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時代,我們無法將孩子徹底和電子產品隔離。父母大可不必“談游色變”,放平心態,與其一味的堵,莫不如疏。孩子沉迷于游戲,很多父母會抓狂。管、控,卻不起作用,甚至適得其反,親子關系僵化,有些孩子甚至為此放棄學業。
孩子和父母對玩游戲的心理博弈,心理學的“禁果效應”可以更好的解釋。
越是禁止的東西,人們越要得到手。越希望掩蓋某個信息不讓別人知道,越能激起人們的窺探欲。這種由于單方面的禁止和掩飾而造成的逆反現象,即心理學上的“禁果效應”。
家長越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越好奇,這種壓制反而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家長強制收手機,扔手機,刪游戲,以及各種懲罰措施,致使孩子“越不讓玩越想玩”。
而且,孩子的學習壓力大,業余生活單一,游戲的確能帶給他們愉悅感和放松。缺乏父母陪伴,或者陪伴的質量不高,親子溝通不暢,也會使孩子喜歡在游戲中尋找自我實現感。
孩子玩游戲,絕不是管的越嚴越好,智慧的行為示范和真誠的溝通引導才是王道。
01 父母做表率,充實業余生活
如果父母都抵擋不住手機的誘惑,又有什么理由去教育孩子呢?父母不能以身作則,再嚴厲的斥責也只是蒼白無力。
對小孩來說,好玩的東西太多了,那些沉迷游戲的孩子,不是因為喜歡,而是因為興趣匱乏。多和孩子做游戲,多帶孩子到戶外去耍耍。多給孩子一些高質量的陪伴,而不是你坐在沙發這頭看手機,孩子在沙發那頭無奈的看著你。
培養自己的一些愛好,讀讀書,寫寫字。當孩子找到了其它感興趣的事,很多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只有父母做的好,孩子才會做好。
02 依靠規則,設置孩子和手機的安全距離
調查顯示,超過七成學生從小學就開始接觸網絡游戲,意想不到的是,成績好的學生接觸網絡游戲時間更早。也有研究顯示,以觸屏操作為主的當代電子設備對于孩子的發育有著顯著的正面作用。
管教孩子玩游戲,關鍵是控制孩子玩的度。不要把游戲當成“禁果”,而要當成需限時限量品嘗的“美食”。
提前做計劃,讓孩子參與討論制定游戲時間,統一什么時候可以玩,可以玩哪些,每次可以玩多長時間。把游戲作為孩子的一種娛樂方式和一種獎勵辦法。
如果父母喜歡玩游戲,可以和孩子一起玩,或適當的討論游戲角色。父母以身作則,每天控制好自己玩的時間,則比單純的說教,孩子更樂于接受。
03 面對玩游戲犯錯的孩子,巧妙引導其成長
一個11歲的兒子玩游戲時,偷偷劃掉爸爸卡中12000多元。爸爸很生氣,但更希望兒子可以因此受到教訓,對金錢有正確的認識。于是,爸爸要求兒子做一年家務來還這筆債。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也愿意接受爸爸的懲罰。
勞動一段時間后,孩子感受到了掙錢的不易,現在不玩游戲了,也自覺的幫助父母。
孩子的自制力差,辨識能力低,面對紛繁復雜的網絡世界,難免會犯錯誤。錯誤是學習的大好時機,如何對待錯誤比犯的錯更重要。
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行為,更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孩子在彌補過錯中得到成長,學會擔當,才是一次教訓最大的收獲。
04 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根基
孩子沉溺游戲,不單單是孩子的問題,最終投射的是親子關系的問題。親子關系中往往存在不了解、關系差、缺引導、壞示范的問題。而父母對孩子的錯誤管教加重了親子間的隔閡。
孩子對網絡游戲的態度與家庭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民主型家庭的孩子更能認識到網絡游戲的負面影響,喜歡玩網絡游戲的孩子多來自忽視型、專制型家庭。
好的親子關系,才是教育的根,是孩子和游戲保持安全距離的底層密碼。多尊重,理解孩子,多陪伴孩子,孩子更愿意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去尋找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