕人寰,它一定會附帶著一個自然的結果,這就是用于指導戰(zhàn)爭的中國古代兵書的浩如煙海,疊床架屋。以至于在劉歆的《七略》、班固的《漢書·藝文志》中,“兵書略”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門類,與“六藝略”、“諸子略”、“詩賦略”、“數(shù)術略”、“方技略”等學科門類并駕齊驅(qū),比肩而立,而在上古至兩宋之前,那些粗蠻剽悍、肌肉發(fā)達的“赳赳武夫”,也被人們推崇為社稷的支柱,國家的棟梁,即《詩經(jīng)》中所稱道的“赳赳武夫,公侯干城”。

所以,盡管最終被收錄于清代《四庫全書》的古代兵書,僅寥寥二十部而已,但是,實際上中國古代兵書的數(shù)量之大,內(nèi)容之廣,是令人驚訝和震撼的,形容為“汗牛充棟”“數(shù)不勝數(shù)”毫不為過。許保林先生《中國兵書知見錄》曾著錄兵書3380部,2323503卷(959部不知卷書,未計在內(nèi)),其中存世兵書2308部,18567卷(731部不知卷數(shù),未計在內(nèi));存兵書1072部,4936卷(228部不知卷數(shù),未計在內(nèi))。這個統(tǒng)計尚是初步的,劉申寧先生的《中國兵書總目》有更多的著錄,達4000余部之多。但不管是3000多部,抑或4000余部,中國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兵法大國”,乃是當之無愧的。

中國兵書的性質(zhì)與類型,早在秦漢時期就做出了相當科學的揭示與總結。在漢代第三次兵書整理過程中,步兵校尉任宏對搜集到的兵書進行了系統(tǒng)的分類工作,“任宏論兵書為四種”,即根據(jù)西漢中葉以前兵書的基本內(nèi)容和主要特征,把兵家劃分為兵權謀家、兵形勢家、兵陰陽家、兵技巧家等四大類。在劃分兵書種類的基礎上,劉向、任宏還就每類兵書的軍事學術特點加以分析和總結。他們指出“兵權謀家”的基本特點是:“權謀者,以正守國,以奇用兵,先計而后戰(zhàn),兼形勢,包陰陽,用技巧者也”。(《漢書》卷三十,《藝文志·兵書略》)。可見這一派主要是講求戰(zhàn)略的,是一個兼容各派之長的綜合性學派。

“兵形家”的基本特點為:“雷動風舉,后發(fā)而先至,離、合、背、向,變化無常,以輕疾制敵者也”。即主要探討軍事行動的運動性和戰(zhàn)術運用的靈活性與變化性。有學者認為這一學派主要是講求戰(zhàn)術的。

“兵陰陽家”的主要特點則是:“順時而發(fā),推刑德,隨斗擊,因五勝,假鬼神而為助者也”。這表明它注重“時”,注意天時、地理條件與戰(zhàn)爭關系的研究,可能與范蠡以及黃老學派有濃厚的淵源關系。

至于“兵技巧家”的主要特點乃為:“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這就是說,這一派注重的是軍械和作戰(zhàn)技術,它包括設計、制造攻守器械和學習使用器械的技術方法、要領、軍事訓練等等。

任宏、劉向?qū)Ρ伊髋傻膭澐峙c總結,是中國兵學發(fā)展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式意義的事件,從此兵家四分法經(jīng)《漢書·藝文志》記載而為后世兵家奉為圭臬(班固《漢書·藝文志》源于劉歆《七略》,而劉歆承其父業(yè)“總括群書,撮其指要,著為《七略》。”《隋書·經(jīng)籍志》,又源于劉向之《敘錄》)。成為后世兵書撰著與兵學理論建樹的規(guī)范程式與指導方針。

不過,中國的兵書數(shù)量固然驚人,但絕大部分屬于因襲成說,依虎畫貓,學術價值有限,乏善可陳,真正有價值的兵書并不多見,能夠稱得上經(jīng)典的,更是鳳毛麟角,十分稀罕。從這個意義上說,宋代編纂的《武經(jīng)七書》才是兵書中的翹楚,兵書中的經(jīng)典,是中國古代兵學文化的最集中體現(xiàn)。

二,兩宋政治、軍事生態(tài)與《武經(jīng)七書》的編纂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朝代。

不論是對讀書人來說、還是就官作吏、當平頭百姓而言,活在宋朝,都算是幸運兒。開國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本人,雖然是赳赳武夫出身,但是宅心仁厚,寬恕包容。早早立下所謂的“祖宗之法”。這其中,優(yōu)待后周皇室宗族,不殺功臣,不殺言事之士大夫三條,尤其是皇恩浩蕩,曠古未有。好生之德,實可欽佩;忠恕之道,垂范千秋。

試問除了宋朝,還有哪一朝是如此優(yōu)渥厚待前朝的皇族宗室的,還不是實行徹底的“肉體消滅”政策,“宋受晉終,司馬氏遂為廢姓:齊受宋禪,劉宗盡見誅夷”,這是改朝換代的政治常態(tài)。可宋太祖改變了這個游戲規(guī)則,這是多么了不起的胸襟!又譬如,不殺功臣,宋朝也基本上做到了,在我的印象中,除了認賊作父,挾寇自重,當過偽楚皇帝的張邦昌伏誅遭戮之外-----應該說這完全是張氏本人咎由自取、自絕于天地,似乎也只殺過岳飛,但這冤案,很快就在宋孝宗時期得到平反昭雪。其制造者宋高宗、秦檜、張俊一干人還千秋萬代被釘上了歷史的恥辱柱,成為后人聲討唾罵的對象。至于宋朝的士大夫,在當時也活得非常滋潤、逍遙自在。其發(fā)表與朝廷主流原則相背悖,不合時宜的言論,實在過分了,那就加以“薄懲”,將你外放到邊遠的州郡去反省和改造,而且通常時間也不會太長,過上幾年,法外施恩,允準你返回中土,安享生活了。所以,蘇東坡才會有這么良好的心態(tài),吃荔枝,食龍眼,寫詩作畫,飲酒品荼,“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即使是涉嫌顛覆的“烏臺詩案”,也還不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

而普通老百姓,在宋代的生活,毫無疑問,也是相對安寧愜意的。看張擇端《清明上河圖》所直觀反映的汴京市民生活情景,讀《武林舊事》、《東京夢華錄》之類的宋人筆記所記載的勾欄、瓦舍熱鬧場面,我們不能不承認宋代的城市繁華、經(jīng)濟發(fā)達,使普通民眾基本上過上了尚算可以的生活。“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當汴州”,我們可以批評宋時民眾安于現(xiàn)狀、缺乏進取的問題,但卻不能不承認“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老百姓安居樂業(yè)、悠閑自在的事實。

全國性的民眾暴動,歷朝歷代幾乎都無法避免,有如宿命。例如,秦代有陳勝、吳廣大起義,西漢有綠林、赤眉橫掃天下,東漢有黃巾大暴動,隋代有瓦崗軍、竇建德聚眾造反,唐代有王仙芝、黃巢起義軍席卷六合,元代有紅巾軍“如火燎原,不可向邇”,明代有李自成、張獻忠橫掃千軍、蕩滌乾坤,清代則有太平天國運動烽火遍地、勢不可擋。而有宋一代,除個別的地方性動亂,如王小波、李順造反,方臘舉事,以及個別的團伙性鬧事,如宋江起兵之外,沒有像其他朝代發(fā)生過全國性的暴動。這一事實本身,就說明學界幾成定論的宋代“積貧積弱”之說的結論似乎是下了。說宋代“積弱”,問題好像不大,但若是稱宋代“積貧”,那恐怕是值得商榷的了。

然而,歷史的詭譎之處就在于宋代的崇文尚禮所導致的結果,是軍事力量孱弱疲軟,萎靡不振,國防形勢困頓危殆,左支右絀。魯迅先生有云,忠厚是無用的別名,套用過來,便是文明是挨打的象征。

兩宋的歷史就是證明。它不僅不能收復當年被石敬塘割讓出去的戰(zhàn)略要地燕云十六州,反而年復一年讓契丹、女真、蒙古人欺凌打壓,損兵折將,割地求和,面子里子都輸?shù)酶筛蓛魞簟K虿贿^遼,打不過金,打不過蒙元,那也就認了,可連在小小的西夏的面前,都難逞一勝,則多少有些匪夷所思了。

導致這種局面,原因是多種多樣的,燕云十六州的失落,西北牧場的易手,使優(yōu)良戰(zhàn)馬的來源被切斷,只能用地的矮種馬來唱騎兵組建中的主角,是其中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冷兵器時代,騎兵是處于核心地位的戰(zhàn)略兵種,它的強大與否,直接關系著軍力的盛衰,尤其是面對北方民族強大騎兵集團進攻時,自身騎兵虛弱,未戰(zhàn)便已輸了一半,畢竟,“以步制騎”只是一廂情愿的期盼。

但是,更主要的原因,還是宋朝廷推行崇文抑武、以文制武基本國策所帶來的消極影響。趙匡胤、趙光義消極汲取五代時期武人干政擅權的歷史教訓,一味考慮不讓“黃袍加身”的歷史重演,使得他們將鞏固皇權,強化對軍隊的絕對控制置放在首要的位置,“悠悠萬事,唯此為大”,可謂是處心積慮,不遺余力!凡大將出征,皇上都要面授機宜,頒發(fā)陣圖,統(tǒng)兵者不可越雷池一步。其手腳被捆綁得嚴嚴實實,沒有斷指揮的權力。而戰(zhàn)場形勢瞬息萬變,這種情況之下,要打勝仗,豈不是比登天還困難!《孫子兵法》有云:“將能而君不御”是克敵制勝的重要保證,而宋代皇帝反其道而行之,那只能是“亂軍引勝”,在軍事斗爭中處處被動,連戰(zhàn)皆負了。

當然,打敗仗是很沒有面子的事情,宋代統(tǒng)治者也想改善情況,有所振足。軍權高度集中的做法不能動搖,那么,得另辟蹊徑,別出心裁。于是乎,他們就把提升軍隊戰(zhàn)斗力的重點,放到強化兵學理論的學習和運用上來,用批判的武器來代替武器的批判。故有宋一代,學兵學理論、用兵家智慧,以彌補軍事實力的不足,就蔚然成風,風靡一時了。

換言之,宋代的兵學緣此而興盛發(fā)達,成為了中國歷史上兵學發(fā)展史上第二個高峰。這標志為:在宋代第一次出現(xiàn)了兵學的大型類書《武經(jīng)總要》,第一次實現(xiàn)了兵書的專業(yè)分類,涌現(xiàn)出一大批專題型的兵學著述,如專門討論守城作戰(zhàn)要義的《守城錄》、總結軍事制度沿革及其特征的《歷代兵制》,評析軍事人物韜略的《何博士備論》、研究各類戰(zhàn)法經(jīng)驗的《百戰(zhàn)奇法》等等。可謂琳瑯滿目,異彩紛呈!

顯而易見,宋代統(tǒng)治者強化兵學理論建設,所說明、所印證的,恰恰是宋代軍事實力與能力低下的現(xiàn)實,當然,這樣做比不做要好,這也是沒有疑義的。在這股傳承與弘揚兵學理論的熱潮中,《武經(jīng)七書》便應運面世了!

北宋神宗趙頊統(tǒng)治時期,朝廷有憾于泱泱大國居然師旅不振,軍威屢墜,在對遼與西夏的軍事抗衡中屢遭失利、貽笑天下的困窘局面,終于下決心,決定興辦武學,培養(yǎng)優(yōu)秀軍事人材,以亡羊補牢,振衰起弊,扭轉(zhuǎn)形勢,贏得主動。

為了適應“武學”教學與訓練的需要,朝廷遂于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詔命國子監(jiān)司業(yè)朱服和武學博士何去非等人“校定《孫子》、《吳子》、《六韜》、《司馬法》、《三略》、《尉繚子》、《李靖問對》等書,縷版行之”(南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03)。從此,以《孫子兵法》為代表的七部兵學著述,就被正式定名為兵家經(jīng)典著作《武經(jīng)七書》,成為中國古代第一部由官方校刊頒行的兵學理論教科書。

三、《武經(jīng)七書》的內(nèi)涵、特色與價值

司馬遷在《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有言:“能言之不必能行之,能行之不必能言之。”在現(xiàn)實中,“知行合一”更多的是虛幻的想象,知行背悖,知行脫節(jié)才是常態(tài)。宋代人打仗已被歷史證明是的確很差勁的,但宋代人的兵學理論造詣之精深,“紙上談兵”的修行功夫之卓犖,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這一點,在《武經(jīng)七書》的編纂上同樣也有充分的體現(xiàn)。

如何在這么多的傳世兵書中遴選出幾種具有代表性意義的兵書,以武學經(jīng)典的身份進入武學基本教材之范圍,這是非常不容易的挑戰(zhàn),是對《武經(jīng)七書》編纂者的學術眼光、兵學素養(yǎng)、文化識見的重大考驗。它要求達到四個基本的目標:第一,有限入選的兵書能夠系統(tǒng)、完整地反映宋代之前中國兵學發(fā)展的總體成就與基本面貌。第二,有限入選的兵書能各自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具有重要的代表性,且彼此之間可以起到互為補充、互為發(fā)揮的作用。第三,有限入選的兵書在思想性、學術性、文學性等方面,都要卓爾不群,引領風騷,臻于完美,具有典范意義。第四,有限入選的兵書無論是篇幅的大小,文字的閱讀,表述的方式等方面,都應該恰當適宜,符合武學的教學需要,便于人們學習與掌握。

應該說,朱、何去非等人的確是識見不凡,目光如炬,很好地完成了對經(jīng)典兵書的遴選工作,實現(xiàn)了朝廷編纂武學基本教材的初衷。很顯然,這七部兵書均是價值巨大、個性鮮明、內(nèi)涵豐富、影響深遠的最佳入選對象,稱得上是中國古典兵家文化的杰出代表。

這中間,《孫子兵法》毫無疑問是經(jīng)典中的經(jīng)典,核心中的核心,是名副其實的“帶頭大哥”。明代兵書《投筆談》認為:“《七書》之中,惟《孫子》純粹,書僅十三篇,而用兵之法悉備。”《孫子兵法》堪稱古代軍事理論的集大成者,構筑了古典軍事理論的框架,使后世許多兵學家難以逾越。后世的軍事理論建樹,多是在《孫子兵法》基本精神與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的它代表了中國古典兵學的最高水平,無愧于“兵經(jīng)”“百世談兵之祖”的稱號。

正因為《孫子兵法》一書具有巨大的軍事學術價值和崇高的歷史地位,后世兵家對它的肯定和贊譽史不絕書。早在三國時期,曹操《孫子注序》曾說:“吾觀兵書戰(zhàn)策多矣,孫武所深矣。”唐太宗李世民對《孫子兵法》更是推崇備至,據(jù)《李衛(wèi)公問對》記載,他曾由衷贊嘆:“深乎,孫氏之言!”“觀諸兵書,無出孫武。”宋代人對《孫子兵法》予以高度評價的,更不在少數(shù),如蘇洵認為:“《孫子兵法》其書,論奇權密機,出入神鬼,自古以兵著書者罕所及……辭約而義盡,天下之兵說皆歸其中矣。”(《嘉祐集·孫武論》)陳直中在《孫子發(fā)微》中也說:“自六經(jīng)之道散而諸子作,蓋各有所長,而知兵者未有過孫子者。” 戴望溪評《孫子》,有云:“孫武之書十三篇,眾家之說備矣。奇正、虛實、強弱、眾寡、饑飽、勞逸、彼己、主客之情狀,與夫山澤、水陸之陣,戰(zhàn)守攻圍之法,無不盡也。微妙深密,千變?nèi)f化而不可窮。”(《將鑒論斷·孫武》)

明代茅元儀在《武備志·兵訣評序》中指出:“孫子者,孫子不遺;后孫子者,不能遺孫子。”這段話很好地概括了《孫子兵法》在歷史上的地位和意義。作為中國古代兵學寶庫的一筆珍貴遺產(chǎn),《孫子兵法》是不朽的。因此,將《孫子兵法》選入《武經(jīng)七書》,并列為全書之首,應該說是非常恰當?shù)摹?/span>

《司馬法》一書的主要價值,在于它反映了春秋中葉以前兵學思想的主體內(nèi)容和基本特征。它是一部以古為主,綜合古今的混合型兵書。其基本內(nèi)容則由三個部分組成:一、古代王者《司馬兵法》,即西周時期供武官學習或遵循的法典性兵學著作,這是它的主體成分。二、春秋時期齊國著名軍事家司馬穰苴的兵學觀點以及他對古代王者《司馬兵法》的詮釋內(nèi)容。三、戰(zhàn)國中期齊威王統(tǒng)治時的稷下大夫們在“追論”古者《司馬兵法》之時,根據(jù)戰(zhàn)國時代新的戰(zhàn)爭特點加入的一些兵家語言。

概括而言,它孕育于黃帝至殷商,創(chuàng)立于西周,發(fā)展于春秋,成書于戰(zhàn)國中期,具有深厚的歷史淀積層,集中反映了商周、春秋、戰(zhàn)國前期各種軍事觀念、作戰(zhàn)特點與軍事制度,歷史文化價值不容低估。為人們在今天全面了解、準確把握我國古代戰(zhàn)爭、軍事思想發(fā)展歷史的嬗遞軌跡提供了必要的依據(jù)。而其中最為珍貴的是原“古者《司馬兵法》”中所保留的西周及春秋前期的部分內(nèi)容。《司馬法》的重要軍事學術價值,體現(xiàn)為它是我國現(xiàn)存兵書之中,反映春秋以前軍事思想、作戰(zhàn)特點、軍事制度實際情況最具體最充分的兵學典籍,集中滲透著春秋中期之前的時代文化精神。

東漢大歷史學家班固在《漢書·藝文志·兵書略序》有云:“下及湯武受命,以師克亂而濟百姓,動之以仁義,行之以禮讓,《司馬法》是其遺事也。”宋代鄭友賢《孫子遺說》也指出:“《司馬法》以仁為本,孫武以詐立;《司馬法》以義治之,孫武以利動;《司馬法》以正,不獲意則權,孫武以分合為變。”這些論述都準確扼要地揭示了《司馬法》書在中國兵學發(fā)展史上的特殊地位和歷史意義。

《尉繚子》的重要性,表現(xiàn)為它既是現(xiàn)存“兵形家”的唯一著述,又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法家思想對戰(zhàn)國兵書的滲透與影響,保存了大量彌足珍貴的戰(zhàn)國軍事制度的原始資料。它所倡導的“挾義而戰(zhàn)”“武表文里”的戰(zhàn)爭觀念,“明法審令”“舉賢用能”的治軍思想,“權敵審將”“輕疾機動”的作戰(zhàn)指導原則,均在中國兵學發(fā)展史上留下輝煌的一筆。故自漢唐以來,《尉繚子》一書一直受到兵學界的高度重視和廣泛推崇。《文獻通考》引《周氏涉筆》,認為它“能分本末,別賓主”,“理法兼盡”。清代朱墉在《武經(jīng)七書匯解》中也指出:“子談兵,人人有識見。而引古談今,學問博洽,首推尉繚。”這一觀點,可以說是對以《尉繚子》為代表的三晉兵學在中國兵學史上的地位與貢獻,做出了恰如其分且又實至名歸的界定。

《吳子》,又稱《吳起兵法》,今存本二卷六篇,篇名分別是《圖國》、《料敵》、《治兵》、《論將》、《應變》、《勵士》,全書約近五千字,是吳起軍事思想的主要載體,也記載了一些吳起的生平活動事跡。當是由吳起及其門人編綴成書。從這個意義上說,《吳子》一書是吳起兵學流派的集體性創(chuàng)作,成書于戰(zhàn)國時期,但所反映的是吳起本人的軍事思想。大致而言,《子》的兵學思想體系由三個方面組成,這就是進步的戰(zhàn)爭觀念;“以治為勝”的治軍理論;以及“因形用權”的作戰(zhàn)指導思想。應該承認,《吳子》一書的理論特色相對單薄,但仍不為一部有價值的兵學著作,尤其是關于戰(zhàn)爭觀念、治軍理論的闡述,不無獨到與深刻之處。如吳起曾受業(yè)于儒家曾子門下,故其論治軍時,多襲用儒家“仁”、“義”、“禮”、“德”、“教”等儒家學說的重要范疇。這其實是開啟了后世“兵儒合流”的先河,是反映中國古代兵學的主流價值觀的,因此,《武經(jīng)七書》中有《吳子》的一席之地,決非偶然。

《六韜》的貢獻,在于其是先秦兵學理論的集大成之作,集中體現(xiàn)了戰(zhàn)國后期學術思潮融會貫通趨勢在當時的兵書撰著上所打下的深刻烙印。具體而言,首先,它具有軍事學術體系的完備性與系統(tǒng)性,其所論述的范圍包括政治、經(jīng)濟與軍事的關系,全勝戰(zhàn)略、軍事戰(zhàn)略,治軍理論,作戰(zhàn)指導原則,國防建設思想,軍事后勤方針等各個方面,從而構筑起一個十分完備的兵學理論體系。其次,當時社會政治思潮對《六韜》有廣泛的滲透與高度的規(guī)范。這包括黃老之學清靜無為、執(zhí)一統(tǒng)眾的指導性質(zhì),儒家民本主義思想的深厚影響,以及法家、墨家學說的不同程度的參與。其三,《六韜》所闡述的許多問題,具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性和啟迪意義。如“文伐”十二法的高明運用,《王翼》中早期“司令部”構成的具體設想等等,就是這方面的有力例證。顯而易見,《六韜》在《武經(jīng)七書》中,也是不可替代的角色。

從每一部兵書的身上,都可以看到它特有的時代屬性,也即反映著一定的時代文化精神,秦漢時期成書的《三略》所體現(xiàn)的,就是顯著的封建大一統(tǒng)兵學的特點。

秦漢時期是中國歷史大一統(tǒng)封建帝國的確立時期,大一統(tǒng)的封建帝國需要為大一統(tǒng)服務的兵學。《三略》正是這種時代需要的必然產(chǎn)物。它所關注的問題,既是總結“取天下”的經(jīng)驗,更是探討“安天下”、“治天下”的基本原則。這一時代文化精神從《三略》自我表述的理論宗旨,諸如“設禮賞,別奸雄,著成敗”、“差德性,審權變”、“陳道德,察安危,明賊賢之咎”之中就有突出的反映。

       正因為《三略》以如何安治天下為基本宗旨和立論的出發(fā)點,所以全書上下貫穿著維護大一統(tǒng)、鞏固大一統(tǒng)的一根紅線,響徹著“陳道德,察安危”的主旋律。《三略》安治天下的大一統(tǒng)時代文化精神,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第一,《三略》的顯著特點是偏重于闡述政略,這同《孫子兵法》等先秦兵書偏重于闡述兵略存在著很大的差異,而這恰恰是大一統(tǒng)時代精神指導規(guī)范兵學建設的客觀反映和必有之義。第二,《三略》的又一個顯著特點是花費大量筆墨在論述君主與將帥、君主與群臣的關系問題上,提出了一系列君主如何馭將統(tǒng)眾的重要原則。這同樣是大一統(tǒng)時代文化精神指導規(guī)范當時兵學理論建設的具體表現(xiàn)之一。從這個意義上講,《三略》更像是一部政治學著作,它的出現(xiàn)和流傳,表明軍事從屬于政治,軍事學政治倫理本位化趨勢的強化已成為不可逆轉(zhuǎn)的事實。它入選《武經(jīng)七書》也是絲毫沒有可奇怪的。

《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一書在結合戰(zhàn)例闡述兵學哲理,使之深化方面,比前人取得了更大的成績。具體地說,就是《問對》的作者繼承和發(fā)展了《左傳》用具體戰(zhàn)例來闡述和探討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的方法,把軍事學術的研究方法,從單純的哲學推理發(fā)展到理論與實際密切結合新的境界,在認真總結戰(zhàn)爭經(jīng)驗的基礎上豐富和深化戰(zhàn)略戰(zhàn)術原則,使其日益接近于科學化。這對于古典兵學理論研究來說,乃是一個顯著的貢獻。同時,《問對》的研究視角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特色,也顯示出古典兵學的重點正開始由戰(zhàn)略的層次向戰(zhàn)役戰(zhàn)術的層次轉(zhuǎn)移,這說明,隨著戰(zhàn)爭實踐的日益豐富,人們的軍事理性認識也趨于多元、復雜、縝密和深化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作者曾對其主要內(nèi)容及特色作過較精辟的概括,稱“其書分別奇正,指畫攻守,變易主客,于兵家微意時有所得”。這一概括提綱挈領,要言不煩,基本上符合該書的思想要旨,宋人戴少望在其《將鑒論斷》中稱道它“興廢得失,事宜情實,兵家術法,燦然畢舉,皆可垂范將來”。其軍事學術價值毋庸置疑,其入選《武經(jīng)七書》亦屬當之無愧。

由此可見,宋代學人對兵學經(jīng)典的認識與遴選,的確是獨具匠心,別出心裁的。其眼光之獨到,選擇之精準,令人嘆為觀止。有宋一代,雖說在軍事實踐的舞臺上乏善可陳,留下的只是“遺民淚墮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綿綿遺恨,但是在兵學理論的建樹方面則是獨領風騷,讓“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的魂魄隨著《武經(jīng)七書》的流傳而依稀殘存于千秋江山。這就是宋代的文化氣象,也是后人談及宋代時之所以百感交集、五味雜陳的緣由!

《武經(jīng)七書》的最好版本,當然首推宋刊本《武經(jīng)七書》,其書原由浙江陸心源庋藏于其“皕宋樓”,后為日本人巖崎氏購去,入藏日本靜嘉堂文庫。現(xiàn)在我們只能通過收入《續(xù)古逸叢書》的上海涵芬樓據(jù)靜嘉堂宋本影印的本子一睹其風姿了。至于有關《武經(jīng)七書》的注疏講解方面的典籍,自宋以降,層出不窮,不可勝數(shù)。其中價值顯著,影響廣泛的,共有三種:宋代金國人施子美的《武經(jīng)七書講義》,明代劉寅的《武經(jīng)七書直解》,清代朱墉的《武經(jīng)七書匯解》。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黃樸民:《武經(jīng)七書》的文化密碼
黃樸民:《孫子兵法》成書的歷史契機
《孫子兵法》講義(第15講:孫子兵法的理論研究)
【中國智慧】《孫子兵法》到底有多厲害?結果超乎你的想像
孫子兵法
怎樣讀經(jīng)典|《武經(jīng)七書》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康保县| 惠州市| 淮阳县| 舒城县| 梅州市| 翁牛特旗| 仁布县| 漯河市| 临漳县| 天等县| 沂水县| 白朗县| 丰台区| 郁南县| 保德县| 金溪县| 班戈县| 大兴区| 达拉特旗| 凉城县| 淮滨县| 普定县| 河西区| 樟树市| 海丰县| 阳山县| 孝感市| 巴塘县| 山丹县| 南丰县| 灌南县| 莲花县| 武穴市| 济阳县| 上蔡县| 临安市| 霞浦县| 泉州市| 平阳县| 达拉特旗| 荃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