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血常規報告單能說明什么?
血常規檢驗是臨床最常用的輔助檢查之一,能夠敏感地反映人體當前的狀況,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的早期現象。臨床中常用血常規來篩查有無貧血、有無感染及感染類型,以及有無其他血液相關疾病等。
密密麻麻的檢測項目應該怎么看?
血常規檢驗結果包含20多個項目,包含三大系統,即白細胞系統、紅細胞系統、血小板系統。當血液檢測結果超過參考范圍或低于參考范圍時,報告單會出現“↑”“↓”。看到血常規報告中出現“↑”“↓”,不要緊張,由于個體差異的存在,正常總體和患病總體之間往往存在交叉。因此,在參考范圍內的結果不一定就是沒病,超出參考范圍的結果也不一定就有病。不能只看結果是否在參考值范圍內,還要結合其他結果和癥狀體征綜合分析。
下面為你詳細解讀
如何根據三大系統關鍵指標
輕松讀懂血常規報告
01
白細胞(WBC)
白細胞是機體免疫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負責全身免疫防疫的“衛士”,負責與病毒、細菌及腫瘤細胞斗爭,是判斷感染及感染類型的常用指標。白細胞包括中性粒細胞、嗜酸性粒細胞、嗜堿性粒細胞、淋巴細胞、單核細胞。
中性粒細胞(NE)
增高(↑):常伴隨白細胞總數的升高。最常見于急性感染(肺炎、闌尾炎、扁桃體炎、膽囊炎、敗血癥等)。也見于嚴重組織損傷、壞死(燒傷、心肌梗死、大手術后等)、急性大出血、急性中毒、惡性腫瘤、白血病等。
減少(↓):常見于病毒感染(流行性感冒、風疹、水痘等)、放化療的影響、再生障礙性貧血、長期接觸電離輻射、某些藥物作用(解熱鎮痛類藥物、氯霉素、抗腫瘤藥物、抗甲狀腺藥物、抗糖尿病藥物等)、系統性紅斑狼瘡等。
嗜酸性粒細胞(EO)
增高(↑):主要見于過敏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蕁麻疹、食物或藥物過敏)、寄生蟲病(血吸蟲病、鉤蟲病等)、皮膚病(濕疹、皮炎等)、血液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淋巴瘤等)。
減少(↓):常見于傷寒、副傷寒感染的早期、大手術后、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后等。
嗜堿性粒細胞(BA)
增高(↑):常見于過敏性疾病、血液病(慢性粒細胞白血病、嗜堿性粒細胞白血病、骨髓纖維化等)、轉移癌等。
減少(↓):一般無臨床意義。
淋巴細胞(LY)
增高(↑): 常見于某些病毒或細菌所致的傳染病,如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水痘、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癥、傳染性淋巴細胞增多癥、百日咳等。導致中性粒細胞減少的疾病,均能導致淋巴細胞比例相對增多。
減少(↓): 常見于免疫缺陷性疾病(HIV)、流行性感冒恢復期、藥物作用、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等。能夠導致中性粒細胞顯著增高的疾病,可導致淋巴細胞比例相對減少。
單核細胞(MO)
增高(↑):常見于某些感染性疾病(瘧疾、黑熱病、亞急性感染性心內膜炎、活動性肺結核等),以及某些血液病(單核細胞性白血病、淋巴瘤、惡性組織細胞病、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等)。
減少(↓):一般無臨床意義。
溫馨提示(Tips)
有些生理因素也能引起白細胞增高,當這些因素去除,白細胞數量即可恢復正常:
1. 劇烈運動、情緒激動、嚴寒、暴熱、疼痛等可引起白細胞生理性增高。
2. 白細胞有日間變化。通常清晨較午后低,安靜和休息時白細胞較低,活動和進食后較高。
3. 新生兒、妊娠中晚期白細胞也會較高。
02
紅細胞(RBC)和血紅蛋白(HGB)
紅細胞是血液中數量最多的有型成分,它就像快遞員,把氧氣和營養成分輸送給人體各組織器官。血紅蛋白是紅細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參與氧氣的運輸。
紅細胞(RBC)和血紅蛋白(HGB)
增高(↑):常見于缺氧、劇烈嘔吐、嚴重腹瀉、大面積燒傷、嚴重脫水、嚴重的慢性心肺疾病、造血系統增殖性疾病等。
減少(↓):常見于各種貧血、失血、溶血性疾病。
溫馨提示(Tips)
有些生理因素也能引起血紅蛋白的變化,譬如:
1. 新生兒、高原居民、劇烈的體力勞動或運動、情緒激動均會導致血紅蛋白生理性增高。
2. 6個月到2歲的嬰幼兒、妊娠中晚期以及老年人的血紅蛋白會生理性減少。
03
血小板(PLT)
血小板作為血管的“維修隊”,主要負責止血、凝血、修補破損血管。如果血小板數量太少,血管修復速度變慢,就會出現流血不止的情況;而當血小板數量過多時,會增加發生血栓的概率。
血小板(PLT)
增高(↑):常見于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癥、慢性粒細胞白血病等疾病,也可見于急性化膿性感染、大出血、腫瘤、脾切除后。
減少(↓):常見于骨髓腫瘤、放射性損傷、脾功能亢進、再生障礙性貧血、急性白血病、彌散性血管內溶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等。
登登登,劃重點
如發現血常規檢測指標有問題
請及時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哦
來源:復旦佩琳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