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
某種程度上講當下中小學生學習壓力大、負擔重的一個很主要的原因是來自于“中考”的壓力,更準確地說是中考后普職分流所帶來的壓力。
對絕大多數家長來說,有的選情況下幾乎不太可能希望孩子有普高不上而去上職業學校(部分地區的3+4這種模式除外)。
孩子中考后是必須要面對強制性的普職分流這一問題的,所以為了能夠確保孩子中考后能上高中不去職業學校,作為家長就肯定要在孩子的初中、小學甚至是學前階段的學習上多投入才行。
隨著這樣想的人越來越多,也必然使得這一教育投入更“卷”。
但偏偏高中之前的教育或者更準確地說“學習”在一般情況下真的會跟教育投入多少有很大的關系。
因為總體來說小學、初中階段的學習對孩子的智商、天賦要求并不是很高,尤其對那些不會去追求極致優秀的絕大多數人來說,勤奮、努力、方法等影響會更大一些。
簡單來說就是如果是以當下“體制教育”的要求標準為評價標準的話,在小學、初中這兩個階段,孩子智商、天賦的影響是遠沒有勤奮、努力、方法影響更大的。
當然,我這不是說智商和天賦這種東西不是沒有用,肯定是非常有用的,但小學初中階段的教育要求(或者說正常的考試)限制住了高智商、高天賦的上限。
而足夠的勤奮等這些東西則可以同樣讓孩子獲得更好、更好的成績——如果提高這兩個學段的考核難度,智商、天賦這些東西的影響則也會非常突出的。
一方面是不想孩子去職業學校,另一方面是“卷”的厲害,在這種情況下家長們面對各種減負政策產生“想說愛你不容易”的感慨也就不足為奇了。
我也跟很多家長一樣,非常渴望能夠早日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即孩子們都能上高中,而等到高中畢業之后再進行高等教育的“普職分流”。
畢竟中考之后,十五六歲的孩子就要進行職業選擇這件事情本身對孩子來說難度是極大的。
要知道在這個年齡段絕大多數孩子,尤其是男孩,受制于生理、心理發展規律的客觀制約是極其不成熟的。他們根本不太可能做出太好的規劃和選擇,通常都是順從于父母、親朋或者是老師的建議被動選擇。
而偏偏絕大多數成人在這方面也是很難做到心中有數的,不信大家可以問問身邊的人,隨便找幾個人問問你就會發現他們可能會準確說出當地有多少所高中及其教育質量、社會口碑、學校特色、高考表現等等信息,但對職業學校卻知之甚少。
且職業教育的發展中有一項很重要的改革就是要“暢通升學渠道”,即“完善職教高考制度,擴大職業本科、應用型本科等在職教高考中的招生計劃”。
既然“中職”本身就不被“喜歡”且中職本身還有更多的上升機會,而更多上升機會(即高學歷的職業教育)也意味著會加劇這個領域的學歷要求,所以干脆等孩子們高中畢業再分流就行了,如此也能給高等職業教育提供更多基礎知識水平更高的生源。
當然,這樣的想法肯定是難以達成的。
對于普職分流的問題,教育部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司司長陳子季明確表示:“義務教育后實行普職分流是非常必要的。”
再加上教育部明確表示要大力建設、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心,這意味著最起碼在未來很多年內是不可能實現“十二年義務教育”的。
但不同之前堅持“普職比5:5”的要求,陳司長還表示:
“積極推動各地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等實際情況,合理規劃中職學校和普通高中的招生規模……”這對很多地區的家長、學生們來說無疑是一個非常好的消息。
這意味著部分地區很可能會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應該主要是經濟發展水平)而不斷增加普高率。
可以想象,在孩子教育問題無可避免地成為無數人必須面對的問題時,高“普高率”也會成為吸引人才涌入的關鍵因素。
因為如上所說,偏低的普職比會成為教育壓力的主要來源,而一旦這個壓力得到一定程度的“釋放”,會帶來一系列積極的影響。
例如對孩子們來說他們可以有一個更加健康、豐富、完善的童年教育經歷,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進行各個方面的發展。
對學校教育來說可以從“應試教育”中得到一定程度解脫,可以有更多精力去做“真教育”。
而對家庭或者父母們來說影響就更大了,無論是精神壓力、經濟負擔還是親子關系等都會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優化,給高質量家庭教育的達成創造了很多有利的條件。
而所有的影響又會積極回饋給社會,讓整個社會環境變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