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重復、過量作業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名目繁多的校外培訓不斷加重了家庭的經濟負擔;家庭教育的缺失、資本的無序介入、校外培訓機構的虛假宣傳等嚴重破壞了教育生態,教育內卷加劇,全民教育焦慮難以消除……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國家層面提出了“雙減”要求,重磅治理教育生態。
——“雙減”指的是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學習時長,減輕學生過重的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
——“雙減”的目標任務是讓教育回歸本真。有效緩解家長焦慮情緒,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和良好教育生態。
——“雙減”是中央關注、社會關切、人民關心的重要改革事項。
家長教育理念落后。教育理念滯后導致焦慮加劇。唯分數、唯升學、互相攀比、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等觀念根深蒂固,加之信息的不對等引發各種焦慮。校外培訓機構魚龍混雜、虛假宣傳、唯利是圖,相關部門對校外培訓機構監管不力,造成群眾盲目跟風,將孩子的優秀成長寄希望于校外培訓機構等外力。認識不足導致家長顧慮加大,擔心孩子未來的社會分層和收入差距問題;擔心“雙減”后,學校的教學質量不能提高孩子的升學競爭力;擔心自己響應“雙減”,其他孩子搶跑,自家孩子被淘汰性分化;擔心只能采用費用更高的“一對一”輔導方式,經濟負擔比以前更重。加之單親家庭、留守家庭、問題家庭教育缺失,一味將孩子教育的責任推向學校,導致教師和學校教育壓力越來越大,內卷愈演愈烈。
社會評價片面。評價單一導致陳舊觀念難以短時間徹底轉變。教育評價改革雖已實施,但不少地方以高考論成敗的現象依然存在,對教育部門、對學校、對教師、對學生的評價仍以學業成績為主,評價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社會對教育的評價也難以客觀、多維,導致教師大量布置作業的執念難以緩釋,學生校內作業負擔過重現象屢禁不止。
教育資源不均。教育優質資源均衡難以短期實現。受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等諸多影響,目前教育優質均衡發展處于相對理想狀態,沒有最好,只能努力做到更好。學校硬件配置、師資力量等群眾關切的問題受制因素較多,加之家庭教育的配合程度不一,造成教育發展地區之間、校與校之間的不均衡、不對等。
教學效率不高。政策執行過程中思想難以很快統一。觀念轉變需要一個過程,一些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教研水平低位徘徊;教學中不能做到因材施教,精準性不足,“滿堂灌、大水漫灌”的教學現象依然嚴重;作業布置缺乏系統思考、深度研究、以量代質,既達不到“溫故知新”的效果,又占用了學生正常的鍛煉、休息、娛樂時間。
“雙減”實行以來,孩子們自由支配的時間多了,可以充分地進行興趣、愛好、特長的培養;“雙減”為家長承擔起應有的家庭教育責任騰出了時間和空間,優化了家庭環境。如何保證“雙減”政策的有效落實,需要制度的保障,政府的推進,家庭、學校、社會三方的通力合作。
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加強宣傳引導,強化“雙減”認同,凝聚全社會“雙減”共識。普及家庭教育的方法,給家長指出家庭教育具體的路徑,讓家長掌握子女教育問題解決的方法,紓解家長的焦慮。作為家長首先要懂得教育的長期性,克服快餐化;其次要懂得教育的復雜性,克服簡單化;還要懂得教育需要理智,克服情緒化。要清楚孩子需要什么,遇到的問題怎么解決。家長唯有擔起教育責任、優化教育認知、提高教育能力,方能真正達到教育孩子的目的。
加強綜合治理力度。多部門聯合加大對校外培訓機構的監管和治理,建立“常態巡查+電話舉報+違規隨手拍”摸排機制、“專班整治+媒體曝光”警示機制,堅持專項整治與常態檢查相結合、規范治理與優化提升相結合,課后與周末節假日常態督查相結合。持續開展“清風行動”,煉就“火眼金睛”,嚴防校外培訓機構“隱形變異”,讓違法違規培訓亂象無處遁形,有效防止校外培訓問題“復燃”反彈。消除家長“不患寡而患不均”的顧慮,給每個家庭營造輕松的育人環境。
深化評價體系改革。教育主管部門要完善教育評價體系、優化教育評價方案,以教育評價改革牽引育人方式改革,緊扣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著力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強化德智體美勞過程性評價,完善綜合素質評價體系。深入推進素質教育,突出教育教學實績,落實“三全育人”和“五育并舉”。改進考試管理,準確把握義務教育階段學校考試功能,嚴格控制考試數量和頻次,切實降低學生考試壓力。以多元化的評價扭轉唯分數、唯升學等不正確的教育觀念,積極營造育人而不是育分的評價氛圍。在全社會樹立“健康第一、全面發展”的正確育人理念。
促進教育均衡發展。治教培機構易,治教育焦慮難。校內提質是核心,因此要進一步強化學校教育主陣地作用,守住學校這一主陣地就是守住“雙減”的底線,才能將“雙減”落實到底。教育資源的均衡是學校發展的有力保障,通過資金統籌、縣管校聘、一長多校、跟崗學習、幫扶支教、劃片招生等舉措破解均衡難題,讓每一位學生都能享受高質量的學校教育,不斷消解教育領域內的“劇場效應”,著力消減家長對培訓機構的需求。
狠抓課堂教學質量。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質量提升的關鍵,教師課前備課要扎實,充分考慮課堂教學的預設和生成;教學設計緊扣學情,學習目標清晰而具體,能體現出學科核心素養的具體要求;重難點突破的邏輯性要強,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啟發學生的創新性思維,隨堂檢測學生對新知識的掌握情況,靈活把控教學節奏。在教和學的雙向奔赴中讓學生回到課堂的中央,讓每個孩子都能進步和成長。
學校層面要努力推進“三全育人”,緊扣教師理念的更新和認知水平的提升,將作業設計、分層布置、面批面改等當做課題來研討;以學生社團、社會實踐、體質鍛煉、勞動教育等多種方式為載體,充分發揮學生的興趣特長和愛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
優化課后延時服務。課后雖然延時了,但學生的作業負擔仍然沒有得到有效緩解,依然存在家庭作業過量低效問題。學校教務部門要經常性地進行作業分層設計、總量控制方面的檢查,深入學生了解作業完成情況,對家長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家長關切。教師要培養學生按時完成作業的習慣,克服懶散和拖拉。
中小學課后服務的實施,不僅僅是政策理順的問題,還涉及教學管理、家長需求、教師權益、社會資源等方面因素的交叉和匹配,在課后服務的實施過程中,服務的接受者、提供者、監管者都有各自的訴求,當不同訴求疊加在一起時,往往會出現問題和困惑,只有重視事實,回歸課后服務的“現場”,從問題本質出發,思考協調好各方訴求,才有可能讓課后服務既“叫好”也“叫座”。建議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從下幾方面著手:充分了解家長的訴求、充分了解教師的壓力、厘清課后服務的功能定位、完善課后服務的激勵保障、有效保障服務質量、增強課后服務的主體能力、拓展課后服務的課程資源。從中找出問題的癥結,豐富課后延時服務項目,提升課后延時服務效果。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雙減”是涉及政府、資本、學校、家庭、社會等多方位的系統工程,大家都要充分認識到“雙減”工作的長期性、復雜性和艱巨性。只有家庭、學校、社會循序漸進,消除焦慮,共同發力,“綠色、天然”地評價每一個孩子,“雙減”才能真正地落實、落地、落細,才能讓所有孩子在同一起跑線上享受教育的公平、公正、陽光和溫暖,才能培養出健壯、可愛、多才多藝、有思想、有創新、有活力的時代新人,才能讓我們的人民有信仰、國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
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