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了老年后,退行性膝關節病自然就會出現,而日常生活中擔任負重的膝關節是最易受累的關節,過度鍛煉反而會加速關節軟骨退行性病變、變薄或剝脫,最后骨端的骨面裸露,導致骨質增生,同時也會使關節充血、滲出、增生,致使骨關節病的癥狀加重。
老年人一旦發生骨關節疼痛,首先應盡可能保暖,可用熱水袋熱敷或將關節靠近取暖器;要在一段時間里適當減少關節的活動,減少走路、跑步和登山、爬樓,盡可能地讓關節得到休息,以利于關節的修復。
一般人到了35歲以后,椎體間的椎間盤就要發生退變,彈性、韌性減低,導致關節囊的生理平衡遭到破壞。機體為適應這些內環境的變化,要自身調整、建立新的平衡,而在椎體邊緣生長出新的骨骼,這就是我們通常說的骨質增生,也就是骨刺。中老年人在生長過程中,出現一些繼發性骨質增生,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代償性反應,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機制,所以說有的人患了骨質增生,臨床上沒有什么不適感。
不過,隨著年齡的增長,骨刺也在不斷的增長,一旦自身不能調節內環境的變化,代謝功能發生障礙。骨刺周圍的軟組織就會充血、水腫、炎癥、粘連。甚至壓迫神經和血管,引起一系列的臨床病癥,這就叫骨關節退行性病變,必須引起重視。
有資料表明,一旦患骨關節病,病程越短治療效果越好,恢復就越快。
1.骨關節病的致病因素
大量研究表明,年老、肥胖、過度活動、吸煙、糖尿病、高血壓等常是骨關節病的易感因素。骨關節在外傷、關節結構異常、特殊職業等異常生物力學作用下,出現一系列物理、化學變化,其中最明顯的是關節液成分改變,致使軟骨及軟骨下骨質營養障礙。
2.骨關節病的病變因素
人體的骨骼系統是個極其復雜和精妙的系統,軟骨間的摩擦系數比冰與冰間的還小,可以減少關節的摩損。軟骨細胞內含有大量水分,就象一塊硬海綿,運動時可以減少沖擊和震蕩對關節的損害。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延,關節會逐漸老化、摩損,從而引起關節滑膜出現炎癥反應,腫脹、滲出。關節軟骨細胞腫脹、崩解、增生。軟骨表面失去光澤,透明性降低,在晚期軟骨表面粗糙不平,局限性軟化灶、軟骨碎裂、剝脫,致軟骨下骨外露。關節軟骨的邊緣形成骨贅(骨刺),骨贅如裂成碎片,可形成關節內游離體,嚴重影響關節的功能。
常見的骨關節病有各關節的骨質增生、股骨頭壞死、肩周炎、髕骨軟化癥、類風濕性關節炎、創傷性關節炎等。骨關節病的主要表現是關節周圍疼痛、腫脹、功能障礙、僵硬、畸形,關節活動時出現摩擦感、響聲。嚴重者疼痛劇烈、持續不斷、關節功能嚴重障礙,最終導致肢體殘廢。
3.骨關節病的分類
骨性關節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凡正常關節無明顯原因而逐漸發生退行性變者稱為原發性。多發生于老年人,這是由于日常勞動對關節軟骨損傷的積累作用以及老年人軟骨基質中的粘多糖含量減少,纖維成份增加,韌性度降低,易遭外力傷割而退行性改變。
繼發性骨關節病,因某種已知原因而導致關節軟骨破壞或關節結構改變,日后因關節面磨擦或壓力不平衡等因素,而造成退行性變者,如關節內創傷、炎癥、異常代謝、主物沉著、關節腔內藥物注射等原因,破壞了軟骨的營養,而使之退化。或是由于創傷后關節結構異常,對線不良,接觸面壓力不平衡,致使軟骨營養交換程序遭到破壞而繼發骨性關節病。
髖關節骨性關節病:髖關節是軀干向下肢傳遠重力的必經之路,它承受2/3體重的壓力和運動時的磨損,也可在髖關節先天疾患或是創傷后遺產生。當關節面軟骨遭受破壞股骨頭變扁,頸變短、變粗、髖臼邊緣骨質增生,整個髖關節變形,改變了負重平衡,致使周圍肌肉痙攣和疼痛,以及功能活動受限。
膝關節骨關節病:一般多有外傷史或下肢其他疾患而引起行路不便、自感關節疼痛有摩擦感或是絞鎖現象,尤以行路過多時明顯,休息后可出現僵硬狀態,稍活動即好轉。膝關節骨關節病的致病原因很多,如創傷后,半月板損傷,側付韌帶損傷,股骨髁或脛骨平臺骨折,髕骨骨折,髕骨硬化癥,關節內游離體,關節腔感染,以及佝僂病,膝內外翻畸形等。
手部骨關節病:多發生在女性,常為多個手指遠端指間關節,背側疼痛明顯,并有畸形和骨隆起,初呈紅色有壓疼、質硬,經過治療疼痛可消失,結節可變軟,但大小不變、稱之為Heber-den氏結節,如發生在手指中間的關節則被稱之為Boucharel結節。足踝部骨關節病:多由于創傷或先天因素,如踝部骨折后發生關節面不平整或踝穴寬度改變,導致軟骨磨損,先天馬蹄內翻,跟腱攣縮,足下垂筋膜彎縮,大骨節病、結核、痛風、類風濕、血友病等繼發足部骨關節病,一般在靜止時常有僵硬和痛癥,活動好轉,重時可出現腫脹及活動受限。
脊椎骨關節病:病變主要發生于椎間關節和椎間盤,其致病原因多為創傷,如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的骨拉,脫位或椎間關節軟骨損傷,長期重體力勞動或運動練功所致的慢性勞損或是骨骺損傷等。另外椎體畸形骨質疏松癥,椎體壓縮骨折后遺楔形改變等導致椎間關節和椎間盤負荷不均勻等因素。
頸椎骨關節病:為病變椎體小關節骨贅形成,使椎間孔變窄和變小,刺激周圍軟組織及韌帶水腫壓迫神經根而引起感覺運動障礙。臨床大致分為五型,即:①神經根型;②椎動脈型;③交感神經型;④混合型;⑤脊髓型,本型嚴重時導致脊髓缺血,引起傳導障礙出現高位截癱。
腰椎骨關節病:當腰椎受到不均勻的負荷重壓時,可使已退化的椎間盤的纖維環斷裂,髓核突出,刺激壓迫神經根而產生受累神經支配的相應區域的傳導性麻木和疼痛。
椎間盤突出或退化后,彈力減退,喪失吸收震蕩應力的能力,使相對的椎體面受到經常的過分壓力和撞擊,導致軟骨板損傷和反應性骨質增生、硬化。或周圍軟組織水腫造成椎間隙狹窄。當椎間小關節突移位,椎體滑移時可使椎間隙進一步狹窄,擠壓神經根,造成退行性脊椎滑脫癥而出現反射性疼痛,肌肉痙攣,活動受限,乃至喪失勞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