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難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
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
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謂曰陽盛陰虛!
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黃師解;
陰位于里,其脈沉;陽位于表,其脈浮!
八難曰;寸口脈平而死者,何謂也?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系于生氣之原!
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
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于內也!
黃師解;氣根于水,腎間動氣,是謂人身生氣之原,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
此氣者,人之根本,臂之樹木,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水中生氣獨絕于內也!
十六難曰;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臍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黃師解;
脾脈代,其色黃,其志思,其主味,其位當臍,其主四肢!
脾為太陰濕土,濕旺脾郁,不能消化水谷,則腹慢食停(脾郁腹滿,則胃氣上逆,而生噦噫),體重節痛(濕流關節),怠惰嗜臥(脾土困倦,則欲臥眠),四肢不收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臍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灑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黃師解;
肺脈毛,其色白!其竅俾,肺氣逆沖,出于鼻竅,則為嚏!其志悲,其聲哭,其位在臍右,其藏氣,肺氣阻逆,則生喘咳!
其主皮毛,皮毛感傷,則生寒熱(灑淅,皮毛振悚)!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色黑,善恐欠,其內證臍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小腹急痛,泄而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黃師解;
腎脈石,其色黑,其志恐,其性蜇藏!日暮陰隆,腎氣上引,陽將蜇而未蜇,陰引而下,陽引而上,則為欠!
欠者,開口呵氣也!
其位在臍下,木生于水,水寒不能生木,甲木上拔,則病逆氣,乙木下沖,則小腹急痛,泄而下重!其主骨髓,骨髓失溫,則病足脛寒逆也!
十七難曰;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連年月不已,其生死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可盡知也!
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脈當得肝脈強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
黃師解;肝竅于目,閉目不欲見人,肝木陷也!故當得肝脈,而反得肺脈者,死,金克木也!
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而反得沉濡而微者,死也!
黃師解;肝膽同氣,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膽木上逆也!故當得膽脈,而反得腎脈者,死,膽木化氣于相火,水克火也!
病若吐血,復鼽衄者,脈當沉細,而反得浮大而牢者,死也!
黃師解;吐血衄血,肺胃上逆,收氣不行也,而反得心脈者,死,火克金也!
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反手足厥冷,脈沉細微者,死!
黃師解;譫言妄語,心火上炎也!故身當有熱,脈當洪大,反得腎脈者,水克火也,水勝火熄而譫言者,神敗也,是以死!
病若大腹而泄者,脈當微細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也!
黃師解;大腹而泄者,脾土濕陷而木賊也,微細而澀,肺脈也,而反得肝脈者,死,木克土也!
十八難曰;脈有三部九候,各有何主?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下至臍之有疾也;下部法當,主臍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然;診病在右脅有積聚,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疾甚,結微則積微!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沉伏!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而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黃師解;
臟病曰積,腑病曰聚!
十九難曰;脈有逆順,男女有恒,而反者,何謂也?然;男子生于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于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恒弱,女子尺脈恒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
黃師解;是以男子尺脈恒弱,寸脈恒盛;女子尺脈恒盛,寸脈恒弱,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寸弱而尺盛;女得男脈,尺弱而寸盛也!
其為病何如?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周日!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
黃師解;男得女脈,以陽而變陰,故為不足!陰盛于內,故病在內!女得男脈,以陰而變陽,故為太過!陽盛于四肢,故病在四肢!
二十難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于何臟而言伏匿耶?然;魏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也,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
黃師解;陽脈而見陰來,謂之陽中伏陰;陰脈而見陽來,謂之陰中伏陽!
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黃師解;重陽者狂,木火之陽旺也!重陰者癲,金水之陰旺也!心主喜,肝主怒,狂者木火有余,故多喜怒!腎主恐,肺主悲,丶者金水有余,故多悲恐!
脫陽者陰旺,鬼,陰類也,故見之!肝竅于目,緣肝藏血,血舍魂,魂化神,魂神升發,而生光明,上開雙竅,則為兩目!陰者,陽之宅也!陰脫宅傾,神魂散亡,是以目盲!名曰脫陰,而實脫陰中之陽也也!
二十一難曰;經言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
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也,謂息數不應脈也,此大法也!
黃師解;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此以診者息數不調,不應脈也!
我的理解;
形病脈必病,反之者為吉;脈病形必病,反之者為危!
說明脈象最真實反應人體情況!
果然脈癥不符合,一定是醫者的呼吸之數有問題,無法準確診斷患者真實的脈象,僅此而已!
二十二難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以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
氣主呴(音須)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滯而不如者,為血后病也。故先為是動,后為所生也!
黃師解;氣留則血滯,故氣先病而血后病!
二十四難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兇否?然。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溫于骨髓。故骨髓不溫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腎主骨,其榮發。戊篤己死,土勝水也。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榮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脾主肉,其榮唇,甲篤乙死,木勝土也。人中滿,舊訛作肉滿,依《靈樞》改。
足厥陰氣絕,則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陰器而絡于舌本。故脈不榮即筋縮急,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肝主筋,聚于陰器而終于舌本,庚篤辛死,金勝木也。
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于皮毛者也。氣弗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肺主皮,其榮毛。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黑如黎,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心主脈,其榮色。壬篤癸死,水勝火也。
五陰氣俱絕,則目眩轉,轉則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
五陰,五臟之陰也。五臟主藏五神,目瞑不見,神敗光失也。
六陽氣俱絕,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六陽,六腑之陽也。陽主外衛,陽亡表泄,故出絕汗。此篇全引《靈樞·病傳》文,舊誤在經脈中。而字句微異。其訛舛之甚者,依《靈樞》正之。
二十九難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于十二經,皆何起何經也?然:督脈者,起于下極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風府,入屬于腦。
下極,篡后之屏翳穴,即會陰也。督行于背,自脊里而上風府,督脈穴名。入于腦中。
任脈者,起于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上頤,循面,入目,絡舌。
中極,任脈穴名。任行于腹,自腹里而上關元,任脈穴名。升于頭上。
沖脈者,起于氣沖,并足陽明之經,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
并足陽明之經,《素問·經絡論》作少陰之經。舊本誤在骨空論。按,沖脈起于足陽明之氣沖,上會橫骨、大赫等十一穴,皆足少陰經也。
帶脈起于季脅,回身一周。
回,繞也。
陽蹺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也。
陽蹺,足太陽之別,起于足太陽之申脈,循外踝上行,入于足少陽之風池也。
陰蹺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陰蹺,足少陰之別,起于足少陰之照海,循內踝,上至咽喉,而交沖脈。
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故陽維起于諸陽會,陰維起于諸陰交也。
陽維、陰維,維絡于身,陽維主一身之表,起于諸陽會,足太陽之金門也,陰維主一身之里,起于諸陰交,足少陰之筑賓也。
比于圣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于深湖,故圣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于八脈,而不環周,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十二經亦不能拘之。其受邪氣,蓄則腫熱,砭射之也。
八脈者,十二經之絡脈也。經脈隆盛,入于八脈,則溢蓄于外,不能灌溉諸經,故經脈不能拘之。其受邪氣感襲,則表陽蓄積,而生腫熱,宜以砭石瀉之也。
三十難曰:奇經之為病何如?然: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督之為病,脊強而厥。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七疝,女子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如坐水中。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陰蹺行于骽里,病則外緩而內急。陽蹺行于骽外,病則內緩而外急。沖行于身前,病則經氣上沖,逆氣而里急。督則行于身后,病則經脈失榮,脊強而身厥。任為諸陰之宗,陽根下潛,蟄藏于此,陽泄根拔,寒凝氣結,男子則為七疝,女子則為瘕聚。帶脈環腰如帶,橫束諸經,病則帶脈不束,腹滿,腰冷溶溶,若坐水中。陽維主一身之表,病則表傷而苦寒熱。陰維主一身之里,病則里傷而苦心痛。蓋陽維維于諸陽,陰維維于諸陰,若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表里渫越,喪其保障故也。
三十四難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皆可曉知以不?然:十變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腎色黑,其臭腐,其味咸,其聲呻,其液唾,是五臟聲色臭味也。
肝主五色,心主五臭,脾主五味,肺主五聲,腎主五液。
五臟有七神,各何所主也?然:臟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
魂魄神意智精志,是謂七神。
三十六難曰:臟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精神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
黃師解;火降于右,水升于左,故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神根干此,精藏于中,是一身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之藏精,女子以之系胞,《素問·腹中論》胞絡者,系于腎是也。
三十八難曰:經言腑有五,臟有六者,何也?然:六腑者,止有五腑也。然五臟亦有六臟者,謂腎有兩臟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故言臟有六也。腑有五者,何也?然:五臟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屬于五臟,故言腑有五焉。
其氣與腎通,命門之陽氣通于腎也。
三十九難曰:肝獨有兩葉,以何應也?然: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萬物之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去太陰尚近,離太陽尚遠,猶有兩心,故令有兩葉,亦應木葉也。
心為陽中之太陽,腎為陰中之太陰。見《素問·六節臟象論》。
四十難曰:經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于己,己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于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心主臭,火也,肺金開竅于鼻,而內有己火,故能知臭。肺主聲,金也,腎水開竅于耳,而內有申金,故能聞聲。
四十一難曰:五臟之氣,于何發起?通于何許?可曉以不?然:五臟者,嘗內閱于上七竅也,故肺氣通于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于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于口,口和則知谷味矣,心氣通于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于耳,耳和則知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聚。
嘗內閱于上七竅也,舊訛作當上閱于九竅也,以《靈樞》改正之。張潔古認真,九竅添三焦之氣通于喉,喉和則聲鳴矣二句,謬妄不通。
經言氣獨行于五臟,不榮于六腑者,何也?然:夫氣之行,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脈榮于五臟,陽脈榮于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流溢之氣,內溫于臟腑,外濡于腠理。
其流溢之氣,舊訛作而不覆溢人氣,依《靈樞》正之。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榮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榮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榮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氣無獨行而不相榮者,其不相榮者,邪客之也。陰盛格陽于外,曰格,陽盛關陰于內,曰關。
此篇全引《靈樞·脈度》文。
四十二難曰:人腸胃長短,受水谷多少,各幾何?然:唇至齒,長九分,口廣二寸半。齒以后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胃重二斤十四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容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容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半,當臍右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受溺九升八合。此腸胃長短,受水谷之數也。
會厭在喉嚨上,所以分司氣管食管之開闔者。肛門,謂廣腸下至肛門,即直腸也。
此引《靈樞·腸胃》文。
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腎有兩枚,重一斤二兩,主藏志。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二銖,盛精汁三合。
魂、神、意、魄、精,是謂五神。四十四難曰:七沖門何在?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沖門也。
沖,要也。賁與奔同,胃之上口,水谷下奔之路也。太倉,胃也。幽門,胃之下口,即小腸上口。闌門,小腸下口,即大腸上口。下極,謂會陰穴,在前后二陰之間,會陰之后,即魄門,二十九難督脈起于下極之腧,即此。
四十五難曰:經言八會者,何也?然:腑會太倉,臟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膈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太倉,胃也,地當任脈之中脘,胃為六腑之長,故腑會于此,季脅,足厥陰之章門,脾之募也,脾為五臟之長,故臟會于此。陽陵泉,足少陽穴,肝膽主筋,故筋會于此。絕骨,外踝上光骨,當足少陽之懸鐘。膈俞,足太陽穴。大杼,亦足太陽穴,在大椎上。太淵,手太陰穴,三焦,上焦地在外一筋直兩乳之內,當任脈之膻中,宗氣在此,三焦之上原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所會之氣穴,以瀉其熱也。
四十八難曰: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也。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緊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診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牢者為實,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則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
自內而外出者為虛,內先損傷也。自外而內入者為實,外先感襲也。緩者,氣松緩也。急者,氣迫急也。
四十九難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然,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自病也。
久坐濕地,則濕土賊水,強力汗出入水,水入汗孔化濕,亦能賊水,故皆傷腎。
何謂五邪?然: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
五邪,皆自外至者。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肝為心邪,故知當赤色也。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
肝脈行于兩脅。心脈浮大,肝脈弦。
何以知傷暑得之?然:當惡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肺為腥臭,入腎為腐臭,入肝為臊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當惡臭也。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心脈浮大而散。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然:當喜苦味也。虛為不欲食,實為欲食。何以言之?脾主味,自入為甘,入肺為辛,入腎為咸,入肝為酸,入心為苦,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土濕則體重。脾倦則嗜臥。中氣不運,四肢失稟,則縱緩不收。脾脈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聲,自入為哭,入腎為呻,入肝為呼,人心為言,入脾為歌,故知肺邪入心,為譫言妄語也。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
肺脈澀。
何以知中濕得之?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液,自入為唾,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腎脈沉濡。
五十難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然:從后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心為火,假令心病,中風木邪,火所由生也,是自后來。傷暑火邪,是為自病。飲食勞倦土邪,火之所由生也,是從前來。傷寒金邪,是從所勝來。中濕水邪,是從所不勝來也。
五十一難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見人者,有不欲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臟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臟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陽病熱,陰病寒,陽病動,陰病靜,其性然也。
五十二難曰:腑臟發病,根本等不?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臟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腑病者,仿佛賁響,上下流行,居處無常,故以此知臟腑根本不同也。
仿佛者,游移無定之象。賁響,賁走而鳴轉也。
五十三難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積者,陰氣也,其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此申明上章之義。
五十四難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痎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
肝位在左脅,肝膽同氣,咳逆,膽火逆刑肺金也。痎瘧,膽火閉于重陰之中,鼓動欲出,而陰邪外束,故生寒栗,及其郁蒸透發,則寒變而為熱也。
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心位在臍上。
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
脾位在中脘。
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咳,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
肺位在右脅。息賁,喘息奔逆也。
腎之積,名曰賁豚,發于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積之要法也。
腎位在少腹,賁豚發作,狀如豚奔,上至心下,痛苦欲死,故日賁豚。
此乃腹診之最早雛形!
五十五難曰:經言七傳者死,間臟者生,何謂也?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臟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臟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間臟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子母相傳,周而復始,如環無端,故言生也。
間臟者,不傳所勝,隔二臟而傳其所生也。
五十六難曰:臟病難治,腑病易治,何謂也?然:臟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臟同法也。
臟病之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之易治者,傳其所生也。臟病深,故傳所勝,腑病淺,故傳所生。蓋平人無病,皆傳所生,腑病輕微,未至乖常失度,彼此克賊,故傳其所生,與平人相同也。
五十七難曰:泄凡有幾?皆有名不?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后重。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后重,數至圊而不便,莖中痛。此五泄之法也。
胃泄者,甲木之克戊土也。胃以受盛為職,乘以甲木之邪,胃腑郁迫,水谷莫容,則生吐泄。傷寒陽明少陽之泄,皆此證也。脾泄者,乙木之賊己土也。脾土濕寒,不能蒸水化氣,水谷并下,脾濕愈滋,土陷木遏,肝氣不達,風木沖決,開其后竅,則生泄注。內傷之泄,皆此證也。食則嘔吐逆者,脾陷則胃逆也。大腸泄者,金斂而木不泄也。乙木陷于大腸,上達無路,欲沖后竅而出,而大腸斂之,不得暢泄,故窘迫欲后,腸鳴而痛切也。大便白者,金色也。小腸泄者,寒水郁其丙火也。小腸以丙火而化寒水,水寒生泄,不過大便溏注而已,不作膿血也。病則丙火不化寒水,郁于濕土之中,丙火不化寒水,因于土濕。內熱淫蒸,膿血腐化。寒水絕其上源,故溲溺淋澀。風木郁沖,故小腹痛作也。大瘕泄者,水土之郁陷也。水土濕寒,陰氣凝結,瘕塊累生。乙木不得溫升,陷沖后竅,而疏泄失政,未能順下,故溲便頻數,里急后重,而糞溺艱澀不利也。
泄雖有五,唯胃泄為膽胃病,其四皆脾肝之證,而癸水之寒,乃其根本也。
五十八難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風傷衛也,傷寒,寒傷營也,詳仲景《傷寒》。濕溫,中濕而發熱者也。熱病,暑病也,即仲景暍病。溫病,春月而病感者也。《素問》熱病,即溫病之發于夏月者,評熱病論:先夏至者為病溫,后夏至者為病暑是也。與此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甚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
溫病各經不同,行在于諸經之中,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之所在而取之。溫病不過六經,而經隨日傳,六日而盡,須逐日診之,難以預定也。溫病一日太陽,二日陽明,三日少陽,四日太陰,五日少陰,六日厥陰。法詳《素問·熱論》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陽虛陰盛,下則亡陽,故可汗愈,陽盛陰虛,汗則亡陰,故可下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發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皮膚痛,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此段引《靈樞·寒熱病》文。
五十九難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然:狂之始發,少臥而不饑,自高賢也,自辯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病始發,意不樂,直視僵仆,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此引《靈樞·癲狂》文。
六十難曰: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其五臟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清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此難《靈樞·厥病》厥病真頭痛,頭痛甚,腦盡痛,手足寒至節,死不治。
六十一難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以外知之,驗其外而知之也。以內知之,洞其內而知之也。
六十二難曰:臟井滎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然:腑者陽也,三焦行于諸陽,故置一腧,名曰原,所以腑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五臟五腧,井、滎、俞、經、合也,六腑六腧,井、滎、俞、原、經、合也,詳見《靈樞·本輸》。腑有六腧者,以五腑之外,又有三焦一腑,故多置一原穴以配之,此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六十四難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余皆仿此。
陰井木,陽井金,義詳《靈樞·本輸》
個人見解;天干的化合竟然與陽經的井滎輸經合(金水木火土),陰經的井滎輸經合(木火土金水)暗合!這是我之前沒有想到的事情!
同時也說明了經絡穴位果然是溝通人體小宇宙與自然界大宇宙重要的渠道!
中醫真的是超前的科學!!!
天干五合:甲與己合化土,乙與庚合化金,丙與辛合化水,丁與壬合化木,戊與癸合化火!!
六十五難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始生,故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萬物出于春,井之義也。陽氣入于冬,合之義也。
我的理解;
五輸穴暗合木火土金水,此五行與天干地支均高度契合!無形的演繹著穴位的一氣周流!
我們可以舉一反三,延伸到情志上(肝怒心喜脾憂肺悲腎恐)一樣符合五行特質,一樣可以由此來判斷患者體內五行錯亂的情況……同樣,還可以通過五色(肝青心赤脾黃肺白腎黑)輔助辯證……
有點跑題了[捂臉][捂臉][捂臉]
五輸穴其實契合四季……
井者春也,滎夏也,輸者長夏也,經者秋也,合者冬也!
井滎輸經合一樣對應春夏長夏秋冬,一樣對應生長化收藏!
明白這個道理就懂得了五輸穴的另外一種用法;井滎淺刺,陽氣升浮也;刺輸療脾胃,長夏最佳;經合刺深入,秋冬陽氣深潛也!
肝病刺井,心病刺滎,脾胃刺輸穴,肺病刺經穴,腎病刺合穴………
六十六難曰:經言肺之原,出于太淵,心之原,出于大陵,肝之原,出于太沖,脾之原,出于太白,腎之原,出于太溪,少陰之原,出于兌骨,膽之原,出于丘墟,胃之原,出于沖陽,三焦之原,出于陽池,膀胱之原,出于京骨,大腸之原,出于合谷,小腸之原,出于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肺之原,出于太淵五句,義見《靈樞·九針十二原》,此皆五臟之俞穴也,左右各一,共十穴,連膏之原,肓之原。膏之原,出于鳩尾。肓之原,出于脖胦。合為十二原。少陰之原,出于兌骨,謂神門也。手少陰無俞,所謂心之原出于大陵者,皆手厥陰之俞也,義見《靈樞·逆順肥瘦》:舊本誤在邪客。故此補少陰之原句。膽之原,出于丘墟六句,義見《靈樞·本輸》,此皆六腑之原穴也。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謂九針十二原中,皆以五臟之俞穴為原,非謂六腑也。以五臟之俞,乃三焦之所行,是其氣所留止,故稱曰原。蓋腎間動氣,一身之原氣也。三焦者,腎中原氣之別使,行于上下三焦,經歷五臟六腑之俞穴,其所留止,輒謂之原,以其原于動氣間而得名也。
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于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我的理解;
此段言盡原穴與三焦的重要性!
原穴之內所藏皆為腎間動氣,即腎之氣也!這是生命的原動力,故可以補,不能泄也!泄原穴,即是泄腎氣!后果很嚴重!
同時三焦為原氣運行的特殊通道,通過調理三焦可以達到調節腎氣的目的,或者說三焦暢通原氣運行方暢通無阻!
六十七難曰:五臟六腑,各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以上五輸穴的用法是《難經》所載!
除此之外,還有另外一些用法!
五輸穴的臨床應用
五輸穴是常用要穴,為古今醫家所重視。臨床上如井穴可用來治療神志昏迷;滎穴可用來治療熱病;輸穴可用來治療關節痛;經穴可用來治療喘咳;合穴可用來治療六腑病癥等。這就是《靈樞·順氣一日分為四時》提出的“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輸;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飲食不節得病者,取之于合”。《難經·六十八難》則說“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外,還有根據季節因時而刺的記載,如《難經·七十四難》指出:“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也可根據《難經·六十九難》“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于”的理論,按五輸穴五行屬性以生我者為母,我生者為子的原則進行選穴,虛證選用母穴,實證選用子穴。這就是臨床上所稱的補母瀉子法,如肺屬金,虛則取太淵(土),實則取尺澤(水)等。
六十八難曰:五臟募皆在陰,俞皆在陽者,何謂也?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也。
五臟之募皆在腹,肝之募期門,心之募巨闕,脾之募章門,肺之募中府,腎之募京門,俞皆在背,總出于足太陽之經。背為陽,腹為陰,陰病必行于陽,陽病必行于陰,故令募在于腹,俞在于背也。以募者,臟中陽氣之所結也,是以陽病行于陰,俞者,臟中陰氣之所輸也,是以陰病行于陽也。
我的理解;
這段文字主要說明了背俞穴與募穴的真正功用!
顛覆了很多人的認知!
很多人認為募穴是陰穴(腹部為陰),故理所當然的認為募穴出現疼痛,結節,腫塊皆為五臟陰形物質(陰成形,陽化氣)的累積,是服用所對應五臟出現問題……
同理,背俞穴位于陽部,故反應的是陽經陽氣的問題……
通過六十八難的學習,我們才明白募穴,背俞穴真正的意義;
募穴雖為陰穴,但反應的卻是陰臟陽氣的問題,背俞穴反應的是陰氣的問題!
這里還牽涉到表里經的小循環問題!
比如說,肝經募穴期門,也許更多反應的是膽經的問題喔!
以募者,臟中陽氣之所結也,是以陽病行于陰,俞者,臟中陰氣之所輸也,是以陰病行于陽也。
募者臟中之陽,即指與該臟互為表里的某腑也;俞者,臟中陰氣,道理亦如上述!
所以放血,更適合在背俞穴上;艾灸更適合在募穴上進行!
六十九難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虛不實,以經取之,何謂也?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后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經,《靈樞·經脈》。自取其經,取其本經,不取其子母也。
我的理解;
虛者補其母,實者泄其子!這是治療的指導原則,不能違背!
十二經絡兩兩相對,合為六組以對應六氣!簡而言之就是肺經大腸經五行為金,脾經胃經五行為土,心經,小腸經五行為君火,心包經,三焦經為相火,肝經,膽經五行為木,腎經,膀胱經五行為水!
而在每一條經絡上又有五輸穴(即井滎輸經合五個穴位,這五個穴位又是一個木火土金水)!
所以前面說的虛者補其母,實者泄其子自然應該包括十二經絡之五行生克與一條經絡上的五行生克兩種!一定不能顧此失彼!我把他們稱為小五行生克(單條經絡)與大五行生克(十二正經)!
還有一個治療原則就是進行補泄時,一定要遵循先補虛再泄實!這一點非常重要!違反此條可能會造成意想不到無法挽回的后果……
舉個栗子;一個人患上嚴重感冒,渾身難受;時值中午,早飯沒怎么吃,現在餓得頭暈眼花,心驚膽跳(兼有血糖低的癥狀)!
感冒難受這是病實的表現;饑餓難耐這是虛癥的表現!
請問您覺得是應該先喝中藥呢還是先吃飽飯呢???
道理就是這樣簡單!
前面說的補泄,是針對外泄侵襲人體(風熱暑濕燥寒)后產生的疾病的針灸治療方法!根據病情的虛實來現在對應的補泄!
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上面這段話說的是什么意思呢?
病?? 外邪病與本經自病兩種!這段話說的就是如果是本經自己的病,可能沒有涉及其它經絡的一種情況(關于何為外邪病,何為本經病請翻閱我朋友圈之前的內容)
本經自病者,則直接選取病變之經,再根據癥狀來選擇相關五輸穴進行治療就好!
原則如下;
1,“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
2.《靈樞》:滎俞治外經,合治內府。
3. 《靈樞》:病在藏者取之井,病變于色者取之滎,病時間時甚者取之俞,病變于音者取之經,經滿而血、飲食不節病者,取之于合。
七十難曰:經言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經,《素問》四時刺逆從論諸篇。
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而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而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也。
腎肝之部,筋骨也。心肺之部,皮脈也。
春夏陽氣浮在體表,再者春多病肝,夏多病心,多為左路之不升,此與季節相應也!
穴位者對應四季井春滎夏輸長夏經秋合冬,故春夏淺刺即可!
而秋冬深刺,道理亦然!秋冬氣血深藏于臟……
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而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而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也。
此言陰中有陽,陽中有陰之意,必須陰陽和合才能愈疾!
春夏為陽,但需要先深刺到骨(骨為至陰處),得氣后再提針浮至皮毛部(皮毛為至陽處),以期達到調節陰陽,和合陰陽之目的!
反之亦然……
七十一難曰:經言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何謂也?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營無傷衛,刺衛無傷營也。
衛為陽,營為陰,刺衛者,臥針而刺之,則不傷營,衛行脈外,針入淺也。刺營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衛氣開散乃內針,則不傷衛,營行脈中,針入雖深,而未傷及衛也。
我的理解;衛氣者為陽,陽氣運行迅捷,而營氣為陰,運行速度相對衛氣而言緩慢一些!人站立行走之時,營血充布,而臥床休息時則回歸肝臟,經絡血脈內營氣容量減少許多,故刺衛者,臥而淺刺無傷營氣也;而衛氣為衛護之氣,巡行于經絡之外,刺營時先用手掌按壓住相關穴位(五輸穴居多),目的是驅散相關衛氣,以避免深刺營氣時無傷衛陽也!
七十二難曰:經言能知迎隨,氣可令調,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然:所謂迎隨者,知營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經,《靈樞》終始,九針十二原。往者為逆,來者為順,明知逆順,正行無問。迎而奪之,惡得無虛,追而濟之,惡得無實,迎之隨之,以意和之是也。
我的理解; 順逆之意為經絡的順行與逆行!言經絡運行有來有去之分!此也是陰陽的一種體現!
明白這一點才懂得如何為補如何為泄!
針尖順著經絡運行之氣刺入輸穴(即針尖方向與經絡運行之氣方向一致),此為順為補也;針尖逆著經絡之氣運行方向刺入(言針尖與經絡運行方向剛好相反)此為逆為泄也!明白此意,順逆理解也!
逆之為泄,順之為補!此針法之補泄也根本!
迎而奪之即為泄法;迎而隨者即為補法!
針灸治病,全在調氣!而病亦分陰陽!故言調氣之方必在陰陽!陰陽和合,病者即愈!
病實泄之,病虛補之!不明此理,如何療疾?
七十三難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曰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諸井穴在手足指端,經脈初發,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用,當刺者,瀉其滎穴,以滎火者,井木之子,所謂實者瀉其子也。井穴宜補不宜瀉,是故經云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也。
我的理解;
井穴在手指腳趾頭,肉少皮厚,在刺補泄,殘忍不仁,非仁者所為也!
實者泄其子,欲泄井穴(陰井木,陰滎火;陽井金,陽滎水!),泄其子穴滎穴就好!疼痛立減,效果等同!舉個栗子;胃熱牙痛,欲泄歷兌( 木也),可以選擇內庭(火也),木為火之母,火為木之子!胃實則泄火穴?? 也,效果與直接泄歷兌一樣!牙痛立效!
虛者補其母,欲補井者(陰經井穴為木,陰經合穴為水;陽經井穴為金,陽井合穴為土),補其合穴就好,疼痛大減,效果等同!
再舉個栗子???
你想太多了!舉一反三,孺子可教!反此者,斷然不可教[呲牙][呲牙][呲牙]
何以故也?
五行生克,天地之理!
人為天地之氣交,以四時之法成!天人合一,天人同氣,必然遵循同樣的五行生克之理也!
抬頭仰望天,低首俯視大地,多多思考自然之象,再把她與身體聯系起來,你會理解更多!
七十四難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也?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其肝心脾肺腎而系于春夏秋冬者,何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并系于春夏秋冬者,針之要妙,在于秋毫者也。
《靈樞·刺法》,冬刺井,春刺滎,夏刺俞,長夏刺經,秋刺合,與此不同。井為木,春刺井者,以其邪在肝木也。滎為火,夏刺滎者,以其邪在心火也。俞為土,季夏刺俞者,以其邪在脾土也。經為金,秋刺經者,以其邪在肺金也。合為水,冬刺合者,以其邪在腎水也。然五臟一病,輒有五條,未可拘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肝主色也,臊臭者肝也,而中有心病,心主臭,入肝為臊也,喜酸者肝也,而中有脾病,脾主味,入肝為酸也,喜呼者肝也,而中有肺病,肺主聲,入肝為呼也,喜泣者肝也,而中有腎病,腎主液,入肝為泣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雖四時有數,并系于春夏秋冬,刺法系于四時。而針之要妙,則在于秋毫之間,其變無窮也。
我的理解;井滎輸經合,對應木火土金水,亦對應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也,亦對應春夏長夏秋冬之一年五季!
即井春滎夏輸長夏經秋合冬!
所謂天人合一,人體無處不體現?? 淋漓盡致!從井滎輸經合在人體的位置也可以發現!比如合穴為冬,冬季主收藏,故合穴在關節之處,位置非常深入,暗合冬藏之特性!其它幾個以此類推……
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這段文字告訴我們五季有五種不同的疾病,從屬性來分,五季之病多應時而發,比如春天應肝,多發肝之病,其它類推!這只是告訴我們一直疾病規律,不是絕對的,不能一廂情愿認為,春天的病就直接刺井穴就好!
舉一反三是古人一貫簡約至極的風格,大家要培養自己的《黃帝內經》特有的思維邏輯,這樣才能原汁原味的理解古圣先賢的真實本意!
一定需要辯證,一定需要辯病,一定需要辯經,一定需要望聞問切……
那么如何辯證?
文中有詳細介紹;五臟一病,輒有五也。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
說,一臟有病,身體有五種不同表現!并舉例說明~肝有病,五色,五臭,五味,五發,五情來詳細教導我們去觀察,去發現,去分析,最終確定病之根本!
七十六難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以取氣?當瀉之時,何以置氣?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營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余,當先補其陽,而后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余,當先補其陰,而后瀉其陽,營衛通行,此其要也。
置,舍置也。衛氣收斂,故從衛取氣。營性疏泄,故從營置氣。
我的理解;
補泄之原則不可違背~即先補虛,再泄實!萬不可先泄后補,后果不可預知!
衛為陽在表;營為陰在里!大而言之,補陽刺淺,泄陰刺深!補者針尖順從經絡巡行方向;泄者針尖逆于經絡巡行方向!
當然,補泄之前,你需要詳細的辯證過程!根據望聞問切及循經檢查,來辨病辨經以期找到病癥的根結所在,才能因地制宜,確定補泄!
七十七難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者,何謂也?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于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也,故曰治未病焉。中工治已病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肝病傳脾,克其所勝也。
我的理解;五臟之病,傳其相克之臟!即肝(肝的五行屬性為木)病傳脾臟(脾的五行屬性為土),即究其原因木克土也!脾病傳腎,土克水也;腎病傳心,水克?? 也;心病傳肺病,火克金也;肺病傳肝,金克木也!傳了一圈? ,即完成了五行相克的整個循環,則人死矣!
所謂上工治未病,其實是說上工深諳臟病必傳其相克之臟的疾病發展規律,未雨綢繆,見到肝病,一方面治療肝臟,同時調理脾臟,以期斬斷肝病的演變趨勢!已病與未病同時治療!這才是最高境界的中醫!
最最簡單明了的栗子就是,肝病嚴重時一定會影響到脾胃,出現一系列脾胃問題,比如說食不下咽,沒胃口,胃脘脹滿,消化不良等等癥狀!下一次闡明了知肝傳脾,必先實土的治療指導思想!
有上工,必有下工,環顧四周,高下立判!
以上內容才是治未病的真實含義!
有時間讀讀經典吧!不但開,還能防忽悠![憨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