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衡水中學,這是個跟毛坦廠一樣的“學霸制造基地”,每年高考,這里都會批量產生大量的學霸和超級學霸。
我們都知道老師牛,學校牛,但這些牛娃的背后,那群家長都是怎么教育出這些牛娃的呢?
衡水中學校長郗會鎖在高一二年級學生家長大會上說:
“家庭教育是源于生活的教育,是一個家庭文化傳承的重要方式,也是一個家族價值取向的集中體現......因此,要做好家庭教育,最重要的就是父母要做到以身做則、身體力行,這遠比跟孩子們講空洞的大道理更有效。“
什么樣叫以身做則,什么是身體力行?這些家長的日常教育,又都是怎么做的,讓我們來看看,《衡中家長育人故事》里,66位家長都怎么做?
57班劉子璇家長分享道:
自己大女兒在衡水三中上的初中,初一時成績能排前5,但初二成績下滑明顯,最差考過年級150名。
孩子沒考好,心里只會更痛苦。媽媽沒有批評她,反而是和她一起分析試卷,看看哪些分不該丟,哪些屬于不會,然后把不該丟的分數都加上,再重新排名。
媽媽告訴女兒,如果會的都做對,咱就能進前幾名,她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這就大大增強了她的信心。
就這樣,女兒以優異成績考入了衡中實驗班,但班里高手云集,這讓她對自己沒有了自信,情緒也很不好,面對女兒進了衡中排名落后的情況,媽媽告訴女兒,咱們的進步空間比他們都大,只要每次都有進步就好,要相信自己。
這樣的對話與溝通,讓孩子克服了初期的暫時落后,成績直線上升,更是順利考上心儀的名校,直到讀博。
這就是對待孩子的正確態度,從孩子的出發點去考慮問題,多看過程,多鼓勵。
嚴厲批評孩子會有一定的效果,但過度批評會帶來孩子強烈的挫敗感,反而不利于成績的止跌回升。懂孩子的媽媽,要用鼓勵與肯定,讓孩子重拾自信,找到感覺而獲得進步。
謊言重復一千遍就是真理,何況孩子總有優秀之處,如何激發她的優秀,是每個父母應該思考的地方。
孩子被老師批評,感到委屈難受時,應該如何引導呢?
劉子璇媽媽說,女兒上高一時,有一次學校允許孩子們周日不上自習,但他們班要求和平時是一樣的。女兒宿舍的3個同學在床上多躺了10分鐘,結果被班主任抓到遲到,被停課反省叫家長到校處理。
那是冬日一早的5點50分,媽媽收到消息趕到學校時天還很黑,見到女兒時,孩子哇哇大哭,覺得老師太嚴在學校待不下去。
帶上女兒回家,媽媽沒有批評女兒,而是先順著她說,等她情緒平復下來后才問她:“你怎么被發現去晚的?”
女兒告訴媽媽,老師天天比他們到得早、走得晚。
媽媽又說:“我本來還想找老師說說,可是老師足足堅持了20年,你才半年就不能堅持了,我跟老師也沒法說啊。你還是寫份檢查,應付一下老師吧。”
女兒說:“老師要寫2000字的檢查,我寫不出來。”
媽媽說:“沒事,我幫你寫,咱們一起寫肯定有完成任務。第一,你先寫一下事情的經過,承認一下錯誤。第二,你想想這做對得起老師嗎?想想班主任為你們付出的一切。第三,表一下決心,以后怎么做。有了主干,中間添加內容,和寫作文是一樣的。”
媽媽的話把女兒逗笑了。母女倆一起寫檢查的過程中,她們一起回憶起班主任和老師的付出,回憶老師們為孩子補課、給孩子買藥,寫到后來,越發覺得老師感人,覺得不聽話對不起老師。
從此,女兒轉變了對老師的看法,端正了學習態度,成績也越來越好。
我們從中得到什么啟發呢?孩子對老師的批評感到委屈與難過,家長一定要先讓孩子把情緒渲泄出來,情緒平復后再來溝通,這位媽媽并不急于講道理,因為她深知,處于情緒中的孩子是聽不進去的。
孩子情緒平復后,用幫而不是責怪的方式,用引導而不是下結論的方式來陪伴女兒一起完成任務,寫的過程就是一個洗禮的過程,由此也化解了女兒對老師的不滿與看法,讓老師的教育獲得女兒的理解。
如果是我們,會如何引導孩子面對批評呢?如果老師沒那么好,又怎么引導孩子呢?這是我們可以從中思考的地方。
68班胡家赫家長分享道:
兒子上幼兒園時剛學會拼音,字、詞讀起來很費勁。但媽媽卻故意在一邊如釋重負地說:“太好了兒子,以后你就能每天給媽媽講故事了,我都沒有故事可講了。”
在這樣的鼓勵下,孩子的使命感油然而生,以后每天晚上睡覺前都給媽媽讀故事,這成了孩子的必修課。很快媽媽發現,孩子閱讀水平與日俱增,更愛上了閱讀。
到了后來,當媽媽要求孩子給自己讀書時,他總會很自豪:“媽媽,如果我不給你講故事,你是不是就睡不著覺了?”引得媽媽趕緊附和:“還真是的,兒子太厲害了!”
他稍大點兒,上小年四五年級時,漸漸長成了小男子漢。往樓上拿什么東西時,媽媽都會跟孩子撒嬌,“哎呀兒子,東西太多太重,我拿不動。”
這時兒子二話不說,拎起東西就往樓上沖。從此,他們家的搬運工就是兒子。他也樂得做一個小小的“頂梁柱”。
父母不能永遠是最強的,那只會占據住了孩子發展的舞臺。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在適當的時候,把這方舞臺讓出來,騰出空間給孩子成長。
舞臺有多大,孩子就有多大的成長空間。我們變弱,就是孩子變強的時候。
教育不僅僅是個技術活兒,更是講究適時而種,適時而收。學霸不會今天才是學霸,他們的成長,在家里就已經開始,從小時就開始塑造,點點滴滴的澆灌,才有了今天孩子成才的收獲。
同時,教育還是農業,需要按材施教,更要精心培育,每個孩子都有可造之處。怎么打造,需要我們多思考多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