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樂》收官了,在這部劇中,最讓寶寶們操心的事大概就是“帝后圓房”了。
皇帝還情有可原,反正他后宮女人多,七七八八的理由,隨便哪個都站得住腳。
可皇后明明很愛皇帝的,在仁宗遇刺時,皇后不顧生死提著長劍擋在他面前,可以說是情深入骨了。
可皇后在圓房這件事上,始終糾糾結結擰擰巴巴的,有意思嗎?
一件事堅持一兩年,難度不大,她一堅持就是15年,令人難以置信。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處在政治權力的頂峰,做一個不受寵愛,沒有子嗣的皇后,風險是很大的,隨時有可能被人取而代之。
一旦政治失敗,整個家族的命運可能要被重新洗牌。
況且仁宗一直沒有兒子,大臣們為這個事天天叨叨,仁宗壓力山大的。
仁宗很討厭皇后么?
不是的,她寬容大度、端莊賢德,全宮上上下下都很喜歡她。
仁宗即使沒有那么愛她,敬重也是有的,一起生猴子沒有問題。
李宗盛說,"想得而不可得,你奈人生何?"
而曹皇后想要得到皇帝的愛,是有很多機會的。
他們曾多次一起喝著小酒閑話家常,趁著酒憨微醉,話不多說,把他推倒,把該辦的事辦了,很難嗎?
但每次他們都鬧得不歡而散,睡都睡不到一起,還談什么愛呢?
仁宗曾握著她的手教她寫字,這個場景她一直記在心里,她說“以為那只是開始,沒想到那居然是結束,”
皇帝無子,國本都動搖了,還矯情個什么勁呢?
?
如果武則天的做派像曹皇后這般,那她活不過第二集。
武則天剛入宮時,唐太宗就很寵愛她,將她封為才人,稱為媚娘。
漸漸的謠言四起,傳說唐朝將遭受“女禍”之亂,其女主姓武。
唐太宗初聽此事,將信將疑,但作為一代名君,自然不會輕易被傳言左右。
但架不住勸諫的人多,便暗中將武姓之人,貶的貶,逐的逐,廢的廢。
武則天明媚嬌艷,聰慧過人,很能討得唐太宗的喜歡。
雖然有很多大臣直接上奏勸諫皇帝,廢除武則天,皇帝都只是一笑置之。
他根本不相信她是女禍之主,只認為她年幼單純、嬌俏可人。
武則天則居安思危,一邊處處討好皇帝,一邊偷偷和太子李治眉目傳情,為日后的安身立命爭取一份保障。
唐太宗病重危難之時,又有臣下舊事重提,勸皇帝提防武氏禍害皇家后世子孫。
為了自己的基因傳承,此時的唐太宗寧可信其有不再信其無了。
他打算處死武則天,對她說,“朕之病甚重,料不久于人世了,你在朕身邊多時,朕實不忍心棄你而去,朕死之后,你將如何自處呢?”,
武則天是多么的機瑾聰敏,立馬知曉皇帝的言下之意,對他說,“妾身受大恩,本該一死報答,不過圣上雖染疾患,但終有望痊愈,請讓妾削發為尼,長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長壽,求取上天賜?!薄?br>
皇帝聽后動了惻隱之心,武則天便得到削發為尼的機會,保全了自己。
后來又因太子李治對她舊情難忘,讓她有了東山再起之機。
?
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span>
武則天會討唐太宗歡心,皇帝保她,名正言順。
她深得太子寵愛,太子把她從尼姑庵接回,也名正言順。
她處境雖兇險卻總能化險為夷,達到自己的目的。
曹皇后呢?
想要得到皇帝的愛,卻睡也不和他睡,說什么要做他的臣。
想要做賢后,可氣場不夠,彈壓不住跋扈貴妃,倘若有了皇帝的寵愛,此長彼消,或許就好辦多了,但她都不和皇帝睡,貴妃壓不住,后宮怎么管得好?后宮管不好,賢后的名還怎么立得起來?
在那個男權當道的年代,掌權者的寵愛是一種認可,是一道保護符,是進階的階梯,是讓別人信服的一種力量。
處在什么位置上就該有什么樣的做派,不然名不正言不順,事情就難做得成。
如果當初,曹皇后和仁宗成親的那個晚上,仁宗好奇難耐去洞房掀開了曹皇后的蓋頭,看看她是不是如大臣們所說的“貌丑不至惑君”,一切是不是不一樣了呢?
“瀑布的水逆流而上,蒲公英種子從遠處飄回,聚成傘的模樣,太陽從西邊升起,落向東方。子彈彈回槍膛,運動員回到起跑線上,我交回錄取通知書,忘了十年寒窗,廚房里飄來飯菜的香,你把我的卷子簽好名字,關掉電視,幫我把書包背上,你還在我身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