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金朝科舉制度考試內容 特別值得一提的,金朝科舉的考試內容、考試形式以及錄取等方面都有自己的做法,并有所創新。如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曾下令以“六經”、“十七史”、《孝經》、《論語》、《孟子》以及荀、楊、老子內出題,這就把遼、宋科舉考試內容范圍大大地擴展了。把單純從“四書”、“五經”中尋找答案擴大到經史百家之言,并且還要在題下注其本傳。這不僅是對遼、宋科舉舊制的一個發展,而且也促進考生廣泛閱讀,開闊眼界,對考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昌三年(1192年)二月詔諭有司:“進士程文但合格者即取之,勿限人數。”明昌四年(1193年)十二月又詔有司“會試毋限人數”(注:《金史》卷9《章宗紀一》。),擴大了錄取名額。章宗時多次放進士6名,宣宗時常放進士10余人,到哀宗時進士人數則從十幾名到50多名,數額大大增加。 金朝科舉除設“常科”之外,還設有“宏詞科”等特科和武舉,這點與遼代科舉不同。特科即制舉,“以待非常之士”(注:《金史》卷51《選舉志一》。),是常科的補充形式。武舉始設于金熙宗皇統年間,分府試、省試兩級和上、中、下三等(注:《金史》卷51《選舉志一》。)。《金史·章宗本紀》也記載,承安五年(1200年),朝廷“定策論進士及承蔭人試弓箭格”。這充分說明金朝統治階級對軍事人才的需求及其游牧民族傳統的特點,這比唐、宋及遼代均有獨到之處。 金朝在科舉設科上,頗具自己的特色。金世宗初設女真進士科時曾有猶豫:“‘女真字創制日近,義理未如漢字深奧,恐為后人議論。’丞相(完顏)守道曰:‘漢文字恐初亦未必能如此,由歷代圣賢漸加修舉也……今令譯經教天下,行久之,亦可同漢人文章矣。’”(注:《金史》卷51《選舉志一》。)由于設立女真進士科,使金朝出現了不少精通漢文和女真文的少數民族學者,促進了金朝文教事業的發展,也使金朝統治者感覺到,有了本民族的選士制度,可為鞏固其統治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證。女真進士科的設立,在中國科舉史上第一次給少數民族以相應的地位,其重要意義是不容忽視的。 金朝科舉制中還增加了具有民族特色的考試項目——試弓箭。金朝統治階級為了振作女真人的尚武精神,決定策論進士加試弓箭。據記載,所試弓箭并不太難,大約射10箭中2箭即可中選;但是,若射未中選,就要失去考試機會。 金朝統治階級設立科舉制度,籠絡知識分子維護統治,鞏固政權,同時在實施科舉制度過程中,不斷提高認識,逐漸發展,金朝科舉制度也日趨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