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節分端午自誰言

節分端午自誰言

一、 說文解字:

端午
【唐】 文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注解】:
(1) 堪:可;能
(2) 渺渺:浩淼
(3) 直:正義,公正
【詩人簡介】:
文秀,唐代詩人,大概距今1300年。其詩作傳世甚少,均收于《全唐詩》。
【詩意概述】:
  端午節大概從什么時候開始的?又是為什么而設立的?只是民間傳說,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于是我站在楚江上追思,眼前一片煙潑浩淼,空空蕩蕩,我輕蔑地笑了,為什么如此寬闊的大江,就不能包容一顆愛國的心,不能為敢于說真話的人洗刷冤屈呢?!
【詩作賞析】:
端午節是大詩人屈原的生命,穿越歲月千年,大詩人用靈魂和著墨汁壘砌了《離騷》。千百年詩詞歌賦的香甜從粽子里我們品味??v身的一躍,在歷史的瞬間,平靜了汨羅江的風浪。千古奇冤豈是緲緲江水能洗得?深沉的慨嘆道出了世人的哀怨,縈繞心頭的思念久隨滾滾江河!
七律.端午
【唐】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
鬢絲日日添白頭,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注解】:
(1)艾符:古俗,端午日懸艾蒿于門戶,并黏貼符箓以祛邪惡。
(2)祈:祈愿。
(3)蒲:菖蒲,香蒲,草本植物,花密集成棒狀,果穗成熟叫蒲棒,有絨毛,可入酒浸泡,飲則健胃。
(4)榴錦:榴花
(5)湮沒:(yānmò)埋沒消失。意指平淡無奇,庸碌一生,不為世人所知。
【詩人簡介】:
殷堯藩,(約公元八二七年前后在世),字不詳,蘇州嘉興人。(唐才子傳云:秀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文宗太和初年前后在世。性簡靜,美風姿,工詩文,好山水。嘗曰:“一日不見山水,便覺胸次塵土堆積,急須以酒澆之”。游韋應物之門,分契莫逆。元和中,舉進士第,辟李翱長沙幕府。后為長樂令,有治績。與馬戴、沈亞之為詩友,酬答甚多。仕終侍御史。堯藩著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于世。
【詩意概述】年少時每逢端午倍添思念之情,誰實在白發皓首才又感慨頓生。不想仿效習俗掛上艾蒿,只祈求舉杯品飲著菖蒲酒閑話太平生活。鬢角間的白發日漸增多,火紅的榴花耀眼鮮活。可嘆千載賢愚同生同滅,瞬息一生,有多少庸碌無奇又有多少流芳百世!
和端午
              【宋】張耒
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
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
【注解】
(1)、詎(jù):豈,表示反問。
(2)、殞(yǔn ):死。
(3)、《離騷》:戰國時楚人屈原的作品。關于篇名,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中解釋為“離憂”;王逸在《楚辭章句》中解釋為“別愁”;近人或解釋為“牢騷”,或解釋為“楚國曲名‘勞商’的異寫”。關于寫作年代,有人認為寫于楚懷王當朝,詩人被疏遠以后;也有人認為作于頃襄王當朝,詩人再放江南時。迄無定論。《離騷》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詩人從自敘身世、品德、理想寫起,抒發了自己遭讒被害的苦悶與矛盾,斥責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與朝政日非,表現了詩人堅持“美政”理想,抨擊黑暗現實,不與邪惡勢力同流合污的斗爭精神和至死不渝的愛國熱情。詩中大量運用了古代神話傳說,以想象和聯想的方式構成了瑰麗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現了詩人對理想的熱烈追求。詩中大量地運用了“香草美人”的比興手法,將深刻的內容借助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出來,極富藝術魅力。《離騷》具有深刻現實性的積極浪漫主義精神,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詩人簡介】
張耒,(1054-1114),北宋詩人,字文潛,號柯山,淮安人。在“蘇門四學士”中,他的詩作最富關懷人民的內容,而尤以樂府及古體詩描寫農家生活、民生疾苦為突出。風格平順曉暢,坦易自然,有唐人風,開南宋范成大、陸游清圓流暢之先河。為文則曉潔明快“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嘆之聲”(蘇軾語)。詞亦秀雅清麗。有《柯山集》63卷。兼習醫,并有《醫書》1卷。耒(lěi)
【詩意概述】:龍舟競賽為的是深切悲念屈原的千古奇冤,忠烈之魂一去千載哪里還能回還啊。國破身死現在還能有什么呢?唉!只留下千古絕唱之離騷在人世間了!
【詩作賞析】
北宋詩人張耒《和端午》詩說:“競渡深悲千載冤,忠魂一去詎能還。國亡身殞今何有,只留離騷在世間。”此詩凄清悲切、情意深沉。詩從端午競渡寫起,看似簡單,實則意蘊深遠,因為龍舟競渡是為了拯救和悲悼屈原的千載冤魂。但“忠魂一去詎能還”又是何等悲哀與無奈!無怪乎北宋進士余靖作詩說:“龍舟爭快楚江濱,吊屈誰知特愴神。”但此句,卻又分明有著“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慷慨悲壯,它使得全詩的意境直轉而上、宏闊高遠。于是三四兩句便水到渠成、一揮而就。雖然“國亡身殞”,灰飛煙滅,但那光照后人的愛國精神和彪炳千古的《離騷》絕唱卻永遠不會消亡。

端午日賜衣
【唐】杜甫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
【注解】:
(1)、宮衣:指官服。曾經有諺語說:“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指在端午節的風俗,吃粽子后穿上畫了圖案的衣裳,可以讓這一年都不再怕風霜。
(2)、被恩榮:指得到賞識而覺得榮幸。
(3)、葛,是一種植物,可用來織布,細葛,指用最細最好的葛絲做的布。
(4)、香羅,羅是一種有孔的絲織品,香羅指羅的香味。
(5)、題,指衣服的領子部分。
(6)、荷圣情,指充滿圣上的恩情。
【詩人簡介】
杜甫(公元712--770),漢族,字子美,唐代詩人,河南鞏縣(今鄭州鞏義)人,世稱杜工部、杜拾遺,自號少陵野老,是我國唐末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為國為民,詩圣,世界文化名人,與李白并稱“大李杜”。杜甫祖籍襄陽(今湖北襄樊市),遠祖為晉代功名顯赫的杜預,乃祖為初唐詩人杜審言,杜甫曾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因此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詩被譽為“詩史”。杜甫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后世尊稱為“詩圣”。杜甫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傳頌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別”,并有《杜工部集》傳世;其中“三吏”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關吏》,“三別”為《新婚別》《無家別》和《垂老別》。杜甫的詩對后世影響深遠。
【詩意概述】:
    宮衣亦有名,端午被恩榮。指在端午節這天,自己終于可以做官了,757年五月,杜甫官拜左拾遺,這詩應該是那時候寫的。被恩榮,指得到賞識而覺得榮幸。
    細葛含風軟,香羅疊雪輕。葛,是一種植物,可用來織布,細葛,指用最細最好的葛絲做的布,含風軟,指葛布像風那么柔軟。香羅,羅是一種有孔的絲織品,香羅指羅的香味;疊雪輕,像雪花疊在一起那么輕。這兩句都在形容衣服的材料之好。
    自天題處濕,當暑著來清。濕,不是說濕潤的濕,而是柔軟的料子貼在頸上,涼涼的很舒服。當暑,指在天氣熱的時候,著,指穿著;清,涼爽。全句的意思是衣領部分好像天生就是潤的,天氣熱的時候穿起來一定很涼爽。
    意內稱長短,終身荷圣情。意內,指心里。稱長短,指計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全句的意思是,心里計算了一下衣服的大小,竟然剛好,感覺全身都充滿了圣上的恩情。
【詩作賞析】:
這首詩寫在杜甫做左拾遺這個大官的時候,得到宮里送來的官服,心里自然很高興,以為自己這一生終于有了一個出頭之日。*(哪曉得他這個左拾遺只做了幾個月。)衣服的材料一流,剪裁更是一流,在杜甫看來,這是圣上對自己的恩寵,感覺全身都充滿了力量。短暫的愉悅讓顛沛流離的作者欣喜不已。
二、 引經據典
☆ 端午諺語:
◇ 喝了雄黃酒,百病遠遠丟。
◇ 有錢難買五月五日旱,六月連陰吃飽飯。
◇ 吃了端午粽,才把棉衣送。
◇ 端午無雨是豐年。
◇ 端午不戴艾,死去變妖怪   
◇ 五月五,劃龍船,過端午。
◇ 家有三千艾,郎中不用來。
◇ 粽子香,香廚房。艾葉香,香滿堂。桃枝插在大門上,出門一望麥兒黃。
◇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
☆ 端午對聯:
◇ 仲夏登高日,酒酣始敢向天問
端陽解粽時,人醉方知頌離騷
◇ 糯米粽、雄黃酒、一縷香艾插門首,
憶屈原、劃龍舟、中華風俗千古留。
◇ 龍舟競渡聲威震
天問流傳汨水殤
◇ 懸艾劍佩香囊,序值五月乃防蟲蠱;
賽龍舟分角黍,時逾千年猶憶忠良。
◇ 菖蒲驅惡迎喜慶,艾葉避邪保平安。
◇ 賽龍舟,吃粽子,紀念屈原 (南方過端午的方式)
佩香囊,系彩線,祈福平安 (北方過端午的方式)
☆ 端午小知識
◆ 為何稱端午。
農歷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是“開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稱為端五。農歷以地支紀月,正月建寅,二月為卯,順次至五月為午,因此稱五月為午月,“五”與“午”通,“五”又為陽數,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陽、中天、重午、午日,此外一些地方又將端午節稱之為五月節、艾節、夏節。從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見于晉人周處《風土記》:“仲夏端午,烹鶩角黍”。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掛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壓邪。
時至今日,端午節仍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與春節、清明、中秋并列的中國古代四大節日之一,它屬于夏季的節日?,F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假期為一天。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端午別稱
據統計,端午節的名稱在我國所有傳統節日中叫法最多,達二十多個,堪稱節日別名之最。如有端午節、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粽子節 、午日節、女兒節、地臘節、詩人節、龍日、午日、天中節、五月節等等。
端陽節,據《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五月正是仲夏,它的第一個午日正是登高順陽天氣好的日子,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
重午節,午,屬十二支,農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又名“重午節”或“重五節”,有些地方也叫“五月節”。
天中節,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陽重人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
浴蘭節,端午時值仲夏,是皮膚病多發季節,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漢代《大戴禮》云:“午日以蘭湯沐浴”。
解棕節,古人端午吃棕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又有“解粽節”之稱。
女兒節,明沈榜《宛署雜記》:“五月女兒節,系端午索,戴艾葉,五毒靈符。宛俗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飾小閨女,盡態極研。出嫁女亦各歸寧。因呼為女兒節。” 沈榜宛《雜記》載:“燕京自五月一日至五日,家家飾小閨女,盡態極妍。已出嫁之女,亦歸寧簪以榴花,曰女兒節”。
菖蒲節,古人認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邢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也稱“菖蒲節”。
☆ 端午的由來:
     在古代,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就把“端五”改為“端午”,此后,“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
      端午節始于春秋戰國之際,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關于其由來,說法不一,其中以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最大。正是由于屈原的緣故,端午節也因此被稱為“詩人節”。據《史記》記載,戰國時代,楚秦爭霸,楚國大臣屈原很受楚懷王器重,他主張舉賢任能,富國強兵,聯齊抗秦。然而屈原的主張遭到懷王稚子子蘭、上官大夫靳尚等保守派的反對,他們不斷在楚懷王面前詆毀屈原,楚懷王漸漸疏遠了屈原。但屈原矢志不改,“寧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沒有放棄對未來道路的探索,“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秦國接連攻占了楚國8座城池,又派使臣請楚懷王去秦國議和。屈原識破了秦王的陰謀,冒死進宮陳述利害,楚懷王不但不聽,反而將屈原逐出楚國都城郢。楚懷王如期赴會,一到秦國就被囚禁起來,楚懷王羞悔交加,憂郁成疾,3年后客死秦國。楚頃襄王繼承王位不久,秦王派兵攻打楚國,頃襄王倉惶撤離京城,秦兵攻占郢都。抱負遠大而壯志難伸的屈原,在被流放到遠離京都的沅、湘流域途中,終日憂愁,常常獨自徘徊江邊。一天,一位在江邊垂釣的漁夫問屈原為什么如此失意落魄,他嘆氣道:“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他懷著難以抑制的憂郁悲憤,寫下了《離騷》、《九章》、《天問》、《九歌》等不朽杰作。在接連聽到楚懷王客死和郢都被攻破的噩耗后,屈原仰天長嘆不已,在寫下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入激流滾滾的汨羅江。這一天,正是夏歷的五月初五日。“既莫足與為美政兮,吾將從彭咸之所居。”(《離騷》)屈原以死來堅持自己的理想,用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到宋代,朝廷追封屈原為忠烈公,并下詔將五月初五日定為“端午節”,諭令各地官府組織紀念諸如賽龍舟之類的活動,以紀念屈原。宋人梅堯臣在《五月五日》詩中吟道:“屈氏已沉死,楚人哀不容。何嘗奈讒謗,徒欲卻蛟龍。未泯生前恨,而追沒后蹤。沅湘碧潭水,應自照千峰。”元明之際的貝瓊寫有《巳酉端午》吊屈原詩:“風雨端陽生晦冥,汨羅無處吊英靈。海榴花發應相笑,無酒淵明亦獨醒。”表達了詩人們對屈原的同情與悼念之情。
    關于端午節的由來,還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在我國江蘇、上海、浙江一帶,一般認為端午節是紀念春秋時期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因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乃投奔吳國,助吳王闔閭伐楚,五戰而攻入楚都郢。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平王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闔閭為越王勾踐戰敗,受傷而死,子夫差繼位,立志報仇。吳軍士氣高昂,百戰百勝,越軍大敗,勾踐請和,夫差許之。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太宰受越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歷鏤”劍,令其自刎。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死前交代鄰舍人:“我死后,請挖出我的眼睛,懸掛在東門上,我要親眼看著越國軍隊入城滅吳!”說罷,自刎而死。夫差聞子胥死前之言,大怒,令人取子胥尸體裝入皮革中,于五月初五日投入大江。伍子胥含冤死后,“后世遂劃龍舟,作救伍員狀”。傳說中伍子胥變成了“波濤之神”。這樣,在江浙一帶,端午節就成了紀念伍子胥的日子。
在浙江的東部地區,當地居民把過端午節看做是紀念孝女曹娥的日子。據史書記載,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日不見尸體。年僅14歲的曹娥,沿江號哭,晝夜不停。過了17天,在五月初五日這一天,曹娥也投入江中。又過了5日,曹娥終于抱著父親的尸體,浮出江面。此事傳到縣府,縣令為之作文立碑,以頌揚她的孝行。在今浙江紹興,尚存曹娥之墓,現存曹娥碑相傳為晉代王羲之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將她曾居住過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江則更名為曹娥江。
在浙江,還有端午節來源于勾踐操練水軍之說。而龍舟競渡活動,被認為是為了紀念越王勾踐操練水師、打敗吳國的歷史。勾踐戰敗被俘后,在吳國過了3年忍辱含垢的生活,騙得了吳王夫差的信任,被放回越國?;貒?,勾踐臥薪嘗膽,立志雪恥,于當年五月初五成立水師,開始操練。數年后,終于一舉消滅吳國。后人為昭彰勾踐這種堅忍不拔的精神,便效仿越國水師演練時的情景,于五月初五日這一天劃船競渡,以示紀念。
    雖然說法比較多,但時至今日,端午節最令人稱道的還是屈原以及他所體現出來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他胸懷祖國、心憂天下、至死不渝的愛國情懷,激勵著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永遠值得我們后人學習和緬懷。同時,端午節自古以來就是民間一年一度的“衛生防疫節”,人們在這一天都要打掃庭院、懸白艾、飲雄黃酒。節日期間,都要圍繞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這個主題,積極組織和參加一些群眾性文化娛樂、體育健身和科普宣傳活動,強健體魄,娛樂身心,提高科學意識。
☆ 端午習俗:
我國民間過端午節是較為隆重的,慶祝的活動也是各種各樣,比較普遍的活動有以下種種形式:
◇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劃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劃龍舟也先后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1991年6月16日(農歷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岳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后,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于世。
 ◇端午食粽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茭白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廣東堿水粽。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添加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時人周處《岳陽風土記》記載:“俗以菰葉裹黍米,……煮之,合爛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時期,出現雜粽。米中摻雜禽獸肉、板栗、紅棗、赤豆等,品種增多。粽子還用作交往的禮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日本文獻中就記載有“大唐粽子”。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于粽里見楊梅”的詩句。這時還出現用粽子堆成樓臺亭閣、木車牛馬作的廣告,說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時尚。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后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佩香囊:
 端午節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
◇懸艾葉菖蒲: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性芳香油。它所產生的奇特芳香,可驅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狹長的葉片也含有揮發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竅、健骨消滯、殺蟲滅菌的藥物。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也是自古相傳的“衛生節”,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端午節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 飲雄黃酒:
為端午節俗的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華酒等,古代民間常在端五制作、飲用,俗云可避瘟氣。宗懔《荊楚歲時記》載:“端午,以菖蒲生山潤中一寸九節者,或鏤或屑,泛酒以辟瘟氣”。唐代殷堯藩的七律《端午日》有“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升平”的詩句。雖然蒲酒之名史不絕書,但是近世民間以雄黃酒最普及,飲雄黃酒既是家喻戶曉的《白蛇傳》情節,也是大家都遵行的習俗。清潘榮陛《帝京歲時紀勝•端陽》記曰:“午前細切蒲根,伴以雄黃,曝而浸酒。飲余則涂抹兒童面頰耳鼻,并揮酒床帳間,以避毒蟲。”用雄黃酒涂抹小兒面頰耳鼻俗稱“畫額”,通常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毒,二借猛虎(“王”字似虎的額紋)以鎮邪。
◇山西端午習俗
運城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 端午說唱
《包粽子》
朱明瑛
糯米白花花, 棕葉兒手中拿。小姐妹包粽子嘛唱起那個歌呀樂呀樂哈哈。七不隆冬采冬采八不隆冬采呀,小姐妹包粽子嘛唱起那個歌呀樂呀樂哈哈。 
角兒包的尖,棕兒大又大。不送爹不送媽呀不丟那個江里呀不去喂魚蝦。七不隆冬采冬采八不隆冬采呀,不送爹不送媽呀不丟那個江里呀不去喂魚蝦 。 
五月端陽節,僑胞來探親。汨羅江小姐妹呀包好那個粽子歡呀歡迎他。 哎……  汨羅江小姐妹呀包好那個粽子歡呀歡迎他,歡迎他……
☆端午露一手
◇八寶粽子做法
葦葉500克,糯米1000克,小棗50克,薏仁50克,紅豆50克,綠豆50克,瓜條100克,金橘75克,青梅50克。
1.葦葉用開水焯一下冷卻待用,糯米洗凈用冷水泡24小時后待用。
2.將水棗、薏仁、紅豆、綠豆用水泡開;蝦肉炒熟加味,切成段;瓜條、金橘、青梅切成粒。
3.糯米和加工好的配料混合包入葦葉中,用水煮1小時即可食用。
制作材料:糯米(新米最好)、餡料、食鹽、烤過的海苔片(長方形)。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歲時的軌跡(23)端午,靈均節氣薄云天
端午節的習俗
端午節,總是想起家的味道
端午習俗
中國節日之【端午節】
端午節的由來和習俗有哪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容县| 宜昌市| 上虞市| 华容县| 陇南市| 南江县| 收藏| 化州市| 简阳市| 襄樊市| 德安县| 平罗县| 广河县| 始兴县| 沙洋县| 霍山县| 六安市| 株洲县| 饶河县| 灵璧县| 青海省| 原阳县| 桦南县| 龙州县| 淮南市| 兰西县| 通海县| 夹江县| 巫山县| 郸城县| 建昌县| 南华县| 荔浦县| 抚顺县| 苍山县| 阳高县| 陕西省| 宜丰县| 积石山| 柳州市| 蓝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