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孩子的優秀,往往是從小就開始,我們也有看到孩子開竅在初中、高中階段,最終實現逆襲,但這種情況無法提前知曉,對于父母來說,還是要盡早的培養孩子,打下學霸的基礎。
如果12歲前我們還能給予孩子很大的幫助,12歲之后,更多的就需要依靠孩子自己。
如果12歲前無法培養出良好的學習習慣,沒有學習的內驅力,找不到未來的方向和目標,孩子的成長難度會很大。
今年考出676分的四川省文科狀元涂婳同學,小學初中就讀四川師范大學實驗外國語學校。
“
廣泛的閱讀,使得她知識面廣、思維活躍,特別是對語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很突出。閱讀也為她的寫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她的作文幾乎每次都是作文評講時的范文。
她的學習習慣很好,善于傾聽,勤于思考,勇于探究,各科成績都很優秀。”
培養出一對考上清華大學的雙胞胎學霸的陳天治和李蓮花夫妻倆,父親陳天治會帶陳定一、陳弘一兄弟倆去買書、租書,讓孩子們從小就對閱讀產生興趣。
高考取得700分高分的范雁琳,小學畢業于成都市錦西外國語實驗小學校。
“雁琳從小就是個聽話的學生,不僅如此,在學習上也很勤奮,成績一直名列前茅,一直擔任班里的學習委員,平日與班上的同學相處融洽,各科成績發展都很均勻,沒有偏科現象。”
范雁琳的愛思考,體現在追尋解決問題的方式和過程中,她會和同學一起探討問題,也會在學習上幫助同學,給同學講課等。
“她的家庭氛圍很好,父母對娃娃的學習很關心。在我印象中,小學階段的家長會,雁琳的家長基本上沒有缺席,相比之下,她的父親參加的次數更多。”
培養出5個博士1個碩士的“博士老爹”蔡笑晚,有一個重要心得就是,孩子的智力相差無幾,家長給予正確的引導,才是讓孩子成材的第一步,而關鍵就在于小學階段。
只靠孩子與老師,家長沒有及時的跟進與提升,孩子會進步得很辛苦,只有家長帶著孩子一起奔跑,才能讓孩子更好的度過這小學六年,打下成才的基礎。
這就要求家長們,要抓住小學階段孩子的培養機會,打下成才基礎。
父母對孩子的關心,在小學低年級階段很重要,只有好的陪伴與引導,才能培養出良好學習習慣來。
畢業于新都區西街小學的黃翔宇,高考取得了697分。
所以,陳老師覺得:“好爸媽勝過好老師,在學習習慣的培養上,黃翔宇爸媽是花了很多功夫的。”
因此,小學階段最重要培養的是什么呢?陳老師說,
“娃娃小學階段,最重要的是要培養習慣。現在很多家長有一個誤區,認為習慣的培養就是一天兩天、單方面形成的,其實并不是,而是需要家庭、學校、孩子三方的共同努力,長期培養而成。”
李玫瑾教授曾說,
作為父母,一定要利用好這個時期,幫助孩子從習慣到自然,進而成為個性,變得努力、上進、積極和認真。
獲得文科646分的肖景丹同學,小學在泡桐樹小學讀書。
她的小學班主任彭靜老師說,
肖景丹在小學時就很愛閱讀。并且,她上課時思維敏捷,特別有自己想法,很樂于表達,學習非常輕松。在彭老師記憶里,肖景丹很有個性,且性格開朗,很喜歡寫作。常常在她的周記、作文中,可以看出她有觀察生活的獨特角度。
讓她印象特別深刻的一件事,是肖景丹是如何說明媽媽養小倉鼠。
同時,她也真的進行了科學的觀察,寫了很多周記,將小倉鼠的生活表現和習性,都有很細致的記錄和描述。
父母要引導孩子對學習感興趣,可以是對語文感興趣,對數學感興趣。
產生興趣的一個重要方法,就是及時的對孩子進行鼓勵,讓孩子產生“我很棒,我很有能力”這樣的感覺。
正如“博士老爹”蔡笑晚所說:孩子是自己的,你不用心,沒有人會關心。
再好的學校,也一樣成績分高下,品質分優劣。沒有培養好習慣的孩子,再好的老師也無能為力。
因此,我們要對小學六年孩子的情況,有一個整體的認識和規劃,根據孩子的情況,調整我們發力的方向,培養孩子在各個階段不同的重點。
正如英國哲學家洛克所說:
“教育的手段不是教訓,而是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
只要教育有章法,成長就可期,努力不一定成學霸,但不努力肯定與學霸無緣。
管它是天生優秀,還是后天努力,父母的見識很重要。
我們不誤孩子,孩子必然不負我們,祝愿家長們都能培養出優秀的孩子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