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哲學?有著不同的世界觀的哲人都做出了不盡相同的回答。主觀四維唯物主義的回答如下:
哲學是研究探索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發展變化規律的學說。哲學的研究對象就是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如果沒有人和人類,這個世界就成為一個純粹的物質世界,只有物質存在,只有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構成體”,這些“物質構成體”遵循著“數理邏輯”及其規律的量變和遵循著“物理邏輯”及其規律的質變。只是有了人和人類,才形成了人和人類社會的“物質構成體”,才產生了思維,產生了精神和意識,產生了認識論,產生了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世界觀,產生了方法論。由此構成了社會存在。哲學就是探索研究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之存在——“物質、精神、意識”的學說。
首先,哲學要研究探索物質世界中的“物質”或“物質構成體”發展變化規律的普遍性,以及其特殊性;然后,根據人的“三個屬性”的要求,將物質世界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應用于人類社會,以推動人類社會的發展,并促進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意識文明。“物質”以“物質構成體”的形式表現出來,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都是由大小不等的無數個“物質構成體”組合而成,這些“物質構成體”都是以不等的變化速度在“四維時空”中發展變化,產生相互作用或轉化成另一種新的“物質構成體”,并在轉化過程中遵循著“價值守恒定律”。
其次,進行哲學的研究探索需要有正確的方法論作指導。隨著人類認識論的發展,人類已經認識到了一維“機械論”的“一成不變”是幼稚可笑的,二維“辯證法”具有局限性,容易使“物質構成體”的發展進入極端境地。那么,更全面、更先進的方法論就是“四維論”。而在實踐應用中,將“四維論”和“辯證法”結合在一起,將會發揮更大的作用。因為,“四維論”更全面,它克服了“辯證法”容易走向極端的局限性。
第三,建立正確的世界觀。正確的世界觀是“主觀四維唯物主義”世界觀,它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正確觀點,應用了更全面、先進的“對比與調和”的方法論——“四維論”,并吸收了辯證法“對立統一”中的“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密切結合的優點,它在充分認識客觀規律的基礎上,積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強化創建意識,正確運用客觀規律來改造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
第四,堅持正確的認識論。人的認識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的過程,是一個積極實踐的過程。在這個實踐過程中,人們的認識是從對客觀世界和人類社會的感覺過程中產生的“感覺”獲得形象的“感性認識”,并在多次反復的實踐過程當中不斷增加“感性認識”,并不斷探索發現其發展變化的規律性,記憶于人的大腦,又在人的大腦中經過“數理邏輯”和“物理邏輯”的思維加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上升到“理性認識”階段。人們依靠所獲得的“理性認識”再次、多次進入實踐,反復無窮,達到更高的認識層次,獲得更新的“發現”,獲得更精確的真理。
哲學探索的目的就是“發現”真理,并把所發現的真理用來指導實踐。
現實中的哲學只是學說,不是科學。正是因為哲學學說中存在著客觀唯心主義等主觀偽科學。科學和偽科學混雜在一起,形成了一個自始至終就帶有殘缺的哲學體系。客觀唯心主義懼怕于“神”的威力,主觀唯心主義無視客觀規律;客觀唯物主義無視人的主觀能動性——創建精神和創建意識的積極發揮,主觀唯物主義又容易忽視客觀規律的制約,片面夸大人的主觀能動性;等等。這在人類歷史的實踐過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對人類社會的發展起到了不良作用、阻礙作用,甚至是破壞作用,使社會產生倒退。
現實中的哲學不是科學,它可以將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結合運用,在實踐中巧妙地處理物質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物質、精神、意識”這三個屬性,立于不敗之地,并取得成功。這就表現出了強大的智慧。因此,哲學在西方社會,又被稱之為“愛智慧”。
哲學本來是具體的,只是由于人類歷史上認識論的局限性,哲學才被“抽象”化了!
因為哲學研究的是“物質、精神、意識”。對于人和人的群體來說,他們本身就具備“物質、精神、意識”,人和人的群體則是最復雜的“物質構成體”。研究物質的存在形式——“物質構成體”和“物質構成體”之間及其內部的關系屬于“數理學”和“物理學”的內容,研究人和物質之間的關系則是經濟學的內容,研究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則是政治學的主要內容。對人和物質之間的關系、人和人之間的關系進行綜合研究,則是政治經濟學的內容。哲學則是總結概括“數理學”和“物理學”原理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用來研究“物質”和“精神、意識”之間,“精神”和“意識”之間,以及“精神”和“意識”自身內部之間的關系。這就使得哲學和經濟密不可分,哲學和政治密不可分。
因此說:哲學是具體的。哲學與我們每個人都密不可分。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社會,都被人統治或統治別人,都在自覺與不自覺地按照哲學原理在“四維時空”中進行實踐,按照“本能精神”和 “本能意識”進行生活,按照“創建精神”和“創建意識”進行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