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數十萬志愿軍戰士跨國鴨綠江,來到異國他鄉與美帝國主義侵略者展開了斗爭。
但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才一年,雙方的實力上有著非常懸殊的差距。光靠著“小米配步槍”,是很難擊敗武器裝備精良的美軍。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個時候,戰犯管理所中一名叫吳紹周的國民黨高官為志愿軍提出了兩條計策。
這個計策,也幫助志愿軍戰士在戰場上打開了思路,從而沉重地打擊了美軍。
毛主席得知這個計策是吳紹周所提的時候,就下了一條最高指示:提前特赦。
那么,吳紹周究竟提出了怎樣的妙計呢?
毛主席
時間回到1950年,彼時美軍將戰火燒到了我國邊界地區。為了保家衛國,我國便派出了志愿軍部隊趕赴朝鮮戰場。
在抗美援朝戰爭爆發之后,那些在解放戰爭中被俘的國民黨高官一個個都開始活躍起來。有人認為世界形勢會發生巨大改變,志愿軍肯定是打不過裝備優良的美軍的。屆時,蔣介石就可以乘機反攻大陸,然后將他們解救出來。
有這種想法的,大多都是一些頑固派,還是沒有被改造過來。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在被我軍俘虜之后,就被我黨思想感化。
圖片來源于網絡
在那些頑固分子整日沉迷在幻想的時候,他們就站出來與其據理力爭,認為志愿軍一定會贏得勝利。這其中,就包括吳紹周。
吳紹周是國民黨軍官中,少有的在抗日戰爭中做出巨大貢獻的軍官,打過許多漂亮的仗。
在日寇投降前夕,其他國民黨高官都在瓜分戰利品和搶功勞的時候,吳紹周還在前線與日軍激戰。
吳紹周
所以,在吳紹周身上,可以看到許多國民黨高官身上沒有的東西。
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后,吳紹周并沒有停滯不前,而是選擇出國深造,學習更加先進的軍事知識。
但吳紹周最終未能完成自己的心愿,因為解放戰爭爆發了。面對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挑起的戰爭,吳紹周常常感覺到有心無力。因為他不想同室操戈,但在蔣介石的命令之下,他又不得已走上這條路。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事實上,吳紹周在解放戰爭的時候,一直都有起義的想法。只是過程太過于曲折,當時吳紹周是黃維第12兵團中85軍的軍長。
淮海戰役打響后,蔣介石的國軍遭到毀滅性的打擊,一時間潰不成軍。這個時候,蔣介石急令黃維的第12兵團趕到淮海戰場。
黃維的第12兵團是國民黨中的精銳,部隊的武器裝備都非常好,且機械化程度非常高。解放軍也明白,不能與其正面交戰,不然的話,肯定要打一場硬仗。
圖片來源于網絡
于是,我軍非常巧妙地布下了“口袋陣”,一步步將黃維兵團圍困在雙堆集附近。此時的蔣介石也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但卻無法改變黃維兵團已成“甕中之鱉”的現實。
當時吳紹周的85軍,也是軍心渙散,根本沒有戰斗的意志。最終,在解放軍的雷霆攻勢下,第12兵團徹底被打散建制。黃維與吳紹周等人在逃跑途中被解放軍抓獲,最終送到了“功德林”中接受改造。
其實,吳紹周一開始是不用進“功德林”的,因為他一老早就有過起義的想法,并不想打內戰。
黃維
那是1948年的時候,吳紹周的老上司是張軫。當時我黨的地下工作者與張軫取得了聯系,就當前形勢來勸說張軫盡早投降,避免更多的傷亡出現。
張軫考慮很久之后,最終決定了起義。解放戰爭中,國軍曾有過很多次起義。大家最為熟知的,應該就是北平和平解放。
在解放軍解放北平之前,陳長捷曾帶著軍隊守著天津。期間,傅作義不斷向陳長捷傳達“只要堅守就有辦法”的命令。
陳長捷
但讓陳長捷沒有想到的是,傅作義帶著北平守軍和平接受改編。結果就是陳長捷走上了被活捉這條道路,這可讓他很狠傅作義,認為自己被坑了。當陳長捷在“功德林”接受改造時,傅作義每每來看望,陳長捷總是不見。
但張軫與吳紹周之間的關系并不是這樣。張軫是個愿意為周圍人考慮的人,所以在起義之前,張軫給身邊許多高層軍官做了思想工作。但是,除了吳紹周之外,其他人根本不愿意起義。
為此,張軫就打算帶著吳紹周一起起義,不再去管其他人。但是,最后突然出了一個變故。淮海戰役爆發之后,蔣介石一紙調令,將吳紹周派往了淮海戰場。
蔣介石
原因是吳紹周能力優秀,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突出,希望讓吳紹周再發揮著在抗日戰爭時的本領,幫助國民黨軍隊取得勝利。
這個命令下來之后,張軫和吳紹周都傻了眼。為了保住自己這個老部下,張軫曾向蔣介石建議,用魯道源換下吳紹周。
但蔣介石心意已定,根本聽不進去勸,一心讓吳紹周參與淮海戰役。而來到淮海戰場之后,吳紹周并沒有像抗日戰爭中表現得那么英勇,因為他知道,對面是自己同胞,他不愿意與同胞廝殺。因此,吳紹周在作戰上沒有太大的積極性。
蔣介石
后來的結果就是吳紹周被俘進入“功德林”,而張軫則帶領著2萬多人起義,并配合解放軍完成了渡江作戰,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也因此獲得了表彰。
因為沒能提起起義而被俘,讓吳紹周心里面非常郁悶。但即使如此,他也沒有太多的抱怨,而是專心改造,爭取早日能夠出去。
張軫
1952年的時候,吳紹周終于迎來這個機會,成為“功德林”第一批“畢業”的學生。
他能夠提前出獄,源于他在抗美援朝戰爭期間提出的兩條關鍵計策。
前面提到過,吳紹周當年所帶的軍隊是85軍。85軍也算是國軍的精銳,大部分都裝備了美械裝備,所以吳紹周對美械也有精確的認識。
吳紹周
除此之外,吳紹周的軍隊里,還有些許美軍顧問,幫助國軍制定作戰方案。時間一久,吳紹周對美軍的作戰模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在志愿軍進入朝鮮戰場作戰之后,吳紹周也沒有閑著。他在毛主席的號召下,加入了美軍戰術研究班。
在這里,吳紹周曾提出兩條妙計。而正是這兩條妙計,最終幫助吳紹周提起從“功德林”釋放,同時也為志愿軍在朝作戰提供了巨大的幫助。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兩條妙計中的第一條,就是夜戰。吳紹周認為,美軍的飛機、大炮,絕對不是志愿軍能夠抵擋住的。唯一能夠取得勝利的地方,那就是在夜間發動突襲。
而美軍對于夜戰,幾乎沒有什么經驗。所以,夜晚的美軍,就如同“瞎子”一樣。
這第二點,就是與美軍展開近戰。在近戰的時候,美軍引以為傲的大炮和坦克的缺點就會暴露出來。而我軍又是近戰好手,這樣一來,就能最大限度發揮我們的優勢。
圖片來源于網絡
這兩條計策,很快被寫進了專門的研究資料之中,并被送到毛主席手中。毛主席看完之后,覺得吳紹周的兩條計策分析得非常有道理,于是就將其傳達到志愿軍各部。
憑借著這兩條妙策,我軍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多次力挽狂瀾,改變了戰局,為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非常重大的作用。
其實吳紹周能提出這樣關鍵的兩條妙計,也都是有跡可循的。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出色的軍事家,有著非常優秀的軍事素養,這在抗日戰爭之中,就能看得出來。
圖片來源于網絡
1902年,吳紹周出生在一個小康家庭之中。因此,他也獲得了進入學堂學習知識的機會。
在讀中學的時候,吳紹周深受“五四運動”浪潮的影響,于是決定投筆從戎。他先是去了貴州的學兵堂歷練了9個月,讀書的時候,吳紹周就一直名列前茅。所以在學兵堂里,他的成績也一直很好。
最終,他被保送到講武堂深造。在講武堂,吳紹周的成績同樣很優秀。一畢業之后,他就被分配到黔軍第2師第四混成旅。
吳紹周
憑借著自身的努力,他一路升遷不斷。在入川的時候,就成為了連長。
1926年,吳紹周又升為國民革命軍第十軍某師的副營長。隨軍參加了北伐等戰役。
因表現出色,作戰有功,吳紹周很快又被升為營長。對于許多普通的士兵來說,營長已經是很多人的巔峰和不可觸及的目標。但對于吳紹周才只是個開始而已。
圖片來源于網絡
1937年,全面抗日戰爭爆發之后,吳紹周就來到了抗日的第一線。當時的吳紹周已經從一個營長,升為了13軍89師的參謀長,于南口與日軍爆發了激烈的戰斗。
在13軍傷亡慘重,戰況不利的時候。吳紹周所率的本部士兵一直堅守著陣地,給日軍前進帶來很大的困擾。
日軍因為久攻不下,心里面也很困擾。為此,日軍又加派了三個師團前往南口。面對越來越多的敵人,吳紹周展示了自己的“大心臟”。他命令副官制作了十幾顆氣象燈,利用風向在前沿陣地釋放。
圖片來源于網絡
正專家作戰的日軍,突然看到天空飄來一道道如同“流星”一樣的東西后,頓時慌張的不行,以為是新式武器,攻勢也沒之前那么兇狠。
見到日軍被所謂的“流星”嚇的士氣受挫后,吳紹周明白機會來了。他帶著預備隊,一舉圖突破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雖然南口最終還是失守了,但吳紹周在此戰中所表現的勇氣與智謀,讓不少人拍案叫絕,認為他是一個非常優秀的軍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