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如何正確批評孩子
文:培洪媽
老師的系列講座七<在親子溝通中家長如何正確批評孩子>
老師說:在賞識教育盛行的今天,許多父母都學會了如何賞識孩子,哪怕孩子犯了錯誤。但是,賞識教育也有一個度的問題,一味地賞識孩子,容易讓孩子對他人的評價產生依賴的心理,一旦有一天無法獲得他人的賞識時,他就會覺得沮喪,甚至萎靡不振。
實際上,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這樣那樣的錯誤。對于孩子無意造成的錯誤,父母盡量不要過多地批評,但是,在親子溝通過程中,批評作為一種教育和溝通方式,不可避免地被使用到。賞識和批評都是教育方式,兩者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需的教育方式。
心理學家詹姆士·溫德爾說:“為阻止錯誤行為而以獎勵作為條件簡直就是一種賄賂。它暗示規則本身已失去了它的內在價值。處罰并沒什么錯,只要公平合理即可。”
只要批評是有建設性的,客觀的,孩子是容易接受的。美國前總統布什說過:“母親對孩子們的批評,同父親一樣,總是建設性的,從來也不是壓抑性的。父親和母親是我們最大的支持者,總是出現在我們最需要的地方。”
看到這,我們的家長朋友們,你們是否也想成為孩子們的支持者呢?如果想,那就跟著我一起學習下韓老師和我們一起分享的七種建議吧!
第一個建議:批評孩子時要客觀
美國教育家老卡爾·威特認為,對孩子的批評,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心服口服。這聽起來簡單,做起來并不是那么容易。
老卡爾·威特認為,首先你要用孩子能夠理解的道理和事例去教育他們。給孩子講道理的時候,要給他們說一些容易理解的道理。不能用某種高深莫測的東西強行向他們灌輸。書本上的道理應該給他們講,但不能搬弄出那些晦澀的文字,那種學究式的大道理孩子是很難接受的。
美國教育家塞勒·塞維若認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父母都應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的思維,切忌在情緒異常的狀態下輕易批評孩子。他說:“父母批評教育子女,靠強制壓服是行不通的,只有給孩子充分的說話機會,他們才能剖析自己的行為,觸及靈魂的最深處,才可能使其心服口服。”
以上老師以美國教育家的話讓我們大家明白,我們任何時候都要站在孩子的一邊去考慮問題.而給孩子充分說話的機會.
接下來還是想引用老師講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大家看看,我們平時遇到這種情形又是如何做的呢?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作家何立偉曾經描述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天兒子告訴我說他下午不上課。我說那正好,可以看看課外書什么的。他說我都和同學約好了呀,去溜旱冰!你看看,真的,就像他媽說的,他心里頭只裝著一個“玩”。
我叫我兒子坐下來,我要好好同他談談話。我說兒子,你的成績好不好?他沉默了一下,囁嚅地答道:……不……好……我說那一個學生成績不好有什么資格這么玩兒呢?他愣愣地望著我,不做聲,等著下文。我接著給他說,老爸認為這個世界上有三種學生,一種是會學不會玩的,一種是會玩不會學的,還有一種就是又會學又會玩的——你屬于哪一種呢?兒子不好意思地說:中間的那一種。我說對,你現在就是會玩不會學,所以偏頗,所以要加強學習。這樣你就會成為第三種學生,也就是老爸最欣賞的人——又會學又會玩。
兒子大約覺得我說得有點道理,于是搔了搔腦殼,說:那老爸,我下午還去不去溜冰?
我說怎么不去呢,你都和同學約好啦。你只給我記住一條,做第三種學生。
我兒子又快活又響亮地說:OK,
老師還特別強調指出:批評孩子不等于懲罰孩子或把孩子當做自己的出氣筒。蘇聯教育家贊可夫說:“當你滿腔怒氣要發作的時候,要先克制幾分鐘,想想我是老師,這樣你就能平靜下來了。”每個父母都要永遠記住: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對孩子產生永久的影響。
我們大家是否在孩子有以下的五種情況時,而對孩子進行批評過呢?這可是韓老師在長期的家庭教育咨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分別是:
1、當孩子同你討論某種個人問題的時候。
2、當孩子看上去非常激動而又沒有說到底是怎么回事的時候。
3、當孩子為某件事而興高采烈的時候。
4、當孩子需要人幫助他作出決定的時候。
5、當父母想讓孩子解釋或同自己討論某件事的時候。這些都是不應該批評的時刻,希望我們大家切忌.
可見,只有客觀地批評孩子,同時不要故意處罰孩子,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尊重和誠懇,這樣,孩子在接受父母意見時自然就會容易得多。
第二個建議:批評孩子不要當著眾人的面
孩子也是有自尊心的,當著眾人的面批評孩子往往會讓他覺得失去面子,從而產生抵觸父母的心理。
美國教育家斯特娜夫人說:“自尊心是一個人品德的基礎。若失去了自尊心,一個人的品德就會瓦解,人之所以變成了醉漢、賭徒、乞丐和盜賊,都是由于失去了自尊心的結果。父母經常絮叨孩子的過失,就有損于孩子的自尊心,這是不正確的。在他人面前揭露孩子短處的父母,不配做父母。”
明智的父母要學會在眾人面前稱贊孩子,而在孩子遇到問題或犯了錯誤的時候,在家里單獨進行教育。
英國作家洛克說過:“對兒童進行批評時,要在私下里執行;對兒童的贊揚,則應當著眾人的面進行。兒童受到贊揚后,經過大家的一番傳播,意義會很大,他會以之為驕傲和目標,并在以后的歲月里更加努力去獲得更大的贊揚。而當眾宣布他的過失,會使他無地自容,會使他失望,因而父母制裁他的工具也就沒有了。”
洛克還說,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如果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
看到這邊大家有什么感想呢?對兒童進行批評時,要在私下里執行;對兒童的贊揚,則應當著眾人的面進行。想想看,我們都做到了嗎?
第三種建議:用故事批評孩子
老師說:孩子的自尊心是脆弱的,他們不喜歡父母赤裸裸地批評他們。如果父母能夠采取委婉的手段,通過故事、寓言、名言等方式來批評孩子,取得的效果會更好。
在現實生活中,如果遇到孩子有不良行為時,我們先冷靜思考孩子錯在哪?是哪方面錯?然后找些相關的故事來加以引導.在故事中,孩子比較容易領悟到了其中的道理,這比父母講大道理的效果要好得多。可見,父母要積累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故事。在孩子遇到相似情況時,用故事來教育孩子,不僅可以避免親子沖突的產生,而且會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涵養,進而更加尊重父母、崇拜父母,促進親子關系的和諧。
我們平時在生活中只要覺得有教育意義的都會在歡快的氣氛中和孩子溝通.
第四種建議:用孩子的語言來批評
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講大道理總是無法起到真正的效果,孩子們往往會這只耳朵進,那只耳朵出,這不是代表孩子們故意與家長作對,而是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無法理解高深的道理。在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學會用孩子的思維思考問題,用孩子的語言來友善地批評孩子。
培洪如果把腳蹺在凳子上,我就用他的腿的語言方式跟他說話."培洪,你有沒有聽到你的左腿一直在叫?它不喜歡這種姿勢."培洪聽了也就笑笑地帶著不好意思地口氣對左腿說:"唉,真是不應該,讓你不舒服了.好了,這樣可以了吧!"
美國教育家塞勒·塞維若認為,批評孩子是為了孩子的健康進步,鼓勵孩子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進步。既然是為了相同的目的,手段的選擇就是應以雙方都樂于接受為原則。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如果父母善于運用孩子的語言,那就能夠收到很好的效果。因為,用孩子的語言跟孩子溝通,這樣,孩子與父母之間就比較容易獲得共同的語言,從而更好地進行交流。
第五個建議:不要在飯桌上批評孩子
我們身邊的很多父母習慣于在吃飯的時候教育孩子,當然教育往往以批評為主。實際上,這種教育方式是錯誤的。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錯誤,父母都不應該在吃飯的時候批評孩子。這種批評方式往往會讓孩子產生沮喪的心理,從而影響吃飯時的心情,影響身體健康。
所以,請家長們想想看,在飯桌上批評孩子是不是一種非常危險的行為?孩子吃飯本來是很開心的一件事,結果父母不停嘮叨,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孩子很容易厭食。同時,飯桌上的批評還會養成孩子極為敏感的心理,有些時候,孩子并不一定能理解父母的批評就是為了他好的,比較是小孩子,他的思維能力不可能達到成人的高度。而當孩子在家沒有踏實的感覺,跟父母的溝通就會越來越少,這樣一來,親子溝通關系就會產生隔閡,時間越久,隔閡越深,不利于孩子的成長。
英國教育家斯賓塞說:“一家人吃飯時是爭論還是談話,是稱贊還是訓斥,是一個很好的測量計,它可以看出這個家庭是在疏遠分離還是在越來越親近。”如果父母習慣于在飯桌上稱贊孩子的表現,則孩子就會比較喜歡“飯桌會議”。
我家培洪在吃飯問題上不用我們操心,在這以前讓我操心的是,怕他吃太多.還好,今年的培洪終于學會了愛自己.所以也就不用我多慮了.其實對于吃飯的問題,我覺得父母們不能去怪孩子,這還不都是你們給慣的.如果不是你們緊跟著人家身后喂飯?如果不是你們一直給人家吃零食?如果一開始就主張讓人家自己動手吃?那么你們這時候就不會再有憂慮了.
第六種建議: 讓孩子學會自我批評
批評孩子的目的是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從而改正錯誤,避免下次再犯同樣的錯誤。如果父母沒有意識到這點,而是把批評孩子作為懲罰孩子的手段,以通過懲罰來促使孩子不再犯同樣的錯誤,那么,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孩子犯錯誤固然應該教育,但是,教育的方式很多,并不只是懲罰。日本的池田大作說:“沒必要對孩子歇斯底里地發脾氣,也沒有必要嘮叨個不停。早晨起來要洗臉刷牙,外出歸來要洗手,弄亂的東西要放回原處,等等,只要有機會就自然地教導孩子,這樣不就行了嗎?”
下面讓我們來看看常被懲罰的孩子的后果;
懲罰性的措施會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孩子往往在心里想:“反正已經挨打了,這下沒什么不好意思的。”“要改正可不是那么容易的,大不了再被打一次。”就這樣,對懲罰越來越麻木的孩子不僅無法改正自己的錯誤,而且對父母的情感也會越來越淡漠,甚至造成親子之間的隔閡。
捷爾任斯基說:“孩子一不聽話就處罰,那時只有疼痛和恐懼才是他的良心,這樣他也就不會在生活中辨別善與惡。鞭打、過分的嚴厲以及盲目的管教,這對孩子們來說是最壞的教育方法,只能教孩子們虛善、說假話。”
所以,對于父母來說,要心理避免懲罰孩子,只要孩子認識到錯誤,有改正的決心了,教育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們家培洪有過自我批評.讓我記得最深的一次是:今年我們第一次養蠶寶寶,培洪把它當作自己的寶寶一樣來看待.有一天傍晚,我們散步回來,他迫不及待地去看他的蠶寶寶,而同時又想玩陀螺,結果手上的陀螺沒抓穩打到了他心愛的蠶寶寶.難過得掉了眼淚,一看到受傷的蠶寶寶就自責,所以決定一個月不玩陀螺.還真做到了,而讓我覺得高興的是,培洪學會了承擔責任了.真的長大了!
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并不責罵,而是表現出對孩子的關心和包容,孩子的內心就會極大地體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為了回報父母,他會努力改正自己的錯誤,做一個讓父母滿意的好孩子。
第七種建議:賞罰要分明
懲罰只是一種教育方式,其目的是通過懲罰性的措施,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避免下次再犯。因此,懲罰只是一種手段,并不是目的。
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做到賞罰分明,不要出爾反爾,讓孩子無法判斷父母的真正意思。比如,你要求孩子不要說謊,你首先不能欺騙孩子。如果說好孩子做了好事有獎賞,父母就一定要執行、兌現。
我如果想讓培洪改正什么?我們都會三人一起來執行.就比如,培洪去年老是吸鼻子,那段時間的他特喜歡玩他們學校小朋友都玩的卡片.突然一天中午我想到如果他吸一下鼻子,那就扣除他的卡片5張.如果一天沒有吸就獎他10張卡片.如果我發火了就扣除上網的時間二小時.(因為我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在電腦上學習)而他爸爸發火了就扣除看十二頻道的節目.第一天培洪自然被我罰了二次也就是10張,可把他心痛的都要哭了,哪一張都舍不得被罰掉,我和老公私下里笑得要命.說來也真是神,第二天他就沒吸了,而我也犯了規,也被罰了不能上網.我覺得做什么事,只有我們帶頭一起行動.公平對待.孩子自然也就能接受了.
法國思想家蒙田說過:“在培育嬌嫩心靈的方面,我譴責一切體罰。塑造心靈為的是榮譽與自由。強迫與壓抑有著說不出的奴性味兒。我想憑理性、智慧、靈巧都做不到的事情,借武力也不會有更大的效果。”
明智的父母一定要以教育引導為主,事先制定規則,讓孩子明白違反規則需要受到怎樣的懲罰,同時,不要盲目懲罰孩子,以免孩子受到心靈的傷害。
看到這朋友們,你們都已經明白如何正確批評孩子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