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玉紅
50歲那年,我的身體開始出現一些小毛病。比如,胳膊疼腿疼,氣短多汗。那年,我去過醫院,看過中醫瞧過西醫,吃過西藥劑喝過中藥湯,還針過2個月的灸。那年,我不敢提重物,不敢干家務,不敢多走路,甚至不敢用鍵盤打字。今年,我的腿不再疼了,胳膊疼卻由右側轉到了左側;同時,又增加了一個新毛病,內分泌失調。雖然這些小毛病還不至于影響我的工作和生活,但我也開始體驗到身體的老化,以及由此帶來的不便。
再仔細回想與父母相處的點滴,和他們的反應,我更加體會到了“人老不易”。與同事朋友交流,也多有此類感受,故小記之,以警示自己常懷敬老愛老之心。
90年代,妹妹騎著自行車、摩托車趕集賣布匹賣衣服。干這個營生,最怕下雨淋了布和服裝,但是妹妹從來不關心天氣預報。每天早上出門前,她只管問一句:“爹,今天有雨嗎?”父親抬頭看看天兒,慢悠悠地說一句:“你帶上雨披吧!”或者來一句:“沒事,這塊云彩下不了雨。”于是,妹妹就按照父親的判斷,帶或不帶雨具。妹妹說,爹的話準極了,聽爹的話,從來沒有出過差錯。
幾個姊妹也連連附和,那時候沒有手表,只有家里有塊老式掛鐘。上午在地里干活,爹抬頭看看太陽,說,回家吃飯吧!回家一看,基本就是十二點。
關于這個話題,我也跟姐妹們分享過我的故事。十來歲時的某一天,我發現自己的牙齒內側有個缺失,于是就跟父母說了。父親讓我張開嘴看了看,說,你心火太旺,把牙燒壞了。對此結論,我深信不疑十余年。工作后,有一次我去洗牙,醫生說你以前是不是沒有洗過牙?牙垢有點厚啊,需要好好洗洗。于是,醫生開始操作,一番嗡嗡嗡的震動聲后,嘴里多了些碎渣渣,我竟突然想起了小時候父親下的這個結論,不禁啞然失笑了!
小時候,父母就是我們心中的神,他們戰天斗地無所不能。從我們呱呱墜地、嗷嗷待哺,到蹣跚學步、牙牙學語,父母手把手地教、面對面地帶。我們的第一聲啼哭、第一次說話、邁出的第一步,父母都牢牢地記在心頭,遇人便說逢人便夸。為了讓我們學會某個詞語或某項技能,父母不厭其煩地重復著同一個動作、表述著某種意義,哪怕有一丁點的進步,他們都喜形于色。
我們遇到的每一個困難,父母總是第一時間沖在前面,為我們遮風擋雨,保駕護航。我們進入學校、走向社會,父母從經濟、時間、精力和心理上提供一切可能的幫助,教給我們為人處世的道理,堅定又義無反顧地陪我們一程,讓我們在社會生活中少走彎路少碰壁。當我們有了自己的工作、生活和家庭,父母又適時體面地退出。無論何時,只要有任何需要,父母一定是第一時間趕來,做我們堅強的后盾。
在父母的無私關愛下,我們羽翼日漸豐滿,似乎已經可以獨立面對生活的一切。此時,父母卻日漸老去。隨同身體老去的,還有他們的精神。因為回歸家庭太久,他們幾乎與社會絕緣,見識業已遠遠落后于子女。他們每天嘮叨的,就是自家的那點在孩子們看來不過是雞毛蒜皮的小事。于是,昔日那當家作主威嚴有加的父親、那溫柔體貼慈愛無比的母親,便不再威嚴,不再慈愛,不再被需要,不再被重視,甚至不再被尊重。
每當此時,我想,他們心中定是充滿了落寞吧?!
二、從身體力行到老邁依賴
小時候,母親的懷抱是溫暖而踏實的,父親的肩膀是寬厚而有力的。他們用自己強健的身體辛勤耕耘著土地,養育著子女,經營著家庭。我們就像嗷嗷待哺的雛鳥,纏附在他們身上,直到能自食其力了,他們才稍得安心。等我們有了自己的小家,他們寧愿自己苦點累點,仍然為子女建設小家傾囊相助,他們竭盡所能不給子女添麻煩,自己卻不得不面對老邁的狀況。
每當我為母親洗澡,看到她干癟而又褶皺的身體,如秋千般下垂的肌肉,我知道,這身體是被我們榨干的。這個偉大的母親,從23歲到39歲的16年間,生育了我們姐妹6個,而前5個,前后相隔不過10年。1961年到1971年,是物質資源極度貧乏的十年,盡管她沒有一頓是吃飽的,她還是堅持讓五個女兒不停地吮吸著。同時,她還得和父親一起,日夜操勞——為了養活孩子們。猶記得,滴水成冰的冬天,光亮如豆的煤油燈下,她穿針引線,為我們縫補衣服;天不亮,她已經在飯屋里攤開了煎餅;烈日似火的夏日,她吃力地翻出床上的草褥子,搬到太陽底下曬;下雨天,她在門樓底下教我們姐妹搓麻線納鞋底。那時候,農村的經濟作物是黃煙,她和父親帶著我們不是在摸煙杈子,就是在劈煙、系煙、解煙、挑煙、綁煙、賣煙中周而復始;除了這些,一年四季,有三季她是在農忙之余養蠶貼補家用。家里吃的菜,是她和父親種下的;喝的水,是她到村中的水井里去打的;穿的衣服和鞋子,全部是她一針一線做出來的;到后來,我們姊妹各自成家,有了自己的子女,她又不遺余力地幫我們帶孩子……
如今,這個以前無所不能的女人,當她緊緊地拉著我的手時,我能感覺到她心中的恐懼和不安;當她用討好的眼神看著我,唯恐被嫌棄;當她夜里醒來,糊里糊涂中喊我一聲“娘”,我知道,她已經老成了一個孩子……
三、像父母愛我們一樣去愛他們
有一天,當你發現父母外出時樂意被你牽著手,當他們一遍遍的電話催促、盼著你回家,當他們嘴里跟你嘮叨的全部是他們自己,那是父母在向你表達自己的需求:他們老了,需要你了。此時,請你把父母當做你的孩子,請像小時候父母對待你一樣去對待他們,給他們以愛心、耐心、細心和陪伴。
網上曾經有一個很感人的小短片。
父子倆坐在門口的木椅上,突然飛來一只麻雀,落在了一旁的灌木叢上,父親問兒子:“那是什么?”
坐在一旁看報的兒子抬起頭瞥了一眼,回答道:“一只麻雀。”
父親木訥地點了點頭。
過了一會兒,父親又問:“那是什么?”
兒子有些不耐煩地回答:“爸,我剛才告訴你了,那是一只麻雀。”
這時,麻雀從灌木叢上飛到了不遠處的地面上,木訥的父親看著那只麻雀,又問了一遍:“那是什么?”
兒子有些氣憤地放下報紙,說道:“爸,那是一只麻雀,麻雀!!”
父親緩緩地轉過頭看著兒子,再問了一遍那個問題。
兒子徹底沒了耐心,生氣地喊道:“為什么你這個樣子?我告訴你很多次了,那是麻雀!你沒聽進去嗎?”
這時,父親站起來,慢慢走進房子里,拿出了一本日記本。
他把日記本翻開遞給兒子,那一頁紙上寫著:
今天,我和不久前剛滿3歲的小兒子一起坐在公園,看見一只麻雀停在面前,兒子問了我21次“那是什么”,而我也回答了21次“那是一只麻雀”。我一直抱著他,他一遍又一遍地問我同樣的問題,但我卻對這位天真無邪且閃著好奇表情的小男孩一點也不生氣。
……
假如愛有長度,兒女對父母的愛,比起父母對兒女來說,相差幾許?我們,留不住歲月,惟愿時光再慢些吧,讓我們再多一些時間陪父母……
——本文刊載于2022年《北海道》夏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