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教學探微:自主學習不是“自由學習”
——如何實現課上學生自主學習的高效益
最近到學校聽課,明顯感受到了老師們教學觀念上的變化,特別是能在寶貴的45分鐘里,能拿出更加寶貴的一半左右的時間讓給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我敢說,如果老師的觀念更新不到一定程度的話,是絕不敢輕易“浪費”這段時間的。
但在深感欣慰的同時,擔憂、憂慮也隨之而來。原因是,自主學習是在教師“下面的20分鐘同學們看書吧”的不經意的指令中開始的。請看學生“得令”后的場景:有的同學迅速翻開書本,拿起鋼筆,邊讀邊書寫著什么;有的自言自語地念叨起來;很明顯其中還有諸多的不和諧的音符,有的眼睛盯著書本,目光久久沒發生任何的移動;有的隨意翻動著課本,似乎沒有任何能引起注意的地方;有的漸漸找到了睡覺的感覺,開始搖頭晃腦起來……這時的老師呢?老師正站在講臺上,面無表情的隨意地站著。
我在想,這20多分鐘就這樣利用嗎?對學生的種種表現,老師真的沒有看到嗎?
兩節同樣的課,最終都這樣度過了漫長的20多分鐘。這種情況不是個案,效益不高的環節、效益不高的課堂也比比皆是。
我不禁要問:安排這樣的自主學習有效嗎?自主學習是學生的自由學習嗎?是不需要教師指導的學習嗎?這樣無效的自主學習還不如老師來個滿堂灌吧?
我認為:教學的有效性取決于細節的有效性,課堂的高效是由各個細節的高效構成的。自主學習必不可少,但自主學習的效益應該成為教師關注的重點中的重點,自主學習更需要教師的科學指導。要提高效益,必須關注“一給、二觀、三巡、四查、五評”等環節。
一給。就是給任務。學生之所以在自主學習的時段顯得無所適從、六神無主,主要的原因就是老師沒有給出具體的任務和目標。
從管理學的角度講,目標分解得越細致、越具體,產生的內在動力就越大,效果就越好,效益就越高。因此,教師在學生自主學習前,在充分考慮學生的可接受性的基礎上,一定要精心設計學習任務和目標,設計一個類似于目錄索引的具體任務,便于學生隨時“掛帳銷號”,使學生學有方向,學得明白,學得有次序,學得忙而不亂。
二觀。發出讓學生自主學習的指令,不是教師教學任務的終結,而是教師更好地發揮作用的開始。當
學生埋頭學習時,教師要善于“察言觀色”??磳W生自主學習是認真、專注、集中、投入、積極思維,還是應付、隨意、浮漂、不專心、不作為?這是教師掌控課堂、調控和主導課堂的基本職責,也是教師的一項基本能力。只有準確“察言觀色”,摸準學生的脈搏,才能保證學生的自主學習的高效益。
三巡。課堂上,教師往往在學生討論和學生自主學習的時候,顯得很悠閑,顯然游離在學生的討論和自主學習之外,像局外人一樣站在講臺上,冷靜地看著或忙或閑的學生,這樣能保證有好的學習效果嗎?
我認為,老師必須走下講臺,走進學生的中間,隨時對學生提醒學生的注意,隨時指導學生的學習,隨時解決學生存在的疑難,隨時了解學生的自主學習的認真、扎實程度。
四查。在學生的自主學習之后,教師必須對學生學習的效果進行檢查和反饋。
一是可以通過不同形式的對學習效果的檢查,真實地了解學生學習的情況和掌握的程度,增強教師接下來的教學的針對性;二是給學生以督促和“警示”,特別是使自主性較差的同學增強緊迫感和自覺性,懂得老師也會隨時檢查自己的,自覺不自覺地嚴格要求起自己來。
五評。多數學生在自主學習之后,也會迫切希望了解自己學習的效果,明了自己理解掌握的正確與否。
所以,教師在提問、檢查和反饋時,特別是對學生的回答,要給予及時的點評,問題的診斷要到位,解決的方法要簡明實用,寓糾錯于中肯的指正中,寓表揚于毫不矯情和做作的鼓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