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秋季養生

夏秋之交,艷陽當空,既有炎夏的余威,又有秋干的特點,人們在經過了盛夏過多的發泄之后,體液缺乏,燥感顯露,會有不同程度的喉干舌苦、鼻咽干塞等癥狀發生,一不小心,很容易引發傷風、咳嗽、支氣管炎等疾病,因此夏秋之交養生的關鍵在于防燥。可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食物,以潤清燥;多喝開水、淡茶和湯,以水解燥;心平氣和,睡眠充足,以靜化燥;加強鍛煉,以動御燥。

“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白露時節,暑氣已消,雖然有時白天還較熱,但夜間往往已涼意襲人,有一條諺語說“白露身勿露,免得著涼與瀉肚”,就是提醒您做好自我保健。

秋季是由炎夏向寒冬轉換的過渡季節,入秋以后,氣溫逐漸下降,晝夜溫差加大,空氣濕度減小,天氣變化快,干燥而多變的氣候會給人體帶來不適,特別是夏末秋盡,夏火未盡,人們會感到口干舌燥,皮膚皺裂。另外,天氣轉涼還容易引起胃腸毛病復發。因此,秋季保健十分必要。朋友們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減衣服,預防外感風寒,在干燥的室內經常噴灑些水,保持空氣濕潤,同時注意飲食調養,加強體育鍛煉。

現在正是由夏季向秋冬季過渡的秋季,氣候轉涼,陽氣漸收,陰氣漸長,景物蕭條,空氣干燥,人們易受風涼,從而引起頭痛、咽干、咳嗽等一系列疾病。秋季養生,飲食上宜滋潤而忌耗散,防止秋燥對肺氣的損傷,衣著上宜輕裝薄素,適當受些寒涼,提高耐寒能力,起居上宜早睡早起,緩和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當然,最主要的是加強鍛煉,增強體質,才能適應氣候環境的千變萬化。

秋季是由夏向冬季轉換的過渡時期,天氣變化往往會使人措手不及。現代醫療氣象學家認為,入秋以后,人們應科學地安排衣食住行,才能避免天氣變化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安全度過“多事之秋”。由于秋天溫差大,夜涼白天熱,應適時添衣保暖,飲食以清潤為宜,多喝開水、淡茶,多吃水果,以解秋燥,秋天天高風勁,陽氣漸斂,睡眠應充足,早睡早起,以順陽氣的舒長,使肺氣得以舒展。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養成開窗而居、露頭而睡的習慣。

深秋季節晝夜溫差大,同時冷空氣活動頻繁,天氣乍涼還暖。冷暖的不規則變化,常引起各種疾病,最常見的有中風、支氣管炎、哮喘、胃病復發和傷風感冒。這些疾病的預防,關鍵是要做到在每次冷空氣入侵時,注意保暖。

深秋時節,北方冷空氣活動頻繁,晝夜溫差懸殊,天氣乍寒還暖,冷暖變化極不規則,是各種疾病的多發季節。最常見的有中風、支氣管炎、哮喘、胃病復發等等。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體受冷空氣的刺激,導致交感神經興奮,血壓升高,促進了血栓的形成,同時,血液中的組胺酸增多,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所致,因此,秋季保健十分重要。

常言道“御寒鍛煉自秋始”,秋季里,為了抵御更加寒冷的冬天的到來,適應嚴寒氣候的侵襲,就應該不斷提高自己身體的抗寒能力,不要過早地“多穿衣”,注意耐寒鍛煉。

秋季天燥 潤肺銀耳羹

[原料]銀耳10克,雞蛋1個,冰糖60克,豬油適量

[做法]水發銀耳摘去蒂頭,揀去雜質,漂洗潔凈,加水適量,急火煮沸改用文火煮熟,至銀耳酥爛,加入冰糖,攪拌至溶化。雞蛋取蛋清加少許水攪勻后入鍋中,再以文火令沸,出鍋前加入熟豬油少許即成。

[用法]早晨或睡前服食。

[作用]潤肺補氣,滋陰補腎。適宜于AIDS(愛滋病)肺虛咳嗽,午后潮熱,盜汗煩躁,心悸失眠,久泄便溏者服用。

[評注]銀耳所含多糖類物質對AIDS患者可提高其免疫功能;蛋清、冰糖、豬油相佐調節口味。本藥膳看上去冰清玉潔,色味誘人,食之甘甜滑軟,入口即化,是一道傳統的保健藥膳。  

入秋謹防“情緒疲軟”

謹防“情緒疲軟”

天氣涼爽了,但許多人卻犯困、精神疲乏。專家表示,前段時間持續高溫,導致人體能量消耗透支,現在必須小心“情緒疲軟”。

有關醫生分析認為,今夏遭遇多年罕見的高溫,人一直處于亢奮狀態,出現脾氣暴躁、容易發火等“情緒中暑”狀況。立秋前后,隨著天氣漸漸涼快,人也從過激情緒中調整過來,這時就容易因身體能量消耗過多,而出現疲軟、困乏等狀況,嚴重者會影響正常生活。

為擺脫這種“情緒疲軟”狀態,醫生建議,最好能保持充足睡眠,盡量爭取在晚上10點前入睡;要早睡早起,早晨如能提前進入儲備狀態,就能防止一上班就犯困;中午適當“充充電”,小睡10到30分鐘也利于化解困頓情緒。在飲食上,最好吃清淡些,油膩食物會在體內產生酸性物質,加深困倦;要多吃水果、多喝水,最好是喝綠茶,提神效果遠比咖啡好。此外,這種困乏狀態和人體缺氧也有關,因此,可在室內放些綠色植物,如吊蘭、橡皮樹、文竹等植物,能釋放氧氣、調節室內空氣。一陣秋風起,落葉四處飄,每每此時,小周的情緒又開始低落起來,像小周這種情形的在我們身邊還很多,特別是一些中老年人,身臨草枯葉落的秋天,心中常有凄涼、苦悶、垂暮之感,易誘發消沉心理。

“悲秋”是怎么回事

為什么秋季里有些人容易傷感呢?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在人體大腦底部,有一種叫“松果體”的腺體,它能夠分泌“褪黑素”。這種激素能促進睡眠,但分泌過盛也容易使人抑郁,氣溫的變化對其分泌會產生間接影響,尤其是在冷熱交替的換季時節。

祖國醫學認為,人體的五臟六腑、七情六欲與五行學說和四季變化存在著相應的聯系。以五行學說中“金、木、水、火、土”的“金”為例:五臟中的“肺”屬金,七情中的“悲”屬金,四季中的“秋”也屬金。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連綿的日子里,人們除了容易“秋燥”,有時也容易產生傷感的情緒。

此外,“一場秋雨一場寒”。氣溫的驟然下降,會使人體新陳代謝和生理機能均受到抑制,導致內分泌功能紊亂,進而使情緒低落,注意力難以集中,甚至還會出現心慌、多夢、失眠等一系列癥狀,即人們通常所說的“低溫抑郁癥”。

預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是心理調節,保持樂觀情緒,切莫“秋雨晴時淚不晴”地自尋煩惱。秋天,乃“不是春光,勝似春光”的大好季節,是收獲的季節,大可不必自尋煩惱,失意傷感地“悲秋”。飲食滋養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盡可能食用牛奶、蛋、水果,補充蛋白質與鈣質的攝取量,以增強耐力與意志力,經常不吃早餐的人,不但無精打采而且意志力也較薄弱。  

注重養心和養肝,多喝玫瑰花或菊花茶、蓮子茶,因為它們有清肝解郁的作用,長期喝對于抑郁很有幫助。

多吃蓮藕、蓮子、小麥、甘草、紅棗、龍眼等,這些食物有養心安神的作用,對焦慮、抑郁很有幫助。核桃、魚類等含有較多磷質,也會幫人們消除抑郁。

克服情緒低落7法

1、參加鍛煉:體育鍛煉能使人體產生一系列的化學變化和心理變化,較適宜的運動項目有慢跑、戶外散步、跳舞、游泳、練太極拳等。

2、改善營養:維生素B有助于改善情緒,這樣的食品有全麥面包、蔬菜、雞蛋等。

3、走親訪友:找知心的、明白事理的親友,向其傾吐心里話。

4、樂觀幻想,有些人遭受了一點挫折,凡事總往壞處想。克服的方法是,寧作樂觀的幻想,不作消極的猜度。

5、奮發工作,一旦潛心事業,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便能使人忘記憂傷和愁苦。

6、旅游和外出:心情煩悶時,看看青山綠水,看看裊裊炊煙,疲勞、苦悶之感頓消。

7、看電影:抑郁時,看個喜劇片,這種移情效應是很明顯的。 

初秋時節四種疾病最易犯

立秋已有一段時間了,連日來,記者在各大醫院了解到,呼吸科、內科、消化門診數量明顯增多并相對集中,夏末入秋或秋末入冬這種季節交替的時候感冒和一些“老毛病”就會特別容易復發。以呼吸科為例,來就診的患者近70%都是由于季節交替而引起慢性支氣管炎等舊病的復發,為此記者走訪了多方專家,請專家來指導您度過這個“多事之秋”。醫生提醒,夏秋之交應特別注意以下四種疾病的預防,以免舊病復發。

當心腹瀉導致胃病復發

記者從各大醫院急診處了解到,立秋過后,又是冰箱病的高發季節。不少人因為直接食用從冰箱里取出的飲料和食物,頻頻引發胃腸炎等急性病。

秋季腹瀉大多數是病毒污染所致,與一般飲食不潔引起的腸炎不同。宣武醫院消化內科副主任醫師曹濤說,經過炎夏的消耗,入秋后,人體的消化功能逐漸下降,腸道抗病能力也減弱,稍有不慎,就可能發生腹瀉。由于氣候轉涼,人們的食欲隨之旺盛,使胃腸功能的負擔加重,也會導致胃病的復發。

專家建議:預防秋季腹瀉主要是防止著涼,尤其是要防止疲勞后著涼,因為疲勞使身體免疫力下降,病毒容易乘虛而入。此類病人除了注意保暖之外,應當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胃腸道的血液循環,減少發病機會,注意膳食合理,少吃多餐,定時定量,戒煙禁酒,以增強胃腸的適應力。秋后也要格外注意飲食衛生,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切忌暴飲暴食,過甜、過油膩的食品會引發急性腸胃炎、膽囊炎、胰腺炎等病。

貼心提示:“早飯一碗粥、晚飯一碗湯。”同時,大魚大肉等容易生火的食物盡量少吃,飲食結構要以清淡為主。在吃海鮮和燒烤時,一定要注意新鮮度。

加強鍛煉抵抗呼吸疾病

“一場秋雨一場寒”,由于秋季氣候多變,往往讓人不易適應,病毒乘虛而入,使人致病,其中最為常見的是呼吸道疾病。廣安門醫院呼吸科主任李國勤大夫指出,夏秋季節北方氣溫溫差開始增大,對于一些有慢性支氣管炎的老年人或者小孩來說,因為他們本身氣道的防御功能較差,容易受氣候季節溫差的影響,從而引起感冒、咳嗽。而秋天,花粉過敏也容易引起支氣管哮喘。這個季節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比較多,因為溫差大,早晚比較冷,所以容易著涼,誘發氣道、氣管的毛病,咳嗽、氣喘隨之加重。

專家建議:

1.老年人鍛煉要量力而行,可以進行散步、打太極拳等活動。此外,老年人還可以在夏秋季用涼水洗臉,循序漸進地可以增加抗寒能力,減少支氣管炎、慢性氣管炎、風濕病等慢性病發病。同時早晚冷的時候也要注意增減衣服,以免受涼。在飲食上,忌食油膩的東西,老年人要盡量戒煙,因為吸煙是引發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的重要因素。

2.學齡前兒童的免疫功能發育不是特別健全,所以小孩對氣候比較敏感,也是易感人群。尤其是早晚天氣變化的時候,容易引起感冒。小孩的支氣管炎比較好治,主要就是防止再發作,家長要注意給孩子早晚增減衣服飲食方面應該多吃雜糧、小米粥、米飯、饅頭、青菜、水果、雞蛋等食物,防止食物單一。

貼心提示:保持愉快的心情,平時多笑笑,不僅能使肺活量增大,還能消除疲勞,驅除抑郁,解除胸悶,恢復體力。

初秋貪涼感冒上身

初秋時節,各地的氣溫日差都很大,所謂的“中午開空調,晚上蓋被絮”,這種氣溫的驟降,就是秋季感冒的主要誘因。平時,我們的鼻腔、口腔黏膜周圍,都附著許多各種各樣的細菌,只因為身體有一定的抵抗力,它們無機可乘,故不能危害身體。可是當我們著涼時,身體的抵抗力大大下降,病菌病毒便乘機長驅直入,侵犯人的身體,從而導致感冒等疾病。

專家建議:當發生感冒時,既不必驚慌,也不可不當回事。應多休息、多飲白開水、多吃易消化的食物,癥狀嚴重時,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一些藥物,以改善癥狀,減輕痛苦。切不可濫用抗生素,只有當感冒并發咽炎、支氣管炎、肺炎時,才可在醫生指導下適當加用抗生素。

貼心提示:預防秋季感冒,在起居方面也要有所注意。夜晚入睡時,一定要蓋上被單、毛巾被之類的被褥抵御夜涼侵襲。另外,在感冒流行季節,房間的空氣要流通,或服一些抗病毒的藥物,另外還可以隨身帶個“鼻通”。

寶寶易得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主要是由腸道病毒引起,4歲以下的寶寶容易得這種病。傳染源是患兒和健康的攜帶病毒者。

兒科主任梁月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每年的夏秋之交都有發病,9月是高峰期的最后一個月,家長需要注意。寶寶患了手足口病,又是咳嗽又流口水,還不愛吃東西,嗓子里還有一些小水泡。最典型的起病過程是中等熱度發熱(體溫在39℃以下),進而出現咽痛,幼兒表現為流口水、拒食。沒有并發癥的患兒,一周左右即可痊愈。少數患兒會有神經系統癥狀,并發無菌性腦膜炎和皮膚繼發感染,但極少有后遺癥。

專家建議:治療上可采用口服板藍根沖劑和多種維生素,或用抗生素、魚肝油涂抹口腔,消炎止痛。如果患兒口腔已經潰瘍,應避免咸食,否則寶寶會因為疼痛而拒絕吃東西。

貼心提示:在流行季節,少帶寶寶去公共場所。最好的預防措施是隔離患兒,加強嬰幼兒的保健,減少傳染機會。 

秋季巧防“爛嘴角”

“爛嘴角”,醫學上稱之為口角炎,表現為口角潮紅、起皰、皸裂、糜爛、結痂、脫屑等。

患者張口易出血,連吃飯說話都受影響。秋季是小兒口角炎的高發季節,家長應了解口角炎發生的原因,積極預防。

口角炎的誘發因素,首先是缺乏新鮮蔬菜和水果。

孩子從膳食中攝取的維生素減少,容易導致維生素B缺乏性口角炎。

干燥的氣候也會使孩子口唇、口角周圍皮膚黏膜干裂,周圍的病菌乘虛而入造成感染,引起口角炎。

另外,不良習慣促發口角炎。干燥的秋季口唇干裂,一些孩子經常用舌頭去舔,更容易使口角干裂。此外,吃零食、吮手指等不良習慣也容易導致口角炎。

防治口角炎要注意膳食平衡,加強營養,多給孩子吃富含維生素B的食物,如動物肝臟、瘦肉、禽蛋、牛奶、豆制品、胡蘿卜、新鮮綠葉蔬菜等。教育孩子不偏食、不挑食。

保護好孩子面部皮膚,保持口唇清潔衛生,進食后及時擦嘴。

做飯時注意防止維生素流失,米不要過度淘洗,蔬菜要先洗后切,切后盡快下鍋,炒菜時可加點醋。

孩子一旦患了口角炎,可服復合維生素B,局部可涂用硼砂末加蜂蜜調勻制成的藥糊,用冰硼散或青黛散局部涂抹也有效。若有白色念珠菌感染,可用5%克霉素軟膏外搽,數天后即可痊愈。  

秋天多喝蜜、少吃姜

營養學家提出,季節進入秋天,要多喝蜜,少吃姜。這是什么道理呢?

這因為,秋天的主要氣候特點是干燥,空氣中缺少水分,人體同樣缺少水分。為了適應秋天這種干燥的特點,那么,我們人體就必須經常給自己"補液",以緩解干燥氣候對于我們人體的傷害。多喝水也就成了我們對付"秋燥"的一種必要手段。但是,如果我們光喝白開水,并不能完全抵御秋燥帶給我們的負面效應。水份進入人體后,很快就會被蒸發或排泄出體外,所以,我國古代醫學家就替我們提供了一條對付秋燥的最佳飲食良方:"朝朝鹽水,晚晚蜜湯。"換言之,喝白開水,水易流失,若在白開水中加入少許食鹽,情況就大不同了,那就不那么容易流失了。這種方法,與我們現代醫學中的給病號補充生理鹽水是一個道理。白天喝點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這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真是一舉三得。

蜂蜜是大自然贈給我們人類的貴重禮物,它所含的營養成分特別豐富,主要成份是葡萄糖和果糖,兩者的含量達70%,此外,還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等。蜂蜜具有強健體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紅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久服可延年益壽。《本草綱目》記載:"蜂蜜有五功:清熱、補中、解毒、潤燥、止痛。"現代醫學也證明,蜂蜜對神經衰弱、高血壓、冠狀動脈硬化、肺病等,均有療效。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不僅有利于這些疾病的康復,而且還可以防止秋燥對于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從而使人健康長壽。

秋燥時節,一方面要多喝鹽水和蜜水,另一方面不吃或少吃辛辣燒烤之類的食品,這些食品包括辣椒、花椒、桂皮、生姜、蔥及酒等,特別是生姜。這些食品屬于熱性,又在烹飪中失去不少水分,食后容易上火,加重秋燥對我們人體的危害。當然,將少量的蔥、姜、辣椒作為調味品,問題并不大,但不要常吃、多吃。比如生姜,它含揮發油,可加速血液循環;同時含有姜辣素,具有刺激胃液分泌、興奮腸道、促使消化的功能;生姜還含有姜酚,可減少膽結石的發生。所以它既有利亦有弊,民間也因此留下了"上床蘿卜下床姜"一說,說明姜可吃,但不可多吃。特別是秋天,最好別吃,因為秋天氣候干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姜,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干燥。在古代醫書中也出現這樣的"警示":"一年之內,秋不食姜;一日之內,夜不食姜。"看來,秋天不食或少食生姜以及其它辛辣的食物,早已引起古人的重視,這是很有道理的。

因此,為了我們自己的身體不受秋燥的傷害,當秋天來臨之際,我們最好"晨飲淡鹽水、晚喝蜂蜜水,拒食生姜",以便安然度過"多事之秋",以保自家身體健康!  

秋防感冒“十字歌”

夏秋之交是感冒的高發季節,這里送上中醫預防感冒“十字歌”,希望對你健康有益。

開:黎明即起,開窗透氣,室內清新,防感真諦;

洗:溫水刷牙,冷水洗臉,熱水洗腳,助您入眠;

漱:鹽水漱口,早晚一次,口腔衛生,殺菌固齒;

飲:姜末紅糖,開水沖泡,睡前一勺,可防感冒;

呼:身體站正,兩臂平伸,深呼十次,吐故納新;

搓:兩掌伸直,對搓發熱,按迎香穴,防感一術;

摩:上星風府,兩個穴處,勤作按摩,酸麻為度;

熏:陳醋熏室,早晚一刻,殺菌消毒,流感逐出;

穿:入秋漸涼,莫急添裳,適當秋凍,耐寒防感;

練:清晨出走,鍛煉身手,增強體質,安度金秋。 

秋季養生 多“設防”

人們從難耐的盛夏走進了“多事”的秋天,只要在以下方面多加防范,我們就會平安無事地度過金色的秋天。

防肺疾  

中醫認為初秋燥氣滋蔓,濕氣未退,濕邪燥邪合并,易傷人肺氣,極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氣管炎等。中醫有清熱潤肺之法,可用麥冬30g、菊花15g ,煎水代茶飲用。有養陰潤肺,清心除煩,益胃生津的功效,是秋季防治秋燥的良好保健飲品。

防中風

晚秋寒氣漸長,與燥邪結合,寒主收引、使血管收縮,腦血管病變也因之增多,輕者口眼歪斜,重者倒地不起,此時注意多攝入含蛋白質、鎂、鈣豐富的食物,既可有效地預防心腦血管疾病,也可減少腦血管意外的發生。防止進食過飽,晚餐以八分為宜;日間多喝淡茶,對心臟有保護作用。

防胸痹

胸痹類似現代醫學的心肌梗死。由于寒氣收縮,隨著血管外周阻力增加,秋季的血壓也會逐漸走高,是胸痹患者最的潛在“殺手”,除了適度鍛煉如散步、跑步外;晨起喝杯白開水,稀釋血液;接受耐寒訓練,均能起到較好的預防作用。也可常飲活血開痹的開痹飲:枸杞15g、山楂20g,先用開水煎熬山楂2~5分鐘,再用煎熬好山楂水沖泡枸杞作茶飲。

防膚損

秋季皮膚水分蒸發加快,外露部分的皮膚會因缺水會變得粗糙,彈性變小,嚴重者會產生皸裂。因此,洗浴不宜用堿性大的用品。要注意皮膚的日常護理,多吃泥鰍、鰣魚、白鴨肉、花生、梨、紅棗、蓮子、葡萄、甘蔗、芝麻、核桃、蜂蜜、銀耳、梨等食物,能較好地滋潤肌膚,美化容貌。

防感冒

秋天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節。因為初秋乍寒還暖,機體調節機能很難適應這暴熱驟涼變化。因此,當天氣較冷時要注意保溫,及時添衣;平時要多開窗透氣,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在感冒流行時可用陳醋熏蒸居室;經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也有助于感冒的預防。

防肥胖

夏天人們出汗多,睡眠不足,食欲普遍下降,體內熱量相對減少,肥胖程度因之改善。到了秋天,情況正好與夏天相反,另外,為迎接冬季的到來,人體還會積極儲存御寒脂肪,此時稍不小心,就會發胖,這對肥胖病人非常有害。在秋季多吃赤小豆、蘿卜、竹筍、薏米、海帶、蘑菇之類低熱量食品;有計劃地增加活動量;抓住外出旅游的大好時節,舒暢心情,增加消耗量,達到減肥的目的。

防水霧

秋冬寒氣與近地氣層中的水汽相遇,凝結成懸浮的小水滴,這就是霧。霧滴在飄移的過程中會吸附象酸、堿、鹽、胺、酚、塵埃、病原微生物之類的有害物質。這給人們的健康、生活、甚至出行都帶來很大影響。所以霧天最好減少戶外活動,晨練可以暫停;外出時戴上口罩,并將頭發保護起來,回歸后要清洗裸露的肌膚;注意交通安全。

防抑郁

秋季草枯葉落,花木凋零,到處是一派肅殺景象,人會觸景生情,出現凄涼、憂郁、悲愁等傷感情緒。如再遇上不稱心的事,極易導致心情抑郁。在日常生活中,要處處注意培養自己的樂觀情緒,以理智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變化,或走親訪友,登高賞景,令人心曠神怡;或靜練氣功,收斂心神,保持內心寧靜。

防傷胃

秋季晝夜溫差懸殊,受到冷空氣刺激后,胃酸分泌增加,胃腸發生痙攣性收縮;天氣轉涼,人們的食欲旺盛,胃腸負擔加重,容易引發胃病。有胃病的人,在秋季尤其要注意胃部的保暖;飲食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不吃過冷、過硬、過燙、過辣、過粘食物、戒煙禁酒;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

防中毒

秋季,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敗,是細菌性食物中毒、細菌性痢疾、大腸桿菌腸炎、冰箱性腸炎(耶爾細菌腸炎)等胃腸道疾病的多發季節。在防范時應嚴格做到防止食品污染,不吃生的、腐敗的和未煮熟的食物;吃水果等生冷食物時要清洗消毒;養成飯前便后洗手的好習慣;隨餐佐食適量生大蒜、生蔥頭等。

防寒腿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俗稱“老寒腿”,其發病與氣候發生關系密切。因此到了秋季應特注意對膝關節的保養。首先是保暖防寒;其次要進行合理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慢跑、做各種體操等,活動量以身體舒服、微有汗出為度;適當飲用一些中醫師調配的活血散寒藥酒,對防治“老寒腿”有較好的作用。

防亂補

陰虛患者的進補和治療在秋季最為適宜。但切忌不要以為秋季氣溫相對平和,是所有虛證進補的最佳季節,而不分寒熱虛實一味濫補亂補。不是虛癥,不管在什么季節中醫都絕不采用補法,使用補藥。在秋季,如果有陰虛陽亢,津液不足的表現,當以滋陰潤燥為主,常用的有烏骨雞、豬肺、龜肉、燕窩、銀耳、蜂蜜、芝麻、豆漿、藕、核桃、薏苡仁、花生、鴨蛋、菠菜、梨等。

一夏無病三分虛 立秋調理有八忌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仍有秋老虎肆虐,故人極易倦怠、乏力、納呆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八忌:

一忌無病亂補。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三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四忌凡補必肉。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服多服,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癥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五忌以藥代食。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芹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六忌重“進”輕“出”。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后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七忌恒“補”不變。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

八忌越貴越補。“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并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癥,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么,補什么”,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秋天嗓子起火嘴唇發干怎么辦

可是秋天也真應了中醫學說的“秋燥”:嘴唇總是干的,喉嚨也常常“發火”,有什么辦法能解決這些“具體困難”﹖

按中醫五行學說,秋屬肺金,也就是說:“金木水火土”五行中,秋屬金,肺屬金,這個季節,燥是主要現象。

如何打擊“燥”這個敵人呢﹖炎熱的夏季,酷暑掏空了我們人體的津液,而秋燥又進一步襲擊我們。整天忙著事業、忙著掙錢的朋友們,現在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是:補足津液一是補,二是防丟失。

喝水是補津液,可是喝的水已經不少了,嘴唇還照樣干,怎么辦﹖

●秋季要少吃過油、過甜、過辣、過咸的東西;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喝甜味飲料。

●多吃粗糧和富含纖維素、礦物質的東西,促進排便。為什么排便與補津液有關呢﹖因為長期便秘,“火”發不出去,自然灼燒津液了。

●多運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津液自然充溢。

●飲食宜偏寒涼,而溫熱類如羊肉、狗肉、蝦、韭菜等少吃為妙。寒涼食物很多:豆腐、黑豆、梨、銀耳、芝麻、百合、藕、海參、蜂蜜、雞蛋、苦瓜等等。

●忌情緒過激。問問自己,情緒是不是不穩定﹖心情煩不煩﹖這些都會產生心火,灼燒津液,使自己口舌干燥。

●水果宜吃葡萄、梨等,忌溫性的荔枝、蘋果等。

有人問喝水喝茶能不能防燥﹖當然能。可是僅靠這一點還是不夠的。雙休日,自己還是要給自己熬點湯和粥,這也是防燥的要點。

但是如果喝了很多水,又喝了很多湯和粥,可是你一到單位就因為一點小事大動肝火,這樣喝多少水也沒有用——嘴唇照樣干。

再比如你喝了一上午茶,可是你中午又是大魚大肉,又吃了不少甜食,喝了可樂,你上午喝的水全沒用了。

所以要多吃防燥的,躲著助燥的,再從全身及情緒方面把握自己,你一定不會再燥了。

這個季節,能少說話就少說兩句,別老“夸夸其談,口若懸河”。別小看了這一點,它也能防燥呢。

自我保健防秋燥

一到秋天,人們都有這樣的感覺,皮膚變得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毛發枯而無光澤,頭皮屑增多,口唇干燥或裂口,鼻咽燥得冒火,大便干結。這種種表現都是由秋季氣候變化帶來的。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復發或加重,如支氣管擴張、肺結核等。因此,如何安度秋季,自我保健防秋燥就顯得十分重要。

一是及時增減衣服。立秋之后,晝夜之間的溫差較大,不宜赤膊露體,也不宜穿得太多,太暖。

二是多喝開水、淡茶、果汁飲料、豆漿、牛奶等流質,以養陰潤燥,彌補損失的陰潤,但喝流質的飲食,尤其是飲料和水等液體飲料時,飲用方法頗多講究、以少量頻飲為最佳。

三是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秋燥最容易傷人的津液。多數蔬菜、水果有生津潤燥、消熱通便之功效。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的水分,能補充人體的津液。另外,還可多吃些蜂蜜、百合、蓮子等清補之品,以順應肺臟的清肅之性。

四是少吃辛辣煎炸熱性食物。韭菜、大蒜、蔥、姜、八角、茴香等辛辣的食物和調味品,炸雞腿、炸鵪鶉等煎炸的食物,多食皆會助燥傷陰,加重秋燥。

五是重視精神調養。陰虛的人,肝火易旺,動輒發脾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摟不住火”。肝火偏旺,久則內耗陰津。到了秋季,其燥象更為明顯。因此,預防秋燥的另一環就是要重視精神的調養,并以平和的心態對待一切事物,以順應秋季收斂之性,平靜地度過這一多事之秋。

秋游野炊四忌

天高云淡的秋季已經來臨,雙休日或節假日約上幾位好友或全家老少去郊外,或路途較近的風景游覽區去誘游、野炊,實是一件快事。然而,在野炊的情趣之中,若不注意衛生保健,則有可能染上疾病而令人掃興。因此,秋游野炊有“四忌”。

一 忌食品不衛生、不新鮮。外出野餐,要準備一定數量的食品。有的人頭一天就將一些鹵菜、熟食包裝好。秋季氣溫仍偏高,有利于各種細菌的繁殖,使某些食物容易腐敗變質,人們吃了就可能引起食物中毒。所以,鹵菜類食品最好當天購買,如前一天購買放在冰箱內,出門前也應加熱后再帶走。購買食品時應注意其生產日期和保質期,以免誤習過期變質食物。也有一些人包裝食品很馬虎,隨便找張廢報紙或 從舊雜志上撕幾頁紙下來用,這是極不衛生的。舊書報上都殘留有苯、二甲苯等有毒物質或它的衍生物,當積存量達到0.5~2克時就會引起中毒。另外,舊書報上的細菌也相當多,極易污染食物。因此,裝食品最好用消過毒的專用容器,也可用清潔干凈的塑料保鮮袋。

二忌煙熏火烤食品。野炊中,在篝火上烤魚片、肉餅、羊肉串,恐怕是讓人最躍躍欲試和垂涎欲滴的了。其實,吃煙熏火烤食品易使人發生癌癥。大量研究表明,食物經過煙熏火烤以后,可以生成大量的多環芳烴。這種多環芳烴一部分來自熏烤時的煙氣,但主要是來自食物本身焦化的油脂中。煙熏火烤食品中還有一些亞硝胺化合物,而這些物質都有強烈的致癌作用。要預防消化道癌癥的發生,最好不要吃煙熏火烤食物。若偶爾為之,可多吃新鮮蔬菜水果,能起到一定的防護作用。

三忌喝生水。野外的水源,大都是自西向東流淌,呈自然“野性”,切莫見溪水清徹透明而亂飲。一些風景點有泉水,游人總好搶飲。但是,那么多游客,共用一把勺子或木桶,其中難免沒有消化道傳染病病人。因此,風景區的泉水,雖然看上去清碧透底,實質上很容易被病菌污染,是萬萬喝不得的。否則易染上病毒性肝炎、腸炎等疾病。

四忌采食野蘑菇。秋季,風景區的山邊、草叢、樹林中常有野蘑菇生長。一些游人見了往往情不自禁地去采摘,或燴菜,或燒湯,味道確實鮮美。然而,因誤食有毒蘑菇導致中毒者并非少見,若中毒嚴重,處理不及時還可導致死亡。一般而言,凡是五顏六色,含有乳白色汁較多的蘑菇多數有毒,千萬不可食用。游人在沒有掌握識別有毒與無毒蘑菇之前切忌隨便采摘食用。一旦食后有中毒癥狀出現,如惡心、嘔吐、腹痛、腹瀉、全身冒汗等,須立即送醫院急救,不可延識破搶救時機。

當然,外出秋游野炊時還應注意個人衛生和環境衛生,最好隨身攜帶消毒紙巾供擦手和消毒餐具用。野餐后不要亂扔瓜果皮殼、飲料瓶罐等,還要及時把野炊用火撲滅,以防發生事故。

秋季養生的四點忠告

度過了暑熱難挨的盛夏,時下已經進入秋天。秋令如何養生?如何正確養生?醫者有如下忠告:

忠告之一:秋季不可亂進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在已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五忌:

一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慕名進補。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人參價格高,又是補藥中的圣藥,所以服用的人就多。其實濫服人參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

三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四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因此,進補要適量;

五忌以藥代食。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藥補不如食補。

忠告之二:鍛煉要“四防”

秋令時節,若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須注意四防:

防受涼感冒。秋日清晨氣溫低,不可穿著單衣去戶外活動,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鍛煉時不宜一下脫得太多,應待身體發熱后,方可脫下過多的衣服;鍛煉后切忌穿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防運動損傷。由于人的肌肉韌帶在氣溫下降環境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地降低,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調控能力下降,因而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因此,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防運動過度。秋天是鍛煉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防秋燥。秋天氣候干燥,對于運動者來說,每次鍛煉后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

忠告之三:秋涼乍寒應當“凍”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風肅殺,天氣漸涼,這時要加強防寒鍛煉,使人體的抗御機能得到鍛煉,從而激發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有利于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其中最為常見的為呼吸道疾病。此外,冬天往往誘發支氣管炎、慢性氣管炎、風濕病等,秋天接受秋凍鍛煉,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疾病的發生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對于秋凍的理解,不應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還應從廣義上去理解,諸如運動鍛煉,也要講求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不同年齡可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無論何種活動,都應注意一個凍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當周身微熱,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證陰精的內斂,不使陽氣外耗。冷水浴,應在整個秋天堅持,不要間斷。

忠告之四:秋季防肥胖

肥胖既有礙人的形體美,還會帶來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等“文明病”,是人類健康的大敵。人的肥胖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所改變,有關專家指出,秋季是容易發胖的季節,肥胖者更應注意減肥。

每年夏天,人的體重都會有所減輕,哪怕是肥胖者也是如此。這是由于天氣炎熱,人們活動量增加,出汗多,能量消耗較大,以散發熱量為主,脂肪細胞代謝也較快,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耗,因此,肥胖程度也會有所改善。夏天白晝時間較長,天熱也容易睡眠不足,造成身體內熱量耗散,體內新陳代謝旺盛,相對散發的熱量也增多。另一方面,夏季天氣悶熱,人們普遍食欲不振,攝取清淡的食物,清淡的食物含熱量低,所以造成體內熱量的供給不足。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強,食欲大振,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另外,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于散發的熱量。在秋季,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人也就漸漸發胖起來,這對于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

看來,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首先,應注意飲食的調節,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赤小豆、蘿卜、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其次,在秋季還應注意提高熱量的消耗,有計劃地增加活動,早晨抓緊時間適當選擇一定的體育鍛煉。秋高氣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時節,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暢,又能增加活動量,達到減肥的目的。

秋天四防

一、秋涼防感冒 秋天氣溫降低,又常突然變冷,是感冒最容易流行的季節。因此,當天氣較冷時要注意保溫,及時添衣,若經常使用冷水洗臉洗鼻,也有助于預防感冒。

二、秋凍防過頭 常言道,春捂秋凍。秋天適當地讓身體經受寒冷的考驗,對機體是一種鍛煉,能加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但一旦凍過了頭便事與愿違,不僅不能給身體帶來好處,相反還會帶來許多疾病,諸如傷風、關節炎、氣管炎、消化道疾病等。老年人還會因血管收縮、血壓升高而引起中風。

三、秋燥防皸裂 入秋以后,天氣逐漸干燥,人的手、腳、臉面若不注意保護就會變得粗糙,皮膚彈性變小,以致產生皸裂。因此,洗臉、洗腳不宜用堿性大的肥皂,并應選用合適的護膚用品保護皮膚。

四、食果防秋痢 秋天瓜果多,帶菌多,食用瓜果若不注意衛生,很容易患痢疾,使人腹痛、腹瀉、嘔吐。故食用瓜果應注意清潔和消毒,霉爛的瓜果不能吃,以防病從口入。

多病之秋少言多飲

秋季是一年中由熱向冷的過渡季節,氣溫變化較大,空氣濕度偏小,“肅殺之氣”易侵入機體,所以古人稱秋季是個“多病”的時節。

秋燥最常見

這個季節,能少說話就少說兩句,別老“夸夸其談,口若懸河”。別小看了這一點,它也能防燥呢。

所謂秋燥,就是指因空氣干冷而引發的頭痛、流淚、咽干、鼻塞、咳嗽、胃痛、關節痛等一系列癥狀。秋季又是個易過敏的季節,秋季空氣干燥,過敏源也比較多,極易侵犯一些過敏體質的人,常引發哮喘。

避免秋燥應規律飲食:第一,少吃過油、過甜、過辣、過咸的東西;飲食以清淡為主;少喝甜味飲料。第二,多吃粗糧和富含纖維素、礦物質的東西,促進排便。因為長期便秘,“火”發不出去,自然灼燒津液了。第三,多運動,運動促進血液循環,津液自然充溢。第四,飲食宜偏寒涼,而溫熱類如羊肉、狗肉、蝦、韭菜等少吃為妙。寒涼食物很多:豆腐、黑豆、梨、銀耳、芝麻、百合等等。

秋季需防抑郁

秋風蕭瑟,秋雨凄涼。的確,深秋時節,紅衰翠減,百花凋零,容易讓人觸景生情,憂愁纏心。如果遇上秋風秋雨的不好天氣,日照幾乎沒有,“褪黑激素”就會大量增多。“褪黑激素”的增多,就會使人的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體細胞就會“偷懶”,人的心情自然就容易低沉消極。

有效預防或減輕“秋愁”這種不良情緒的辦法就是起居要有規律,注意體育鍛煉,同時要多吃些高蛋白的食物(如牛奶、雞蛋、肉類和豆類等)。在情緒低落時,可適當飲些咖啡、綠茶,吃些香蕉、巧克力等,從而興奮神經系統,改善心境。秋雨連綿之時,晚上要增加光照,從而抑制“褪黑激素”分泌。

季節更替易發舊病

研究表明,季節病的發病率、發作期均具有明顯的季節傾向,在季節交替時最易發生,如冠心病、腦溢血的發作以秋冬多見;支氣管哮喘最易在秋冬交替時節發作;慢性腎炎、潰瘍病多發于11月至翌年3月;幼年型糖尿病7至8月發病率最低,而11月則顯著增高;據觀察,58%的神經官能癥患者,可在三天前預感天氣的變化,尤其對寒潮的入侵更為敏感。而體內各控制系統對初春或深秋多變氣候的應變能力,至少需要幾個星期才能真正調節配合好。有慢性病灶的人則容易發病,精神病、眩暈癥、膽石癥等病都有發作和加重的可能。

預防秋病有方法

“多病之秋”雖很惱人,但也絕不是無法防范。例如,可通過下述食療來預防和治療秋燥:百合50克、蜂蜜30克煎湯服;梨汁、生姜汁、蘿卜汁各50克飲服;可通過保溫理療來預防胃病復發和加重:每晚睡覺之前,將自做的保溫帶(或用熱水袋替代)放在胃部,時間為10-20分鐘。對于一些過敏體質的人來說,秋季要少食新鮮魚蝦,減少外出,尤其要少在枯草多的地方逗留。

當然,預防秋季病癥,最主要的還是要注意自我保健,積極防治慢性疾病,做到“無病可發”;平時衣食住行要合乎健康要求,注意鍛煉身體,以增強體質,從而提高對氣候變化的適應能力和機體的防病抗病能力。

秋天誰在剝削你身體

夏季,由于飲食和氣候的原因,人體感染寄生蟲的可能性較大,寄生蟲進入人體經過幾個月的“寄生”,到了秋天,一些寄生蟲已在體內長成“成蟲”,并開始“為非作歹”。所以,此時人們要注意采取必要的驅蟲措施,以免對身體造成損害。

瞧瞧寄生蟲這“一家子”

人體的寄生蟲專門以人的身體為其生活的根本,它們剝削著“寄主”,消耗人體的養分,還會傳染疾病。寄生蟲種類繁多,主要有以下幾類:

1.節肢動物感染類寄生蟲,如疥蟲、蠕形蟲和陰虱;

2.絳蟲:如包蟲、裂頭蚴和豬囊尾蚴;

3.吸蟲:如肺吸蟲、血吸蟲、肝吸蟲和姜片吸蟲;

4.線蟲:如鞭蟲、鉤蟲、蛔蟲、蟯蟲、絲蟲和旋毛蟲;

5.原蟲:如弓形蟲、蚊蟲、毛滴蟲和利什曼原蟲。

現代人體內哪來的蟲

寄生蟲病的流行必須具備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人群三個基本環節。此外,也受生物因素、自然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

一、自然因素:溫暖、潮濕的環境有利于在土壤中的蠕蟲卵和幼蟲的發育。溫暖潮濕的氣候,既有利于蚊蟲的生長、繁殖,也適合蚊蟲吸血活動,增加傳播瘧疾、絲蟲病的機會。地理環境可間接影響寄生蟲病流行,如腸道寄生蟲的感染期存活于地面的土壤中,人體感染與接觸土壤有關。有些寄生蟲是通過淡水而到達人體的,如豬絳蟲卵、血吸蟲尾蚴,人一旦接觸到存有蟲卵的土壤或疫水,便有可能感染某些寄生蟲,如從事農事的勞動者就屬寄生蟲的易感人群。而隨著崇尚自然、回歸自然的生活時尚的流行,越來越多的城里人以各種形式親近大自然,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蟲病的機會。

二、飲食因素:通過食用污染食物而致“蟲從口入”,現代人喜歡嘗試不同形式的飲食方式,也增加了感染寄生蟲病的可能性。如食用不潔的新鮮瓜果、喜歡生吃蔬菜以及為圖生鮮而吃那些未燒透的海鮮、河鮮及肉類食品。

常見的污染食品的寄生蟲有絳蟲(包括囊尾蚴)、旋毛蟲、肝片形吸蟲、姜片蟲、弓形體、吸蟲類和華枝睪吸蟲、橫川后殖吸蟲、異形吸蟲、蛔蟲等。其中囊尾蚴、旋毛蟲、肝片形吸蟲、弓形體原蟲等常寄生于畜肉中;華枝睪吸蟲(肝吸蟲病)、闊節裂頭絳蟲、橫川后殖吸蟲、異形吸蟲等寄生在魚貝類中;姜片蟲寄生于菱、茭白、荸薺等水生植物的表面;蛔蟲可存在于蔬菜瓜果上。生食易給肝吸蟲、肺吸蟲、旋毛蟲等寄生由提供溫床,當人們生食或食用半生的食物時,這些寄生蟲便會在體內成為“童蟲”,并逐漸發育為成蟲。

三、寵物:養寵物也有可能使人患寄生蟲病,如狗能傳染包蟲病。此病由犬絳蟲引起,病狗將含有蟲卵的糞便排出體外,又沾染在狗體毛上,當狗與人密切接觸時,就會誘發此病。養狗還易感染結膜吸吮線蟲病,當蠅類舐食狗眼分泌物時,胎卵被吸入蠅體并在其中發育,待成熟后,若蠅再舐食小孩子的眼分泌物,就可以將成熟的幼蟲接種到人的眼睛內而感染。輕者眼睛發癢、流淚、結膜炎、角膜炎;重則引起角膜混濁,嚴重的影響視力。養貓養狗還易感染上弓形蟲病,使人發生腦水腫,精神、運動發生障礙。

此外,人和人的直接接觸可以直接傳播某些寄生蟲,如陰道滴蟲可由于性交而傳播,疥螨由于直接接觸患者皮膚而傳播。有些寄生蟲可以隨母血通過胎盤而使胎兒感染,如弓形蟲、瘧原蟲、鉤蟲的幼蟲等,瘧原蟲還可通過輸血途徑進入人體。

綜合手段防治寄生蟲

因生活習性和流行因素不一,不同寄生蟲的防治方法也不一樣。因此,要達到有效的防治目的,必須發動社會和個人,通過綜合手段進行防治。

1.消滅傳染源:通過普查普治帶蟲者和患者,查治或處理宿主。還應進行流動人口的監測,控制流行區傳染源的輸入和擴散。

2.切斷傳播途徑:加強糞便和水源的管理,搞好環境衛生,以及控制或殺滅媒介肢動物和中間宿主。

3.保護易感者:在某些寄生蟲的流行地區從事耕作或旅行,要采取必要的防護措施,必要時可咨詢醫生,服用某些預防藥物。

4.注意個人生活衛生:勤洗澡、換衣,勤理發、剪指甲,洗手要認真。改變不良飲食習慣,生吃瓜果蔬菜時,清洗一定要徹底,不吃未煮熟的河鮮、海鮮及肉類。

5.加強寵物的衛生管理:養寵物一定要注意衛生,定期對其進行清洗、消毒和驅蟲,寵物排泄物要及時處理,而且,不要與寵物過分親近。

秋季睡眠有“八忌”

睡眠是人們恢復體力,保證健康,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一個重要手段。秋季氣候涼爽,人們睡眠的氣象條件大為改善,但如果不適當加以注意,睡眠質量將會大受影響。所以,秋季睡眠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忌睡前進食。這將會增加腸胃負擔,易造成消化不良,有害身體,還會影響入睡。睡前如實在太餓,可少量進食,休息一會兒再睡。

二忌飲茶。茶中的咖啡堿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興奮,睡前飲過濃的茶會因之而難以入睡,飲用過多的茶會使夜間尿頻,影響睡眠。

三忌睡前情緒激動。睡前情感起伏會引起氣血的紊亂,導致失眠,還會對身體造成損害。所以睡前應力戒憂愁焦慮或情緒激動,特別是不宜大動肝火。

四忌睡前過度娛樂。睡前如果進行過度娛樂活動,尤其是長時間緊張刺激的活動,會使人的神經持續興奮,使人難以入睡。

五是睡時忌多言談。臥躺時過多說話易傷肺氣,也會使人精神興奮,影響入睡。

六是睡時忌掩面。睡時用被捂住面部會使人呼吸困難,身體會因之而缺氧,對身體健康極為不利。

七是睡時忌張口。睡覺閉口是保養元氣的最好方法。如果張大嘴巴呼吸,吸入的冷空氣和灰塵會傷及肺臟,胃也會因之而著涼。

八是睡時忌吹風。人體在睡眠狀態下對環境變化適應能力降低,易于受風邪的侵襲。故在睡眠時要注意保暖,切不可讓風直吹。

秋 季 保 健

夏秋時節是旅游的旺季,但也是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這是為什么呢?首先是因為夏秋季病毒、病菌傳播的媒介明顯增多,如蒼蠅、蚊子、蟑螂等害蟲的大量孳生,增加了傳病機會;夏秋季節也是瓜果蔬菜上市的季節,如不注意洗凈、消毒,尤其是在旅途中,水源不充分,衛生條件沒法保障,吃了這些被病原菌和寄生蟲卵污染而未洗凈的生瓜果,就容易引起腸道傳染病。或者吃了未煮熟的蔬菜,也同樣會生病;夏秋季節溫度高,最適宜細菌生長和繁殖,吃了存放較長時間的飯菜,或食用了保存不好而腐敗變質的食物,也很容易引起腸道傳染病。

在夏秋季,我們的身體對腸道傳染病的抵抗力也會減弱。因為氣溫高,身體就要加強散熱,皮膚血管經常處于擴張狀態,而胃腸道的抵抗力就會減弱;再加上天氣熱、出汗多、旅途疲勞、體力消耗等原因,全身的抗病能力下降。在這種情況下,病菌就很容易"乘虛而入",從而導致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主要有痢疾、肝炎、傷寒、細菌性食物中毒、寄生蟲病等。這些病癥的共同特點是:具有胃腸道的癥狀,如惡心、嘔吐、腹瀉、腹痛或腹脹、食欲不振、乏力、發熱等,尤以腹瀉最為普遍。一旦發現疑似疾病,應引起高度重視,立即去醫院診治,但旅途中由于受條件所限,不可能做到這一點。有經驗的出差者,總是隨身攜帶一些清熱解毒、化濕止瀉的中成藥,如藿香正氣散(水)、香連丸等,或者攜帶一些腸道抗菌的西藥,如氟哌酸、土霉素等,對防治腸道傳染病有一定的作用。要預防這些疾病的發生,最主要的還是要注意飲食衛生,把好"病從口入"這一關。

秋季嘴唇干裂別用舌舔

秋風乍起的時候,空氣濕度低,風沙大,不少人經常口唇干裂,嘴角裂口出血、疼痛,連說笑和吃飯都受影響。

人體的嘴唇周圍一圈發紅的區域叫“唇紅緣”,它的濕潤全靠局部豐富的毛細血管和少量發育不全的皮脂腺來維持。由于秋季濕度小、風沙大,人體皮膚黏膜血液循環差,如果新鮮蔬菜吃得少,人體維生素B2、維生素A攝入量不足,就會干燥開裂。

有些人為了滋潤口唇,喜歡用舌頭去舔,其實這是一種不良的壞習慣,因為舔唇只能帶來短暫的濕潤,當這些唇部水分蒸發時會帶走嘴唇內部更多的水分,使你的唇陷入“干—舔—更干—再舔”的惡性循環中,結果是越舔越痛,越舔越裂。再說,唾液里面含有淀粉酶等物質,風一吹,水分蒸發了,帶走熱量,使唇部溫度更低,淀粉酶就粘在唇上,會引起深部結締組織的收縮,唇粘膜發皺,因而干燥得更厲害。嚴重者還會感染、腫脹,造成痛苦。

一旦口唇干裂也不必驚慌,首先要改掉不良的舔唇習慣。其次,平時還應該多飲水,多吃新鮮蔬菜、梨、荸薺等有生津滋陰作用的食物。當然,也可同時服用維生素A或B,這樣口唇干裂很快就可痊愈。 

秋季你被“放電”了嗎?

長期在電腦前工作的張先生不理解,為什么他在開車門和擰水龍頭時,經常會有“啪、啪”的響聲和刺痛感。專家提醒,隨著秋季的來臨,氣候變得干燥、多風,人體容易產生靜電,“觸電”也就難免。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碰到這些現象:見面握手時,手指剛一接觸到對方,會突然感到指尖針刺般疼痛;拉門把手、開水龍頭時,也會發出“啪、啪”的響聲,并伴有刺痛感;早上梳頭時,頭發會經常“飄”起來,越理越亂……這些都是人體體內靜電對外“放電”的結果。

老人更易受靜電危害

通常,由于空氣干燥,皮膚與衣服、衣服與衣服之間長期摩擦,便會產生靜電,特別是皮、毛質地的衣物,產生靜電會更多。而家用電器、電腦等電器產生的靜電荷也會被人體吸收并積存起來,待機“放電”。此外,由于老年人的皮膚比年輕人相對干燥,加上心血管系統老化、抗干擾能力減弱等因素,更容易受靜電的危害,引發心血管疾病。

專家建議,為防止靜電,室內要保持一定的濕度;少穿皮、毛和化纖質地的衣物,特別是中老年人,應盡量穿純棉制品;脫衣服后,用手輕輕摸一下墻壁,摸門把手或水龍頭之前也要用手摸一下墻,將體內靜電“放”出去。

此外,經常操作電腦的白領或長期被家電“包圍”的人,應多喝水、勤洗臉,保持辦公環境的濕度,避免電腦屏幕或家用電器電場產生的靜電危害,防止其長期刺激皮膚在臉部形成“電腦斑”。  

提醒:北方秋季謹防上火

記者在哈爾濱各大醫院口腔科看到,因“上火”前來就診的患者不斷增加。專家提醒,由于北方秋季氣候比較干燥,加上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人們很容易“上火”。

“上火”是人體各器官不協調造成的,醫學上稱之為應激性疾病。通常,人們在“上火”之前并沒有明顯的癥狀,但發病后則表現為心跳加快、全身燥熱、口唇干裂、心緒不寧,而嚴重的口瘡、咽喉腫痛等癥狀會影響人體的正常飲食,一些愛美的女士臉上也會因“火氣”比較大,長出紅紅且發痛的痘痘,給生活和工作帶來不便。

專家建議,要避免“上火”,首先要保持科學的生活規律,按時作息、避免熬夜,定時定量進餐,不為趕時間放棄一頓,也不為一席佳肴而暴飲暴食。其次,多吃“清火”食物,新鮮綠葉蔬菜、黃瓜、橙子、綠茶都有良好的清火作用,而胡蘿卜對補充人體的維生素B,避免口唇干裂也有很好的療效。此外,可以口服各類清涼沖劑,如夏桑菊沖劑、金菊沖劑等對“清火”也很有效。還有,要保持平和的心態,避免情緒受到刺激而“上火”。

在“上火”期間,不宜吃辛辣食物、喝酒、抽煙和熬夜,應注意保持口腔衛生,經常漱口,多喝水,并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清火”藥物。如果“上火”癥狀比較明顯,一周以上還沒有好轉,需及時到醫院就診。 

冷水浴健身秋天應開始

鄰家的孩子從小就有哮喘,讓其父母受盡"折磨"。后經人指點,孩子爸爸便讓他練習冬泳。幾年下來,孩子不但病好了,身體也特棒。今年,有人擔心非典重來,想盡辦法要增強免疫力。醫生朋友建議說:不如從秋天開始冷水浴,可起到鍛煉身體、儲備健康的目的。

秋季的自然水溫正適合冷水浴。冷水浴有著明顯的保健作用,它可以加強神經的興奮功能,使得洗浴后精神爽快,頭腦清晰。可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稱作是"血管體操";有助于消化功能的增強,對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癥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但是,冷水浴鍛煉必須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秋天,氣溫逐漸降低,人體對寒冷和冷水也逐漸適應,以至于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覺太冷。

冷水浴的"循序漸進",還應包括洗浴部位的"由局部到全身"、水溫的"由高漸低"以及洗浴時間的"由短漸長"。常見的冷水浴有以下四種:

(1)頭面浴,即以冷水洗頭洗臉。

(2)腳浴,雙足浸于水中,水溫可從高逐漸降。

(3)擦浴,即用毛巾浸冷水擦身,用力不可太猛,時間不宜太長,適可而止。

(4)淋浴,先用溫水洗,漸漸降到用自來水洗浴。需要注意的是:患有嚴重高血壓、冠心病、風濕病、空洞性肺結核、坐骨神經痛以及高熱病人不宜冷水浴。 

秋季冷水浴正當時

在這秋高氣爽的日子里,氣溫、水溫、人體體溫比較接近,冷水對人體的刺激較小,如果此時開始冷水浴鍛煉最為適宜。

秋季冷水浴,只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對冬季人體適應寒冷的能力及預防感冒等疾病大有裨益。

冷水浴鍛煉應先活動身體進行熱身,如出汗時應待汗干或用毛巾擦干后才可入浴。用雙手快速地摩擦全身,從身體到四肢由上而下,均勻摩擦,用力適度。感覺發熱時,可將冷水先抹在臉、手臂和大腿等處。或將毛巾放入冷水中擰干后擦身體,讓身體由不適應逐步轉為適應。當身體能夠適應時,便可直接用冷水進行沖洗,邊沖邊摩擦。

沖洗時間一般為10分鐘(冬天為5分鐘)左右,以身體能夠適應為宜。浴后迅速用干毛巾擦干,穿上寬松的衣服,并用雙手摩擦人體關節部位,以預防關節炎的發生。 

秋天適宜的健身運動

強健的體魄,良好的體質取決于多種因素,如先天發育、飲食結構、醫療保健、生活環境、體育鍛煉等。從某些角度來講,健身鍛煉可以彌補先天不足。而運動保健也是取得健康最為簡便易行,最為有效和最經濟的手段。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鍛煉”。入秋以來,幾場秋雨,氣溫有所下降,在經歷了炎夏的酷暑和濕悶后,人們倍感秋季的涼爽和舒適。宜人的秋季,也是鍛煉身體的黃金季節,這里列出幾種比較適宜秋天的健身運動。

登高

登高,一般就是指民間的爬山運動。作為一種體育鍛煉,登高的保健作用是:能使肺通氣量和肺活量增加,血液循環增強,腦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秋日登高,由于氣候的獨特,氣象要素的變化對人體生理機能還有些特殊的益處。

登山時,隨著高度在一定范圍內的上升,大氣中的氫離子和被稱作“空氣維生素”的負氧離子含量越來越多,加之氣壓降低,能促進人的生理功能發生一系列變化,對哮喘等疾病還可以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并能降低血糖,增高貧血患者的血紅蛋白和紅細胞數。

秋日登高,溫度變化最為頻繁,這對人體健康本身是有益處的:使人的體溫調節機制不斷地處于緊張狀態,從而提高人體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中醫上的“秋凍”也包含了這層意思)。當然,對年老體弱者,不可一味強調這種保健效果,登高時間要避開氣溫較低的早晨和傍晚,登高速度要緩慢,上下山時可通過增減衣服達到適應空氣溫度的目的。高血壓、冠心病等患者更要量力而行,以防產生不測。

慢跑

慢跑也是一項很理想的秋季運動項目,能增強血液循環,改善心功能;改善腦的血液供應和腦細胞的氧供應,減輕腦動脈硬化,使大腦能正常地工作。跑步還能有效地刺激代謝,增加能量消耗,有助于減肥健美。對于老年人來說,跑步能大大減少由于不運動引起的肌肉萎縮及肥胖癥;減少心肺功能衰老的現象;能降低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有助于延年益壽。近來,科學家還發現,堅持慢跑者得癌癥的機會比較少。

當然,慢跑的過程實際上也是在經歷“空氣浴”。如果人們經常處在污濁的空氣中,就會感到精神疲憊、四肢無力,工作效率下降。因此,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病患者,都應多到戶外去活動活動,多呼吸新鮮空氣。秋高氣爽正是走出家門,到大自然中去鍛煉的大好時機。一天之中,人們如果有1—2個小時到室外呼吸新鮮空氣,其中抽出40分鐘左右進行慢跑,不僅會少染疾病,體質也會增強,精力也會日益充沛起來。

冷水浴

所謂冷水浴,就是用5-20℃之間的冷水洗澡,秋季的自然水溫正是在這一范圍內。冷水浴的保健作用十分明顯。首先,它可以加強神經的興奮功能,使得洗浴后精神爽快,頭腦清晰。第二,冷水浴可以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能力,被稱作是“血管體操”;第三,洗冷水浴還有助于消化功能的增強,對慢性胃炎、胃下垂、便秘等病癥有一定的輔助治療作用。

冷水浴鍛煉必須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秋天氣溫逐漸降低,人體對寒冷和冷水也逐漸適應,以至于到了深秋和冬季,洗冷水浴也不感覺太冷。冷水浴應循序漸進,包括洗浴部位由局部到全身,水溫由高到低以及洗浴時間的由短到長。

常見的冷水浴有以下四種:頭面浴,即以冷水洗頭洗臉;腳浴,雙足浸于水中,水溫可從20℃左右開始,逐漸降到5℃左右;擦浴,即用毛巾浸冷水擦身,用力不可太猛,時間不宜太長,適可而止;淋浴,先從35℃左右溫水開始,漸漸降到用自來水洗浴。

必須說明的是,冷水浴并非對每個人都適合。有些人的皮膚對冷水敏感,遇到冷水就會產生過敏癥狀,如起疹子、生紫斑等,這類特異體質的人就不能進行冷水浴;此外,患有嚴重高血壓、冠心病、風濕病、空洞性肺結核、坐骨神經痛以及高熱病人都不可進行冷水淋浴。

秋季健身有“四防”

秋令時節,若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心養肺,提高內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須注意四防:

防運動拉傷 因為人的肌肉和韌帶在氣溫較低的情況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粘滯性增加,伸展度降低,關節的活動幅度減小,神經系統對肌肉的指揮能力下降,鍛煉前若不充分做好準備活動,會引起關節韌帶拉傷、肌肉拉傷等。準備活動的時間和內容可因人而異,一般以做到身體發熱為宜。

防受涼感冒 秋日清晨氣溫低,不可穿著單衣去戶外活動,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鍛煉時不宜一下脫得太多,應待身體發熱后,方可脫下過多的衣服。鍛煉后切忌穿著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防運動過度 秋天是鍛煉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防秋燥 秋天氣候干燥,溫度較低,是肝氣偏旺、肝氣偏衰的季節,易引起咽喉干燥、口舌少津、嘴唇干裂、鼻出血、便秘等癥。對于運動者來說,每次鍛煉后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

運動后還要多補充水分,多吃甘蔗、梨、蘋果、乳類、芝麻、新鮮蔬菜等柔潤食物,以保持上呼吸道粘膜的正常分泌,防止咽喉腫痛。如運動時出汗過多,可在開水中加少量食鹽,以維持體內酸堿平衡,防止肌肉痙攣,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此外,如進行長跑鍛煉,還要飲用適量的糖開水,以防低血糖,出現頭暈、出虛汗、四肢乏力等不良生理反應。

專家提醒:秋霧不純當心“吸毒”

秋日清晨醒來,窗外薄霧朦朧,這是近兩天來不少市民嘖嘖贊嘆的南京入秋美景。然而,專家提醒,誘人的秋霧并不“純潔”,有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危害著您的健康。

南京中大醫院的徐主任告訴記者,大霧天由于近地層空氣污染較嚴重,霧滴在飄移的過程中,不斷與污染物相碰,會使空氣質量遭到嚴重破壞。若在霧天進行劇烈的運動是非常不恰當的,“組成霧核的顆粒很容易被人吸入,并容易在人體內滯留,而鍛煉身體特別是劇烈運動時吸入空氣的量比平時多很多,這更是加劇了有害物質對人體的損害程度”。“高架橋下以及主干道旁的街心花園里不宜鍛煉。”他解釋說“機動車是城市的流動污染源。在高架橋上及主干道行駛的車輛流量大,會排放出大量尾氣,有害氣體濃度也會很高。”

科學“秋凍”才健康

“秋凍”看似簡單,如何“凍”得合理、“凍”得適時、“凍”得健康,也大有學問。

古話說,“凍九捂四”指的是在乍暖還寒的四月不要急于減少衣服,不妨捂一捂;相反到了9月不必急于增加衣服,不妨凍一凍。“秋凍”可以保證機體從夏熱順利地過渡到秋涼,提高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性與抗寒能力。這樣的防寒鍛煉幫助人體的抗御機能更加穩固,從而激發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對疾病,尤其是呼吸道疾病的發生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

初秋,暑熱未消,還時不時地有幾場“秋老虎”光臨,雖然氣溫開始下降,卻并不寒冷,這時是開始“秋凍”的最佳時期,最適合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在夏末秋初開始“秋凍”才能自然過渡到對秋涼和冬寒的機體調節,增強抗病能力。

在日夜溫差變化不是很大的初秋,無須急忙加衣,“凍一下”無妨,并可適當延長秋凍的時間。但是夜間入睡一定要注意蓋好被子。秋天夜晚的寒氣與夏夜的涼爽不同,人體在睡眠狀態容易感受風寒。

在日夜溫差變化較大的晚秋則切勿盲目受凍。晚秋常有強冷空氣侵襲,以致氣溫驟降,此時若一味強求“秋凍”,不但對健康無益還有害,容易引發呼吸道和心血管疾病。此時應隨時增減衣服,以防感冒。

防寒鍛煉注重合理、適時、健康

就人體而言,青壯年包括體質較好的老年人和小孩最好不要早添厚衣,這樣有利于人體對氣候變化的適應。抵抗能力較弱的老人和孩子自身調節能力差,遇冷抵抗力下降,御寒能力減弱,身體會很快發生不良反應,誘發急性支氣管炎、肺炎等疾病,應注意氣溫變化而添加衣服。有慢性疾病的病人不宜進行“秋凍”,尤其是患有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壓者。寒冷刺激會使支氣管和血管痙攣收縮,導致患者舊病復發,出現哮喘、心絞痛、心肌梗塞和中風等事件的發生。

“秋凍”不僅停留在穿衣上,適當鍛煉對增強體質極有好處。不同年齡可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無論何種活動,都要注意一個“凍”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以防寒氣通過排汗而擴張的表皮毛孔進入人體。當周身微熱,尚未出汗,即可停止。如果決定進行冷水浴鍛煉,應在整個秋天堅持,不要間斷。  

秋后當防蜂蜜中毒

時下正值深秋,食用秋后采制的生蜂蜜(養蜂人在蜂房旁現采現賣的“生蜜”)容易發生蜂蜜中毒。為什么呢?蜂蜜中毒的原因與植物花蜜中所含的毒成分有關。自然界的植物可分為無毒和有毒兩大類:無毒植物的花期較早,多在春天。而有毒植物的花期則較晚,入秋以后,絕大部分無毒植物花期已過,有毒植物則正是開花季節。此時蜜蜂若采集有毒植物的花粉釀成蜜,多會混進有毒物質——生物堿。人們吃了這種含有毒素又未進行加工處理的生蜜,一般會出現這樣幾種癥狀:過敏,氣喘,皮膚出現斑疹或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腹瀉、腹痛,也可能造成人的精神煩躁,易怒,還會影響睡眠。

在購買時,需要了解該蜜的產地與采收季節,以免誤食中毒。食用時要先熬開成熟蜜,尤其是老年人和嬰幼兒,因胃腸功能較弱,肝臟解毒能力差,更不宜食用秋后生蜂蜜。 

干燥秋季當心干眼病

前天,北京刮起大風,宣告北京真正進入了涼爽秋天。不過,秋天雖然舒適但卻干燥,一些每天工作都對著電腦的白領們開始覺得眼干、眼發熱、看東西不清楚,有的還癢得厲害。專家認為,在空氣干燥、不流通的環境中經常使用電腦,兩次眨眼之間暴露的眼睛表面積增加及眨眼次數減少,會使淚液的蒸發加速而成為干眼癥的誘因之一。這個季節,干眼癥的患者有所增加,所以,此時人們工作時一定要注意眼睛的保護。

■因眨眼次數減少而易出現眼睛干澀

友誼醫院眼科主任王艷玲副教授介紹,正常的眼表面覆蓋著一層淚膜,穩定的淚膜是維持眼表面健康的基礎。淚液不僅有消毒殺菌的作用,還有潤滑眼球、保持角膜屈光系統的重要功能。眨眼是種保護性神經反射作用,可以使淚水均勻地涂在角膜和結膜表面,以保持眼球潤濕而不干燥。正常人每分鐘眨眼約20次,倘若長時間睜眼凝視變動快速的屏幕,眨眼次數常減少至每分鐘四到五次,就會出現眼睛干燥酸澀的癥狀。同樣,如果淚液分泌太少,這樣角膜始終得不到濕潤,整個眼球干燥無光,角膜上皮角化,有明顯瘢痕形成,看東西時出現視物不清的情況,眼睛有灼熱感和異物感,視物疲勞,眼睛磨痛等形成干眼癥。

■五種人易患干眼癥

王主任介紹,作為現在的常見病、多發病,大家對于干眼癥還了解不多。工作在電腦前又不得不“享受”中央空調的白領,由于眼睛疾病需要維持點眼藥的患者,長期戴隱形眼鏡的人,做過眼部近視、白內障手術和更年期激素水平紊亂的人在干燥的氣候中都會因為淚膜蒸發加快等原因引起干眼癥。

長期在空調開放、空氣不流通環境里工作,經常從事注意力集中的工作,如用電腦、駕車等可引起瞬目間隔期暴露的眼表面積增大及瞬目頻率減少,使淚液的蒸發加快。電腦工作者多在有空調設備的密閉環境中工作,由于濕度低,加上計算機散發熱度,在干燥環境下,淚液層幾秒鐘就蒸發掉。表現癥狀是:眼睛發干、頭痛、煩躁、疲勞、注意力難以集中。據美國全國職業保健與安全研究所的調查證明,每天在電腦前工作三小時以上的人中,有90%的人眼睛有問題。

干眼癥患者常有眼部干燥、異物感、畏光、視力模糊或波動等不適,嚴重干眼者可引起視力明顯下降而影響工作和生活,甚至導致失明。在美國65歲到84歲人群中,14.6%患干眼癥。基于我國的衛生條件和環境狀況,發病率可能高于美國。

■干眼癥診斷依靠癥狀

在干眼癥的診斷中,十分強調患者的癥狀。只要有癥狀,即使客觀檢查結果是陰性的仍然可能被診斷為干眼癥。如果客觀檢查是陽性,患者卻沒有感覺,是否診斷為干眼癥就要慎重。干眼癥可以分為淚液缺乏型干眼和蒸發過強型干眼,一種是由于人們眼淚分泌量減少造成,另一種則因為瞼板腺分泌脂質的質和量異常,使眼表面正常淚膜蒸發加快,從而引起干眼。

很多患者在開始眼睛不適的時候喜歡先自己“治療”,用抗生素、抗病毒眼藥,其實這種方法并不適宜干眼癥的治療,反而有可能使癥狀加重,因為不同的干眼癥治療方法也不盡相同。如果是服用了某些藥物而引起干眼癥,則應把藥物停掉;若是免疫性疾病、內分泌失調、維生素缺乏等引起的,就要先治療以上疾病。

淚液缺乏型干眼需要點人工淚液,不舒服的時候就點,但一天最好不超過6次,因為如果超過6次以上,就會把正常的淚膜沖走,從而加重癥狀。

如果被醫生診斷是瞼板腺功能障礙的患者應該注意眼瞼清潔,每天用毛巾蘸高于體溫但別太燙的水閉眼敷于眼上,每次10分鐘左右,早上最好能做一次,如果有時間一天可以多做幾次,效果會更好,也可請醫務人員進行按摩。

自友誼醫院開設干眼癥專科門診以來,就診的病人很多,但是與病人交流時醫生發現病人的誤區也很多。為了預防此病,專家提醒要注意用眼衛生,包括不用手揉眼,用眼一小時左右休息一會兒,閉目養神、瞭望遠處;做注意力比較集中的工作時要多眨眼睛。

在出現干眼癥后,無論是抗生素眼液、激素眼液、人工淚液及治療脂溢性皮炎藥物的使用都要在專科醫生的指導下進行。

秋季滋補中藥

秋季滋補中藥

從氣候特點而言,秋季之風性屬燥,從人體臟腑而言,秋季肺旺肝弱,脾胃易受其影響,秋季為收藏季節,人體也宜收斂。故秋季藥物保健法應以清潤為主,輔以補養氣血。

1 清潤秋燥藥

秋燥有溫燥、涼燥之別,在用藥上應予以區分。今將常用的潤燥藥介紹于下:

沙參:性味甘、微寒,功能潤肺止咳,養胃生津。

天冬:性味甘、大寒,功能養陰清熱,潤燥生津。

麥冬:性味甘、微寒,功能養陰清熱,潤肺止咳。

百合:性味甘,微寒,功能潤肺止咳,清心安神。

2 養陰滋補藥

在秋季,應養陰滋補肝腎,因為秋為肺所主,肺盛而肝弱,滋補肝腎,調理 臟腑之間的平衡。

女貞子:性味甘、苦、涼,功能滋腎益肝,烏須明目。

胡麻仁:性味甘、平,功能滋養肝腎,潤燥滑腸。

干地黃:性味甘、苦,功能清熱,涼血,生津,滋陰。

玄參:性味甘、苦、寒,功能養陰生津,瀉火解毒。

黃精:性味甘、平,功能補脾潤肺。

玉竹:性味甘、微寒,功能養陰潤燥,生津止渴,適用于肺胃燥熱傷陰之證 。

3 益肺潤燥劑

枇杷膏:由枇杷葉制成。功能清肺潤燥,止咳化痰,適用于肺熱燥咳。

雪梨膏:由大雪梨制成。功能養陰潤肺,清燥止咳,適用于慢性支氣管炎。

二冬膏:由天冬、麥冬制成。二冬均為甘寒清潤之品,都具有養陰潤肺之功,

但天冬功在肺腎,麥冬功在肺胃,二藥合用,互相協同,相互補充,功能養陰潤肺,祛痰止咳,適用于咳痰少,痰中帶血,鼻干咽痛等肺陰虛等癥狀。 

中老年人秋季保健

中醫認為,煥為秋季的主氣,稱為“秋燥”,其氣清肅,其性干燥。常見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于結,皮膚干,甚至皸裂等癥。由于秋季空氣逐漸變冷,可促使栓塞、中風、支氣管哮喘、消化不良、膽結石絞痛、心絞痛等病發作;還易患感冒、風濕熱等,故此季節住院病人明顯增多,尤其是中老年人。

秋季要想少患病,保持健康,就要注意以下幾點:

1.飲食調養。飲食要以“滋陰潤肺”為基本準則,另外還應“少辛增酸”。就是說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甘蔗等,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少吃蔥、姜、蒜、辣椒等辛辣食品;多吃廣柑、山楂、新鮮蔬菜、酸味食品。對于年老胃弱的人,可晨起喝粥以益骨生津。

2.增減衣服。初秋季節中午雖熱,但早晚都涼風習習,因此要注意增加衣服,防止“涼氣”的侵襲。但不要穿得太多,捂得太嚴,以免一穿一脫受涼感冒。

3.謹慎起居。古人云:“早臥早起,與雞俱興。”意思是,在秋天要早點睡覺,早點起床。

4.加強運動調養。秋季天高氣爽,氣候干燥,故要多呼吸新鮮空氣,在清涼的晨風中散步、跑步、鍛煉,這不但是在進行好的“空氣浴”,還接受了耐寒訓練,使身體能適應寒冷的刺激,為渡過即將到來的寒冬作了充分的準備。

5.保持室內一定濕度。秋季空氣中的濕度小,風力大,汗液蒸發得很快,易使人皮膚干裂,毛發也易脫落。故必須注意保持室內具備一定的濕度,并適當補充體內的水分。

6.藥物保健。根據秋季的特點,可適當服用一些維生素類制劑。另外,還可服用宣肺化痰、滋陰益氣的中藥進行保健,如西洋參、沙參、麥冬、百合、杏仁、川貝、胖大海等。平素為陰虛體質的人,可用中成藥六味地黃丸、大補陰丸等。  

秋吃螃蟹你不一定適合

秋季,菊香蟹肥,正是人們品嘗螃蟹的最好時光。螃蟹,肉質細嫩,味道鮮美,為上等名貴水產。螃蟹的營養也十分豐富,蛋白質的含量比豬肉、魚肉都要高出幾倍,鈣、磷、鐵和維生素A的含量也較高。秋蟹味美營養高,但如果吃得不當,可能會帶來健康的損害。

■吃死蟹會中毒

當螃蟹垂死或已死時,蟹體內的組氧酸會分解產生組胺。組胺為一種有毒的物質,隨著死亡時間的延長,蟹體積累的組胺越來越多,毒氣越來越大,即使蟹煮熟了,這種毒素也不易被破壞。因此,千萬不要吃死蟹。

要買到新鮮的蟹,選蟹時要做到“五看”:一看顏色;二看個體;三看肚臍;四看蟹毛;五看動作。蟹的顏色要青背白肚、金爪黃毛;個體要大而老健;肚臍要向外凸出;蟹腳上要蟹毛叢生;動作要敏捷活躍。符合這五條的才好買。

■吃蒸煮的蟹最安全

螃蟹生長在江河湖泊里,又喜食小生物、水草及腐爛動物,蟹的體表、鰓部和胃腸道均沾滿了細菌、病毒等致病微生物。如果是生吃、腌吃或醉吃螃蟹,可能會被感染一種名為肺吸蟲病的慢性寄生蟲病。

研究發現,活蟹體內的肺吸蟲幼蟲囊蚴感染率和感染度是很高的,肺吸蟲寄生在肺里,刺激或破壞肺組織,能引起咳嗽,甚至咯血,如果侵入腦部,則會引起癱瘓。據專家考察,把螃蟹稍加熱后就吃,肺吸蟲感染率為20%,吃腌蟹和醉蟹,肺吸蟲感染率高達55%,而生吃蟹,肺吸蟲感染率高達71%。肺吸蟲囊蚴的抵抗力很強,一般要在55℃的水中泡30分鐘或20%鹽水中腌48小時才能殺死。生吃螃蟹,還可能會被副溶血性弧菌感染,副溶血性弧菌大量侵入人體會發生感染性中毒,表現出腸道發炎、水腫及充血等癥狀。

所以,吃蒸煮熟的螃蟹是最衛生安全的。蒸煮螃蟹時要注意,在水開后至少還要再煮20分鐘,煮熟煮透才可能把蟹肉的病菌殺死。有一點也是很重要的,吃時必須除盡蟹鰓、蟹心、蟹胃、蟹腸四樣物質,這四樣東西含有細菌、病毒、污泥等。

■吃蟹不是人人皆宜

螃蟹性寒,脾胃虛寒者也應盡量少吃,以免引起腹痛、腹瀉,吃時可蘸姜末醋汁,以去其寒氣。

另外,患有傷風、發熱、胃病、腹瀉者不宜吃螃蟹,否則會加劇病情,患者有高血壓、冠心病、動脈硬化者,盡量少吃蟹黃,以免膽固醇增高。另外,螃蟹不宜與茶水和柿子同食,因為茶水和柿子里的鞣酸跟螃蟹的蛋白質相遇后,會凝固成不易消化的塊狀物,使人出現腹痛、嘔吐等癥狀,也就是常說的“胃柿團癥”。 

深秋寒意濃謹防潰瘍病

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統稱潰瘍病,是人們消化系統常見的疾病之一。據統計,人群中約10—12%的人患過此病。隨著寒意漸濃的深秋及冬季的到來,潰瘍復發或合并消化道出血者明顯增多,值得高度警惕!

深秋與冬季,由于寒冷的刺激,人體的植物神經功能發生紊亂,胃腸蠕動的正常規律被擾亂;人體新陳代謝增強,耗熱量增多,胃液及各種消化液分泌增多,食欲改善,食量增加,必然會加重胃腸功能負擔,影響已有潰瘍的修復;深秋及冬天外出,氣溫較低,且難免吞入一些冷空氣,可以引起胃腸粘膜血管收縮,致使胃腸粘膜缺血缺氧,營養供應減少,破壞了胃腸粘膜的防御屏障,對潰瘍的修復不利,還可導致新潰瘍的出現;同時寒冷的季節里,大多數人喜歡熱食,如吃火鍋,喝熱粥等,特別是有人常以燒酒御寒,更是火上澆油,增加對胃粘膜的刺激,可促使潰瘍面擴大加深,使病情加重,如潰瘍損傷血管就會引起消化道出血。

因此,潰瘍病人在寒冷的深秋及冬天,要特別注意自我保養,增強自我保健意識。該病是一種容易復發的病,因而專家們主張對潰瘍病進行維持治療,尤其是既往有過多次復發者,應作為維持治療的重點對象。可于每晚睡前服雷尼替丁150毫克(1粒),時間最少一年,寒冷季節更應堅持。或在醫生指導下進行。同時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保養,保持情緒穩定,避免負性情緒;注意勞逸結合,避免過度勞累;適當進行體育鍛煉,改善胃腸血液供應;注意防寒保暖,特別應注意腹部保暖;堅持定時定量進餐,食物冷暖適宜,切忌暴食和醉酒,同時要避免服用對胃腸粘刺激性大的食物和藥物。

秋季養生專家有忠告

度過了暑熱難挨的盛夏,時下已經漸漸進入秋天。秋令如何養生?如何正確養生?關心健康的朋友們當然需要提前知道。

忠告之一:秋季不可亂進補

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現在已進入秋季進補的季節。但進補不可亂補,應注意五忌:

一忌無病進補。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二忌慕名進補。認為價格越高的藥物越能補益身體,人參價格高,又是補藥中的圣藥,所以服用的人就多。其實濫服人參會導致過度興奮、煩躁激動、血壓升高及鼻孔流血;

三忌虛實不分。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病又有陰虛、陽虛、氣虛、氣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

四忌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因此,進補要適量;

五忌以藥代食。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藥補不如食補。

忠告之二:鍛煉要“四防”

秋令時節,若堅持適宜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調養肺氣,提高肺臟器官的功能,而且有利于增強各組織器官的免疫功能和身體對外界寒冷刺激的抵御能力。然而,由于秋季早晚溫差大,氣候干燥,要想收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必須注意四防:

防受涼感冒。秋日清晨氣溫低,不可穿著單衣去戶外活動,應根據戶外的氣溫變化來增減衣服。鍛煉時不宜一下脫得太多,應待身體發熱后,方可脫下過多的衣服;鍛煉后切忌穿汗濕的衣服在冷風中逗留,以防身體著涼。

防運動損傷。由于人的肌肉韌帶在氣溫下降環境下會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縮,肌肉伸展度明顯地降低,關節生理活動度減小,神經系統對運動器官調控能力下降,因而極易造成肌肉、肌腱、韌帶及關節的運動損傷。因此,每次運動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

防運動過度。秋天是鍛煉的好季節,但此時因人體陰精陽氣正處在收斂內養階段,故運動也應順應這一原則,即運動量不宜過大,以防出汗過多,陽氣耗損,運動宜選擇輕松平緩、活動量不大的項目。

防秋燥。秋天氣候干燥,對于運動者來說,每次鍛煉后應多吃些滋陰、潤肺、補液生津的食物,如梨、芝麻、蜂蜜、銀耳等,若出汗較多,可適量補充些鹽水,補充時以少量、多次、緩飲為準則。

忠告之三:秋涼乍寒應當“凍”

“一場秋雨一場寒”,秋風肅殺,天氣漸涼,這時要加強防寒鍛煉,使人體的抗御機能得到鍛煉,從而激發機體逐漸適應寒冷的環境,有利于避免許多疾病的發生,其中最為常見的為呼吸道疾病。此外,冬天往往誘發支氣管炎、慢性氣管炎、風濕病等,秋天接受秋凍鍛煉,能提高機體抗病能力,對疾病的發生起到積極的預防作用。對于秋凍的理解,不應只局限于未寒不忙添衣,還應從廣義上去理解,諸如運動鍛煉,也要講求耐寒鍛煉,增強機體適應寒冷氣候的能力。不同年齡可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無論何種活動,都應注意一個凍字,切勿搞得大汗淋漓,當周身微熱,尚未出汗,即可停止,以保證陰精的內斂,不使陽氣外耗。冷水浴,應在整個秋天堅持,不要間斷。

忠告之四:秋季防肥胖

肥胖既有礙人的形體美,還會帶來高血壓、冠心病、腦動脈硬化等“文明病”,是人類健康的大敵。人的肥胖會隨著季節的變化而有所改變,有關專家指出,秋季是容易發胖的季節,肥胖者更應注意減肥。

每年夏天,人的體重都會有所減輕,哪怕是肥胖者也是如此。這是由于天氣炎熱,人們活動量增加,出汗多,能量消耗較大,以散發熱量為主,脂肪細胞代謝也較快,得到一定程度的消耗,因此,肥胖程度也會有所改善。夏天白晝時間較長,天熱也容易睡眠不足,造成身體內熱量耗散,體內新陳代謝旺盛,相對散發的熱量也增多。另一方面,夏季天氣悶熱,人們普遍食欲不振,攝取清淡的食物,清淡的食物含熱量低,所以造成體內熱量的供給不足。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強,食欲大振,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再加上氣候宜人,使人睡眠充足,汗液減少。另外,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御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于散發的熱量。在秋季,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人也就漸漸發胖起來,這對于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

看來,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首先,應注意飲食的調節,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赤小豆、蘿卜、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其次,在秋季還應注意提高熱量的消耗,有計劃地增加活動,早晨抓緊時間適當選擇一定的體育鍛煉。秋高氣爽,正是外出旅游的大好時節,既可游山玩水,使心情舒暢,又能增加活動量,達到減肥的目的。 

秋季睡眠“八忌”

睡眠是人們恢復體力,保證健康,增強機體免疫力的一個重要手段。秋季氣候涼爽,人們睡眠的氣象條件大為改善,但如果不適當加以注意,睡眠質量將會大受影響。所以,秋季睡眠應該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一忌睡前進食,增加腸胃負擔,造成消化不良。

二忌飲茶,茶中的咖啡堿能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引起興奮,難以入睡。

三忌睡前情緒激動,引起氣血紊亂,導致失眠。

四忌睡前過度娛樂,神經持續興奮。

五是睡時忌多言談。

六是睡時忌掩面,以免呼吸困難,不利于健康。

七是睡時忌張口,以免吸入冷空氣和灰塵,傷及肺臟、胃。

八是睡時忌吹風,要注意保暖。 

初秋健身可嘗試冷水泳

隨著盛夏酷熱逐漸消退,一些游泳愛好者也收起了泳衣。但健身專家建議,初秋時節適當的冷水泳既能達到滿意的健身效果,也能為日后冬泳打下良好的基礎。

初秋的冷水泳能對神經系統起到明顯的刺激作用,加快心跳速度、促進血流量,進而加速身體的新陳代謝。冷水泳對皮膚的刺激作用,可以有效地鍛煉血管的收縮和擴張。長期堅持,能達到良好的健身效果,增強肌體的免疫力。

健身專家指出,在冬季里,游泳是非常好的健身項目,尤其是冬泳,不但可以加快人的基礎代謝,促進血液循環,也能鍛煉人的意志和培養團結協作精神。但練習冬泳應該逐漸過渡,從秋天開始堅持冷水泳,逐步過渡,到了冬天才能享受冬泳的樂趣。

秋季皮膚的保養與護理

防止日曬與預防肝斑

在這個時期,你必須妥善地保養因夏季曝曬而受損的肌膚。只要保養得法,不只可以避免留下肝斑,還可以防止產生肝斑。

洗臉后先拍大量的保濕化妝水,然后再補充乳液。此外按摩和敷面也是防范肝斑之道。飲食中,每天都不可以缺少蔬菜、水果、海藻、小魚、牛奶,尤應攝取足夠的鈣質和礦物質。它們可以抑制皮膚發炎,并具有增白肌膚的功用。

雖說是秋天,但初秋的紫外線仍然相當強烈。不過一到了9月,因為秋意已經很濃,往往容易讓人忽略了紫外線的存在,因此這個時期反而最容易受到日曬之害。在夏季為了預防紫外線侵入而變厚的皮膚,在秋天已逐漸的變薄,因此更應該留意紫外線,最好也和夏天一樣擦上防曬面霜。同時,還要特別注意不要讓皮膚長時間地暴露在紫外線之下。秋天的日曬比較不容易消退的原因是因為秋天和夏天不同,秋天天氣轉涼,皮膚的新陳代謝也開始衰退之故。

為干燥的冬季做準備

秋意逐漸加深以后,原本比較活潑的皮脂和汗水的分泌會慢慢減少,皮膚也較易干燥。以前一直使用酸性較強的化妝水的人,現在可以改用酸性或中性化妝水,乳液和保濕化妝水的量也要增加,這樣才能給表皮較充足的水分。

干性皮膚以及年紀較大的人,皮膚感覺干燥的時期也會來得比較早,所以只要肌膚有涼風如水的感覺,就應盡早使用面霜,補充皮膚所需的油分。

除了臉部的保養應該注意以外,對手、腳、頭發的保養也不可掉以輕心,這點千萬不要忘記。 

天涼 要注意胃部保暖

隨著天氣逐漸轉涼,醫學人士提醒人們要注意胃部保暖,尤其是那些身體較瘦的人。

天氣轉涼后,胃部容易抽搐,引起腹瀉、惡心等癥狀,尤其是那些身體比較瘦的人,胃部的保暖就更重要。因為身體較瘦的人通常胃壁較薄,在氣溫變化的情況下更容易產生痙攣,輕者導致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可能產生嘔吐和腹瀉等情況。

胃部受涼還會導致“腸易激綜合癥”,直接表現就是嚴重腹瀉,導致疲勞和渾身無力,嚴重者甚至還會發生脫水等情況。

因此,醫生特別提醒那些“要風度忘了溫度”的年輕愛美女性注意保暖,一些女性身體本來就單薄,更要注意不能為了時髦穿得太少,造成腸胃和身體“雙重受損”。此外,要減少生、涼食物入口,多吃熟食和暖食,尤其是不要早上睡醒就吃水果和喝涼(冰)水,避免腸胃受到過度刺激。  

秋季“九飲” 防感冒

秋季天氣變化異常,容易患感冒。下列“九飲”能增強人體抵御“外邪”的能力,晚上睡覺前飲用,可以有效地預防感冒的發生。

1.蔥白飲:大蔥白100克,切碎煎湯,趁熱飲。

2.姜茶飲:生姜10片,茶葉7克,煎湯,趁熱飲。

3.菜根飲:大白菜鮮根200克,切片煎湯,趁熱飲。

4.姜棗飲:生姜5片,大棗10枚,煎湯,趁熱飲。

5.蘿卜飲:蘿卜適量,切片煎湯,加食醋少許,趁熱飲。

6.三辣飲:大蒜、蔥白、生姜各適量,煎湯,趁熱飲。

7.姜糖飲:鮮姜末3克、紅糖(或白糖)30克,開水沖泡代茶飲。

8.桔皮飲:鮮桔皮50克,糖適量,開水沖泡代茶飲。

9.菊花飲:菊花6克,開水沖泡代茶飲。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四季養生篇----秋季
肺臟養生
【春季養生】養生專題:
三伏到!缺它竟會猝死…這件要命的事千萬別再做了!
處暑養生:多睡一會 多吃清熱食物 不必過早添衣
王海紅:秋冬重養陰 中醫教你進補全攻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国市| 榆中县| 丰宁| 太仓市| 宝山区| 衡南县| 买车| 南安市| 屏东市| 江源县| 鹤壁市| 那曲县| 定兴县| 陆河县| 长武县| 永清县| 武夷山市| 清水县| 文化| 北票市| 如皋市| 乌拉特前旗| 东乡县| 堆龙德庆县| 黄平县| 工布江达县| 北宁市| 枞阳县| 登封市| 邹平县| 社旗县| 宁远县| 南召县| 绥芬河市| 衢州市| 景德镇市| 连云港市| 上杭县| 抚州市| 旅游| 玛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