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內附病例詳解。

病例摘要
患者男,26歲,主因間斷胸痛半年,加重伴氣短1周入院。
既往痛風病史3年,間斷口服“止疼藥物”(具體不詳)治療。高血壓病史2月,血壓(BP)最高達150/100mmHg,未規律服用藥物,否認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史。
患者緣于半年前出現胸痛,為鈍痛,多于勞累后或者熬夜后出現,休息后可自行緩解,無肩背部放射痛,無心悸、氣短,無頭暈、頭痛等不適,此后胸痛癥狀間斷發作,未予特殊處理。1周前患者活動后再次出現胸痛,呈憋悶感,持續時間約幾分鐘左右,伴氣短,無心悸、大汗,無肩背部放射痛,休息后可自行緩解。
查體:BP156/100mmHg。神志清楚,言語流利,無頸靜脈怒張,雙肺呼吸音清,未聞及干濕性啰音,心尖搏動位于左鎖骨中線第Ⅴ肋間外0.5厘米,心音可,心率68次/分,律齊,心臟各瓣膜未聞及雜音,腹軟,肝脾肋下未觸及,雙下肢無水腫。
初步診斷:1.高血壓病2級(高危);心功能不全;心功能III級(NYHA分級);2.心肌炎(?);3.痛風。
入院后給予培哚普利叔丁胺片降壓、抑制心肌重構,給予鹽酸曲美他嗪片、輔酶Q10營養心肌,給予呋塞米、螺內酯減輕心臟負荷,給予磷酸肌酸鈉營養心肌治療。
入院后完善肌鈣蛋白T:199ng/L;氨基末端B型利鈉肽前體:527pg/mL;血液分析、尿液分析、糞便分析+隱血試驗、凝血四項、急診九項、快速D-二聚體測定、甲功六項、術前八項均未見明顯異常。病毒十項:單純皰疹病毒I(IgG):309.389AU/mL;風疹病毒 IgG:56.827IU/ml;巨細胞病毒-IgG:506.559AU/mL。
心電圖:1.竇性心律;2.雙房肥大;3.QRS波群電軸右偏;4.RavR>0.5mv;5.ⅠⅡavF avL V1-V6導聯呈QS、Qr、rS型,ST段抬高;6.QT間期(QTc)>450ms;7.不正常心電圖。(圖1)
24小時動態心電圖:竇性心律,偶發房性早搏,多源性室性早搏,部分成對,部分呈間位,短陣室性心動過速,異常Q波,ST段改變,心率變異性(HRV):24h連續正常R-R間期的標準差(SDNN)107ms。
心臟彩超:左心擴張,左室收縮功能減低,提示心肌致密化不全,左室壁增厚 回聲減低,欠均勻(心肌炎性改變?肥厚型心肌病?建議復查),左室心尖部高回聲團(考慮血栓,建議超聲造影),二尖瓣中量反流,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張功能不全II級。
心臟核磁共振成像(MRI):左心室壁、室間隔增厚,信號異常并彌漫不均勻強化,左心室壁運動彌漫性減低,右心室前壁不均勻強化,一并考慮心肌炎可能性大,請結合臨床。二三尖瓣見少量返流。左心房擴張。肺動脈干增粗(圖2)。患者心臟核磁提示一并考慮心肌炎可能性大,結合病毒十項檢查結果,不能除外病毒性心肌炎,且彩超及心臟核磁均提示存在左心室壁、室間隔增厚,仍不能除外心肌病,為明確心肌病類型,需進一步完善臟器聲學造影,復查肌鈣蛋白、心肌酶、心臟彩超,明確診斷。
臟器聲學造影:左室腔內心尖部血栓形成,提示左室心肌致密化不全,室間隔增厚。(圖3)
復查心臟彩超:左心擴張,心肌致密化不全,室間隔增厚,二、三尖瓣少量反流,左室舒張功能不全I級。
患者經培哚普利叔丁胺片降壓、抑制心肌重構,鹽酸曲美他嗪片、輔酶Q10營養心肌,呋塞米、螺內酯減輕心臟負荷,磷酸肌酸鈉營養心肌,胺碘酮抗心律失常,利伐沙班抗凝等治療后,射血分數明顯回升,室間隔及左室后壁厚度明顯降低,短期呈明顯改善。
結合患者心臟核磁、病毒十項結果及患者入院前1周腹瀉病史,考慮患者合并有病毒性心肌炎,故修正診斷:1.心肌致密化不全;心力衰竭;心功能III級(NYHA分級);心律失常;室性早搏;短陣室性心動過速;左室心尖部血栓形成;2.病毒性心肌炎;3.高血壓病2級(高危);4.痛風。

圖1


圖3
2.常用診斷標準[2]:(1)Jenni標準:a.典型的兩層不同的心肌結構,外層致密化層較薄,內層非致密化層較厚,其間可見深陷隱窩。心室收縮末期內層與外層比值>2.0,幼兒為>1.4;b.病變主要位于心尖部、左心室側壁和下壁;c.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可探及深陷隱窩之間有血流灌注并與心腔交通,而不與冠狀動脈相通;d.排除其他心臟畸形。(2)Puterick標準:在心室不同切面評估非致密層和致密層心肌,應用左心室短軸中部和心尖部切面以及心尖兩腔心、四腔心和心尖左心室長軸切面識別兩層心肌,在左心室短軸舒張末期測量這兩層心肌的厚度,如厚度比值>2 可診斷心肌致密化不全,此外存在心室和心肌功能異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