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暑假,和好友簡靜約會,期間她談到她育兒過程中一件事情,特別觸動我,可以說是給我很大的啟發,當然,這件事情,于她,于她的孩子,都是很重要很關鍵的一個轉折點。事情大概是這樣子的,她的女兒丹丹五歲了,讀幼兒園大班,有一天在幼兒園被一個小同學A“欺負”了,所謂的欺負,就是侵犯了孩子的界限。事情應該是很嚴重的,丹丹很傷心地哭了,不知道該怎么辦。朋友的育兒理念我是知道的,一般情況下孩子的事情會盡量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大人不摻和,但是那天的情形比較復雜,孩子們根本解決不了,情急之下,朋友出面了,先是“復盤”剛剛發生的事情,讓小A同學明白剛才發生了什么,讓小A同學看到自己的錯誤,以期讓他主動向丹丹道歉。然而無果,小A同學不承認不理睬。
接下來,我朋友做的關鍵一步很震撼我,她當著全班所有小朋友的面,還有這個小A媽媽的面,大聲問大家,剛才的事情是不是這個小A同學欺負了丹丹啊,大家都看見了嗎?這個時候,小A同學服軟了,當著全班同學的面,向丹丹道歉,因為的確是他有錯在先。事后,朋友還專門跑去和小A同學的媽媽談了這個事情,里面有“道歉”的意味,意思是當著您的面,為自己的孩子主持公道,希望您理解一下。這個事情里面,我想說什么呢?拋開對錯是非,我欣賞的是朋友教育孩子過程中對“力量感”的訓練。當孩子遇到社交問題的時候,很多時候是無力的狀態,既不敢得罪同學,又不想委屈自己,左右為難。怎么辦是好呢?朋友的這個做法就為我做了一個很好的示范,幫孩子建立力量感。就是會理智分析整個事情的來龍去脈,了解真相之后,努力維護孩子的正當權益。據朋友講,通過這一件事情,她家丹丹日后再也沒有在這種事情上面苦惱過,她有了一個解決問題的樣本,她知道怎么維護自己權益,她也就獲得了力量感。關于力量感,我在《游戲力》這本書里面學習過,所謂的力量感,不是暴力魯莽,不是培養自以為是,作者談的這個“力量感”可以理解為“自信力”。自信力對一個人的一生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自信力是一種為正義挺身而出,敢于冒險,勇于自省,堅毅完成任務以及快樂游戲的能力。它的對立面就是“無力感”,經常表現為處事消極,情緒壓抑,膽小恐懼,怨天尤人。那么,這么重要的自信力該如何獲得呢?父母們完全不必焦慮。孩子可以從天然的成長過程中自然而然獲得一波又一波的自信力和力量感。孩子剛出生的時候,就會憑借自己的能力獲得一點自信力,只要我一哭,我就有奶喝。我一笑,就有人跟著我笑。嬰兒就獲得了對這個世界最初的信心。當然,這個過程中嬰兒也會經歷一些挫折,比如哭鬧的時候沒人回應他。心理學經常講,一點點挫折,或者恰到好處的挫折對于孩子的成長是必要的,但是挫折過多,就會讓孩子產生嚴重的無力感。嬰兒沒有自我意識,他會根據養育者對待自己的態度來確定自己的價值,媽媽對我笑,我就覺得自己是個好寶寶,媽媽總是不理我,我就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所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也是最好的玩具。父母和孩子交流時的表情、神態、聲調變化,都在教給孩子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知識——別人會怎樣對待我。回想嬰兒期的圓圓,那真的是力量感十足,對這個世界充滿了安全感,嘴角時常掛著微笑,這一切都源于我當時無微不至的付出,每每想到這一點,蠻欣慰。再大一點,一歲左右的時候,孩子蹣跚學步,開始逐漸有“自我意識”,哦,我和媽媽不一樣,我們是兩個不一樣的個體,媽媽有時候會離開我。這個時候孩子自信力的發展途徑主要就是游戲了,孩子什么事情都想親自動手,比如想自己拿勺子吃飯,自己在墊子上爬來爬去,自己玩積木…會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這一時期的孩子其實很容易遭遇“虐待”,手腳被“束縛”,不被允許這個不被允許那個,孩子的獨立意志就很容易被壓制。同樣的道理,也別走向另一個極端,父母不設置任何界限,那樣會讓孩子覺得無法無天,迷茫,進而產生無力感。恰當的做法是,欣賞孩子的獨立性,并且清楚地告訴孩子,你的界限在哪里,怎么做是安全的。再大一點,就到了朋友女兒丹丹這個年紀,三到六歲,要和同齡小朋友交際了。那么這一時期,對孩子的一生至關重要,他要在這個世界中尋找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和同齡人交往的過程中去確認。從幼兒園到青春期,孩子在不停地學習、玩游戲、交朋友、讀書學習,這個過程中,會有很多機會增長自信力,也會有很多機會經歷“挫折”,意志力消沉,產生無力感。回到朋友的這個案例,這就是一次很好的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力的好機會,媽媽抓住了,孩子就習得了一次積極有力量的體驗。科恩在《游戲力》這本書中,提到游戲對建立孩子自信力的重要性。比如孩子在人際交往過程中遇到了困難,我們就可以用布娃娃代替小朋友,去演繹一下事情的發展經過,進而引導孩子思考,怎么樣有效化解沖突。這其實還是我們之前講的“故事復述法”。
包括孩子有時候會說臟話會罵人,這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認為是孩子在通過“語言暴力”來獲得力量感和掌控感。比如會給別人起外號“臭狗蛋”,滿嘴屎尿屁。前段時間,圓圓感冒了,總是打噴嚏,有鼻涕,我順口說了一句,圓圓是“鼻涕大王嗎?”圓圓第一時間大聲反對:“我不是鼻涕大王!這個名字不好聽!”我感覺她生氣了,轉而開玩笑說,“媽媽倒是喜歡這個名字,媽媽小時候就是“鼻涕大王”。“那圓圓是什么大王呢”,圓圓接著說,“我是搗蛋大王,爸爸是放屁大王!”哈哈哈,惹得全家捧腹大笑。這個過程中,我覺得孩子也能感受到,她通過“放屁大王”這種“語言暴力”獲得了讓爸爸媽媽的關注,她也就獲得了某種力量感。而且也打破了家庭中的禁忌,家庭氛圍輕松自由。有時候,在公眾場合,或者你不希望孩子說這些不得體的語言,就可以順勢引導孩子:“你隨便說什么都可以,但是如果你敢叫我大胡子小矮人的話,你就是自找麻煩!”接下來孩子會挑釁:“你就是大胡子小矮人!”這樣,孩子就把注意力從說臟話上面轉移開了。一方面我們父母可以以身作則,言傳身教示范給孩子什么是自信的表現,另一方面可以創設各種游戲,讓孩子在游戲中獲得力量感。畢竟,孩子的世界就是游戲的世界。我身邊有不少父母還是會對孩子施加“棍棒教育”“打罵教育”,他們信奉嚴格教育,用冷酷哲學教育孩子,我想說,這對幼小的孩子絕對是陰影。安全感和自信力一定是來自于被關愛和被悉心照料,心理學家經常說(我也經常說),去無條件愛自己的孩子吧,別害怕他會被寵溺,愛沒有多余的。相反,孩子“愛的罐子”時不時會虧空,等待父母去“灌注”。那徹底保護起來也不是辦法,最好的辦法就是既呵護他們,也讓他們體驗挫折和挑戰!說到底,還是那句話,讓孩子內心堅信,自己永遠被深愛著。這樣的心理基礎之上,去勇敢面對世界給予的挑戰!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