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福傳讀書的第174期精神糧食
作者|邢福傳
來源|福傳讀書(ID:fuzhuan_520)
你好吖,我是邢福傳~
如果有這么一個人,他出生在的一個富商家庭,從小衣食無憂,長大后,娶了2位妻子,生了3個孩子。
年紀(jì)輕輕就在眾多領(lǐng)域,獲得了諸多榮譽和掌聲。
但他卻在最好的年紀(jì),選擇了棄絕紅塵遁入空門,你會不會覺得這個人不可理喻?
是的,不止是我們,就連他的家人,妻子,孩子,也想不通,他放著榮華富貴,人人敬仰的生活不過,卻跑去過起了苦行僧的生活。
他不僅在國內(nèi),在國際上也是名譽甚高的知名人士。
而在79年前的今天,也是他告別人間的日子,他就是“李叔同”。
說到“李叔同”人們往往就會想到他另外一個名字“弘一法師”這是他出家后的名字。
李叔同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因為他在諸多領(lǐng)域,都取得很多成就,他是音樂家,美術(shù)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當(dāng)過教師,也當(dāng)過編輯之職。
南京大學(xué)的校歌,就是李叔同作的曲,還有那首《送別》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fēng)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這首歌,連歌手“樸樹”都沒有唱完,卻早已是泣不成聲。
并且說到:我要是能寫出這樣的歌,死在那里都值了。
01
30年前的笑話
30年后的現(xiàn)實
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于一個天津富商家庭,爺爺是有名的富商,做食鹽和錢莊生意的。
父親“李世珍”是當(dāng)時的進(jìn)士,和“李鴻章”一樣,被稱為,晚清三大才子之一。
在李叔同出生時,他的母親才18歲,而他的父親,已經(jīng)68歲了,老夫少妻,再加上老來得子,對李叔同更是疼愛有加。
但是,這種好日子并沒有維持多久,在他年僅4歲那年,他72歲的的父親就撒手人寰了。
在父親去世時,家里請了一些僧人到家里做法事,年幼的李叔同看著好玩,自己也跑到房間,拿起自己的小被子,往身上一披,也學(xué)起了做大和尚。
家人見狀,都連忙笑著說:真像大和尚呢。
可誰曾想到,就是這一句玩笑話,在30年后,卻成為了現(xiàn)實。
02
人最強(qiáng)大的時候
不是堅持,而是“放下”的時候
是的,人最強(qiáng)大的時候,不是堅持,而是放下的時候,人生沒有什么不可放不下。
那些讓你義無反顧的執(zhí)著,讓你遍體鱗傷的堅持,最終都是浮云。
要知道,你放下也好,放不下也罷,其結(jié)果都不會改變,小到與鄰居的爭吵,大到生死,亦是如此。
不同的只是,放下的人,收獲一份輕松和快樂,而放不下的人,一輩子只能背著包袱過日子。
說從前有這么一個和尚,他每次出去化緣,只拿一個袋子,而每次出去,很快都裝滿滿的一袋子?xùn)|西回來。
有一次,一個人問他,你為什么不多帶幾個袋子呢,這樣你不是可以裝更多的東西回去嗎?
這個和尚覺得挺有道理,于是他再次出去化緣時,身上就帶了很多的大袋子。
這些袋子又大又重,結(jié)果他才走到半路,又累又渴,于是他在一顆大樹下,迷迷糊糊就睡著了。
這個時候他夢見一位老者,老者跟他說:年輕人,你知道你現(xiàn)在為什么又累又渴嗎?那是因為你不懂得放下你手里的東西。
這位和尚醒了之后,覺得這位老者說得很有道理,于是他決定把身上這些袋子全部都扔了,選擇輕裝上路,而很快他也去到了目的地。
是啊,人生又何嘗不是這樣,拿得起只是一種能力,放得下才是一種修為,自足才是人生最大的富足。
就如同“李叔同”在15歲時寫下的:人生猶似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
當(dāng)你口渴的時候,哪怕你雙手捧滿了金子,你也不得不放棄手中的金子,給自己騰出手來,去拿那瓶水,因為此時對于你來說,水才是最重要的。
一念花開,一念花落,一念放下,萬般自在。
03
雪子:大師以慈悲對世人
為何獨獨傷我?
1918年,此時的李叔同也已經(jīng)39歲了,這時的他,不僅娶了兩位妻子,也有了三個孩子。
而也是在這一年的春節(jié)期間,他在杭州虎跑寺,正式出家為僧了。
人間從此少了一個李叔同,卻多了一個“弘一法師”。
而對于他為什么要出家,這個問題到現(xiàn)在還一直是個迷,有人說,是他厭倦了塵世,也有人說,他參破了人生,但這些都只是別人的猜測而已。
而不久后,他的日本妻子“雪子”帶著孩子,找到了他,而李叔同卻大門緊閉,不見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妻子孩子。
就這樣,他的妻子,以及孩子,在寺廟外苦苦長跪了幾個小時,而他卻不為所動。
妻子見到丈夫如此絕情,便說,見最后一面,也算是做個了斷吧。
也就是在1918年的西子湖上,只見一南一北,一男一女,一位身穿和服,一位身穿樸素僧衣,各自在站在船頭緩緩劃來。
婦人見到,眼前的這個人,是多么希望,再用最后一次機(jī)會挽留這個人,婦人說道:明日我就要回國了,僧人說道:好。
沉默片刻之后,婦人叫到:書同.....
而只見眼前的這個僧人不急不慢地說道:請叫我弘一。
此時,這位婦人可見是多么傷心和絕望,婦人問到:弘一大師,那請告訴我什么是愛?
愛,就是慈悲。
婦人急忙說道:大師以慈悲對世人,為何獨獨傷我?
李叔同沉默了,再也沒有回答,便一槳一槳向湖心遠(yuǎn)去了,頭也不回,直到最后,連人帶船一起消失了在湖云之中。
而他的這位日本妻子,卻只能大哭而歸。
從此,弘一法師一心向佛,弘揚佛法,把這個從南宋開始,就已經(jīng)失傳700多年的“律宗”再度得以發(fā)揚光大。
1942年10月13日,弘一法師圓寂于泉州不二祠溫陵養(yǎng)老院晚晴室,享年61歲,而他也被世人稱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在他圓寂之前,再三囑咐其弟子們,在裝他的遺體時,桌子的四個角,要分別放四個碗。
碗里又分別加滿水,以防有螞蟻,在火化時連螞蟻一起被無辜燒死。
04
他是“渣男”
還是“高僧”?
回顧他這一生,只能說他前半生拿得起,后半生放得下,半世快活,半世僧。
“張愛玲”是這么評價他的:不要認(rèn)為我是個高傲的人,我從來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師寺院轉(zhuǎn)圍墻外面,我是如此的謙卑。
有人時候他就是最典型的“渣男”,狠心拋下自己的妻兒老小。
但同時又有人說,他是“高僧”因為連螞蟻這么弱小的生命,他都去保護(hù),身上那件衣服,縫縫補(bǔ)補(bǔ)了200多處,卻也舍不得扔。
說到弘一法師為什么要出家,他曾這樣說:很多人猜測我出家的原因,而且爭議頗多,我并不想昭告天下我為何出家。
因為每個人做事,有每個人的原則,興趣,方式,方法和對事物的理解,這些永遠(yuǎn)不會相同,就是說了,他人也不會理解,所以干脆不說,慢慢他人就會淡忘的。
用他生前常說的一句話“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或許是作為他為什么出家最好的注解。
而他到底是渣男還是高僧,或許就如同他真正為什么要出家一樣,只能留給我們后人去思考和研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