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有一位朋友找到我,她說讀完我的文章非常傷感,共振之余我也深深感受到了她的困惑和無奈,身處人世間這個大熔爐,盡管程度和方式不同,但我們每一個人心中都埋藏著原生家庭所造成的的創(chuàng)傷,這種創(chuàng)傷會在靈魂深處刻下難以磨滅的傷痕,動輒苦澀四溢,幾乎可以說是一切心理疾病的根源。
家庭是我們降生于世的第一個道場,年幼的我們還來不及分辨是非對錯善惡,就被迫開始了每一段幸或不幸的家庭旅程,由此形成了我們獨特的人生觀,并用它來指導我們的為人處世。
而這也是我選擇原生家庭這個領域進行創(chuàng)作的初衷,我始終信奉的人生哲學是——“是什么曾經拯救過你,你最好就用它來更好地拯救這個世界。”如果我的文章能夠引發(fā)蝴蝶效應,帶來思考和改變,我想我就已經在實現(xiàn)我的使命。
接下來我會陸續(xù)和大家分享一些原生家庭方面的書籍和觀點,分享書中有趣有用的心理學概念,以及關系運轉的邏輯和趨勢,如果你也正好感興趣,每天晚上我都會在這里等你一起學習。
好了進入正題,針對《有毒的父母》這本書,上一篇我們分享了有毒的家庭體系是如何運轉并對我們產生影響的,這一篇主要聚焦在破局上。
讓我們先細品書中的這句話——“觀念衍生出規(guī)矩,內心的感受使你必須遵循這些規(guī)矩,于是你的行為就產生了。”
我們先來看看下面一組觀念與感受、行為的對照——
“讓父母高興是我的責任(觀念)→當我沒有順從父母的期待時,我感到內疚難過(感受)→為了取悅父母,我常常忽視自己內心真正的感受(行為)”
“我們應該無條件盡孝(觀念)→和父母意見不一致時,我感到困惑痛苦(感受)→我經常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痛苦的犧牲以取悅父母(行為)”
“如果父母可以稍稍改變,我的感受會更好(觀念)→因為父母的不理解不支持感到憤怒(感受)→我非常努力地改變著父母(行為)”
“父母的感受比我的更重要(觀念)→當我做了自己想做卻讓父母傷心的事時,我感到懊悔(感受)→無論我的感受如何,我總是向父母屈服(行為)”
“不管父母做什么,他們永遠都是我的父母,我必須尊敬他們(觀念)→當父母以任何形式傷害我時,我無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感受)→我經常表現(xiàn)出自己和父母之間一切都很好,盡管事實并非如此(行為)”
“父母完全無法控制我的生活,因為我一直都在和他們斗爭(觀念)→當父母企圖控制我時,我感到憤怒(感受)→我總是做一些父母不喜歡的事,向他們證明我是自主的人(行為)”
從這三組對照中我們可以看到觀念、感受以及行為之間存在明確的因果關系。
事實上,大到我們的人生方向,小到我們和原生家庭的碰撞融合,我們做出的種種選擇以及行為,最初都來源于根植于我們腦海當中的觀念,正是這些觀念引發(fā)了我們的感受,塑造了我們的價值觀,并以此指導我們的為人處世。
因此,想要從源頭上重塑自己和父母以及原生家庭的關系,就要從這三個維度入手。
01 觀念
綜合以上的3個維度的對照,我們可以聚焦到以下幾個相對致命的錯誤觀念:
1)“將父母的感受當成自己的責任”
這樣的觀念讓我們錯以為自己具有讓父母(或者其他任何人)高興或悲傷的能力。實際上,許多人類行為學家都認為一個人無法“使”別人產生什么感覺——每個人都要為自己選擇的感受負責任。
《有毒的父母》的作者蘇珊·福沃德卻不這么認為,她認為我們的確有影響別人情緒的能力,尤其是那些和我們關系緊密的人,但這不代表我們需要為別人的情緒負責。每個成年人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都有為自己的情緒買單的責任。越早明白這一點,才能越早獲得情緒自由。
在和父母的角力中,假如我們對父母沒有任何虐待、殘忍的行為,只是與她不認可的人結婚,或者去外地工作,可是她卻因此傷心難過,那么她有義務去自己平復情緒,重拾快樂。
你可以說一些類似“我很遺憾你不快樂”的話,這很恰當,但是你沒有義務單單為照顧母親的心情而改變自己的人生計劃。
當你為了母親的心情而忽視自己的需求時,你并沒有為你自己,甚至你自己帶來任何好處。你稍后不可避免地會憤怒,會埋怨她,這些情緒最終會影響你和母親的關系。當你積極努力地解決問題,卻仍不能使你的母親滿足快樂時,你會更加自責和不知所措。
當你把父母的感受當作你大部分人生決定的基礎時,你正在放棄自己的自由選擇權。如果在你心目中,父母的感受永遠占首位,那么你的人生也將由他們駕馭。
2)“我就是沒辦法丟下他們不管/我應該為父母的問題負責”
擁有這種觀念,說明還沒有進行“自我界定”,即能夠不受家人影響,自由地擁有自己的信念、情感和行為。
雖說成年的子女對父母有贍養(yǎng)責任,但我們仍要區(qū)分哪些責任以及需求是父母的、而哪些又是我們自己的。
很多父母在孩子童年的時候沒有盡責,甚至出現(xiàn)角色倒置的情況,孩子扮演了父母的角色,這樣的孩子長大后仍會過度承擔本來屬于父母的責任,陷入互相捆綁的糾纏關系。
這個時候必須意識到我們不需要對父母的錯誤以及問題負責任,應及早卸下為童年不幸遭遇而承擔的責任,歸還給應承擔責任的人,與父母之間樹立明確的邊界感,按自己的節(jié)奏生活。
當然受當前社會語境的影響,人作為社會性動物,需要一定的感情上的相互依存,需要外界的認同,尤其當這種認同來自我們的父母。
因此當拒絕父母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時,我們常常會在他們指責我們自私、對我們進行情感勒索后,放棄自己的立場轉而想對方妥協(xié)。
然而,一旦這種索取超出我們的界限,就必然會影響到工作以及生活,這種時候我們就應該對父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說“不”,而不是因為沒有辦法丟下他們不管,把自己生活的自主權交到父母手上。
當然你也可以選擇接受并且滿足他們,但請記住這必須是自己理智思考權衡后的主動決定。
3)“我永遠都不可能戰(zhàn)勝父母,我的父母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
很多在有毒的家庭環(huán)境里成長的孩子,即使長大成年,仍然會誤認為自己還是當年那個弱小得沒有能力面對的孩子,因此還任由自己深陷家庭的漩渦。
但是請你相信,父母會衰老會變得弱小,而我們在不斷成長,當心智模式足夠成熟的時候,你完全可以選擇自己想過什么樣的生活,想處在一段什么樣的家庭關系當中。
想停止在和父母的分歧中退讓、屈服,順從他們的要求,首先請停止這樣錯誤的觀念,讓父母先走下神壇。
許多人認為,我們的感受是我們對外部事務的反應,但事實上,所有的感受,甚至那些最強烈的恐懼、快樂或痛苦,都來自于我們的內在觀念。
舉一個例子,你很勇敢地告訴酗酒的父母,如果他繼續(xù)酗酒,你將不會和他一起生活,他聽完之后指責你目無尊長、忘恩負義,你因此感到內疚,并且認為是你父親的話導致可你的內疚,實際上你只說對了一半,那是因為你腦海中深藏著“父親是個病人,我應該照顧他”“應該無條件順從父母”這樣的錯誤觀念,所以你父親的話才能對你發(fā)生作用。
看見了嗎,自我毀滅性的觀念常常會帶來痛苦的感受,找到感受和觀念間的聯(lián)系,你會驚訝于你很多的感受竟然都植根于你的觀念,只要找到感受的根源,就可以開始控制它們了。
02 感受
1)重拾自己的感受
對于現(xiàn)代都市人來說,擁有并對外表露自己的情緒這件事已經越來越奢侈了,整個社會都在追求“更好更快更強”,以至于我們都不太有時間,也不那么愿意去關注自己的脆弱和憤怒。
在與父母的關系上更是如此,為了避免被與父母之間強烈的情感灼傷,我們似乎習慣了把自己定位成一個麻木冷漠的人,相信自己沒有任何感覺,不會付出愛和關懷。
如果這樣,說明你童年曾遭遇十分強烈的情感,而你需要大量的自我麻痹才能過渡到成年期。甚至成年之后,會有勸導從四面八方襲涌而來,叫你要學會放下,學著去原諒。
不加選擇的原諒某種程度上等同于壓抑自己的痛苦情感,情緒因此得不到釋放。事已至此,你必須明白,你必須重新?lián)碛懈惺埽拍塬@得心理痊愈。
2)釋放感受的3個階段
正視自己的感受分為3個階段:憤恨、悲傷和釋放。
需要注意的是,跳過憤怒的環(huán)節(jié)直接進入悲傷的做法是錯誤的,憤恨必須先于悲傷。它們代表著不同的療愈階段。
一旦我們將責任歸于應負責的人,就會對那些對我們施加痛苦的人充滿憤怒。一旦我們在心底埋下了憤怒的種子,不管它是否被爆發(fā)出來,對我們及身邊的人都具有毀滅性的影響,學會有效地控制憤怒對我們的健康而言非常必要,在書中,作者介紹了一些有效的管理憤怒的方法:
l 允許自己憤怒,不要壓抑自己的憤怒;
l 以合適的方式表達出你的憤怒;
l 增加運動量;
l 不要讓憤怒加深你心中消極的自我形象;
l 把憤怒轉化為自我定義的動力源泉,重新定位健康的親子關系。
在有毒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在成年后積累的憤怒要比一般人多,還有一點不是很明顯,那就是他們心中的哀痛和悲傷也會比普通人多。在承認并學會控制自己的憤恨情緒后,會進入下一個階段——悲傷。
悲傷是人在失去時的正常、必要的反應,只有經歷和感受這些情緒,才能沖破它們對你的束縛,為了感受到悲傷,首先要認清自己所失去的——對自我的感知、失去安全感、失去快樂和積極性、失去愛和童真等。
也許你努力地不讓自己自怨自艾,甚至強迫自己不為失去的童年悲傷。但是,只有感受和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悲傷,才能釋放內心深處的孩子,免除內心的內疚和自責,否則,你還會繼續(xù)懲罰自己。
雖然悲傷的情緒很難消解,但是請你相信,這個過程不是無限長的,悲傷總會結束。你需要時間來將自己的重點從過去的痛苦轉移到現(xiàn)在的新生和未來的目標上,方法很多,你總會找到一種最適合自己的,也許是找朋友傾訴,也許是去旅行。
最后一個階段是練習釋放自己的情緒。
無論如何,請停止自我懲罰。只有釋放了內心的憤怒和悲痛,將責任歸于那些應該負責的人——你的父母之后,真正的解放才能降臨。
在責任歸位后,我們要嘗試著和自己的各種感受和解,誠實地看待自己和父母的關系,同時負起真正應負的責任,成為一個獨立于父母的個體,重新獲得自己作為成年人的權力和自信。
這個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努力的過程中,會遇到困難,甚至會退回到之前的行為和思考模式中,但請確保自己走在前進的道路上,因為來日可期。
03 行為
1)2種不成熟的行為模式
在之前的文章我們分享過,緊密糾纏的親子關系可以分為2種。一種是順從型,即一概服從父母,把父母的想法和需求置于自己之上,對外表現(xiàn)出來的是順從型行為。另一種則是對抗型,即一概對抗父母,甚至與父母完全形同陌路,對外表現(xiàn)出來的是反抗型行為。
我們可以通過下列的事例理解這兩種行為:
l 順從型行為:“無論我的感受如何,我經常向父母屈服”“我非常努力地改變著父母,試圖讓他們理解我”“我經常要在自己的生活中做出痛苦的犧牲來取悅父母”“我經常向父母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l 對抗型行為:“為了向父母證明我是對的,我經常和他們爭執(zhí)”“我總是做一些父母不認可的事情,向他們證明我是自主的人”“我經常對著父母吼叫、詛咒”“我曾大發(fā)脾氣,表示再不與父母往來”......
在我們的普遍認知當中,大部分人都知道順從型行為是我們獨立的阻礙,但對抗型行為卻帶給我們一種同父母抗爭的、沒有屈服的錯覺。
這種類型看起來截然不同,但實質上仍然是由糾纏關系引起的,它用對著干的方式使自己受制于人,實際上是非常不成熟的表現(xiàn),我們在青春期階段經常會出現(xiàn)這種現(xiàn)象。
需要注意的是,在和父母的關系上,不管你是屈服還是對抗,只要你對父母的感情很強烈,你就仍然賦予了他們在情感上折磨你的能力,使得他們可以繼續(xù)控制你。
2)從源頭上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
“觀念衍生出規(guī)矩,內心的感受使你必須遵循這些規(guī)矩,于是你的行為就產生了。”想要改變自己的行為,你就要根據這個公式倒推回去,改變自己的觀念和感受,從而破局。
中毒的孩子十分需要父母的認可,這種需要使他們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誠然,大部分成年人都會與他們的父母在情感上有聯(lián)系,如果問他們“你可以完全不受父母期待的影響,產生只屬于自己的想法、行為和感受么”,很少人會做肯定回答。
請記住,我們和父母之間的角力是很正常的。很少有人可以絕對自主地決定自己的生活,完全不需要父母的認同。我們成年后雖然人離開了家,但是心并沒有離開。
在一個正常的家庭里,孩子與父母建立一定程度的情感聯(lián)系是有益的,會令孩子具有歸屬感,也有利于家庭的溝通交流。
但哪怕是在健康的家庭里,這種親子關系都有可能會過頭,更何況是在有毒的家庭里,其影響將難以估計。
因此,我們更要保持自我察覺,運用智慧分辨什么是真正值得我們去追求的,并且勇敢地走出第一步,自性自度,與自我、與原生家庭和解。
請記住,這只是你漫長恢復過程的開始,你無法在一夕之間痊愈。你過去的生活方式問題重重,甚至充滿毀滅性,無論這種毀滅的力量是強是弱,你都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改變它。
你需要做的,是開始質疑那些隱藏在你腦海中的錯誤觀念和自我毀滅性的行為,將它們拋棄,擁有真實的自我。但是,在那之前,你得慢慢探尋你真正的自我到底是何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