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上萬物生土堆,先富后貧子孫虧”啥意思?你有留心觀察過嗎?
在我國,有很多傳統的祭祀節日,例如清明、中秋與春節,這樣的習俗都源自于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禮俗,兼備了自然和人文兩大內涵。對于這樣的喪葬大事,農村也留有很多俗語,有人說這些都是空穴來風,但其實這些老話也頗具道理。其中有一句俗語叫做“墳上萬物生土堆,先富后貧子孫虧”,這是啥意思?
關于這墳其實與千年前傳承下來的土葬習俗相關,在《周禮》中還曾有過記載“眾生必死,死必歸土”,但是這墳作為一個普通的土堆,如何就會萬物生呢?其實這里的萬物生指的是一種現象。在古時候,農村所有的人去世后,都是土葬,每年后人都會前去祭奠,如果哪座墳墓雜草叢生,那就是沒有后人,因為有人祭奠的墳墓,都會有后人清理,填新土,除雜草,保持墳墓整潔完整。
由于長時間的不打理墳地,這動物就會在周圍刨坑,經過風吹雨打,也會到處都是落葉,因此也就是“萬物生”,但這樣的現象在古人眼中乃是十分不尊敬的,后人也會因此家道中落,從富貴命變成窮苦命。這樣的說法雖然有些夸大,但是在古代講究“百善孝為先”,這掃墓祭祖也是孝道的一種體現,若是后人不重視,導致家族墳地臟亂不堪,那這后人不僅無孝道,也不勤勞,在這社會上也自然難以成事了。
總之,這樣的一句農村俗看似不知所云,其實是古人多年的經驗積累而成。雖然這句話不全對,但是后人還是應該加以重視起來,將祖墳打理的井井有條,家業也會由此更加興旺。對于古人這樣的觀點你有什么看法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