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道君語:
這二十多天的抗疫在家,對不少人來說,是很難熬的日子。
每天待在室內,吃了睡睡了吃,不能呼朋喚友,不能出去玩,很多人都不知道在家里有什么好玩的,終日無聊、焦躁。
長久以來,我們的生活節奏太快了,每天要接受太多的信息了,人心也變得浮躁。當真真正正讓我們慢下來、緩下來時,當如何去生活?
或許這個不一樣的“禁足”,是讓我們停一停、歇一歇,讓我們學會如何靜下來了。
因為唯有心靜,人才定,人定了,事就成了。
曾聽過一個小故事。
有一位木匠,不小心把心愛的手表弄丟了,他很著急地找,邊和同伴一起討論著最后在哪見過,卻總是找不到。
后來,木匠的兒子把手表找到了。木匠問孩子是怎么找到的,孩子說:“我只是蹲在那,保持安靜,就聽見了手表的滴答滴答聲。”
靜,本身就是一種力量。
汪曾祺小時候很喜歡去外祖父的書房坐。
那里窗明幾凈,夏天很涼快,掛著一橫幅:無事此靜坐。小小的他經常就坐在藤椅上,拿著本閑書,或者就坐在那發發呆。
多年以后,當他被下放到鄉下時,別人在他旁邊打鑼唱戲,他依然能心如止水地看書、寫文章,甚至還寫出了兩本小說。
他感嘆,這得益自己從小有靜坐的習慣。無事時便可坐在沙發里,泡一杯茶,點一枝煙,也不做什么,一坐就是一個多小時。看著好像無所事事,但有些故人往事、聲音、語言、細節便漸漸清晰,他能落筆寫點東西了。
圖片|攝影師張仰-攝
試問我們現在,有多少人能靜坐一個多小時?就連坐個15分鐘,倘若不玩個手機,不打一盤游戲,是不是覺得很奇怪?更別談看本閑書。
但凡有人在那靜坐,可能身邊的人還以為他是不是心情不好, 發什么呆呢,還會叫他起來嗨。
我們已經太習慣于手上一定要有東西,腦子一定要擠得滿滿當當了,沒有給自己休憩的空間。
也許,這一次“禁足”在家,就是一次很好的自省,讓我們沉淀下來,無事此靜坐。
圖片|棚子大理-攝
很多人害怕獨處,覺得那是孤獨寂寞的同名詞。但也有人向往獨處,甚至自愿選擇獨處,比如梭羅。
在長達兩年的時間,梭羅遠離人群,獨自索居。世人可能以為他是個怪人,他卻在綠樹、落日和波光粼粼的湖水間,感受著美與自然,思考著寫作。
他開荒種地,觀察自然,與湖水、山林、飛鳥對話,閑時吹笛,或是坐于湖邊發呆,或是寫下每一刻珍貴的思考。
圖片|王斌BUNWONG-攝
這讓我不禁想起了哲學家周國平的一句話:“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為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為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
獨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你自始至終,不曾坦率面對過自己,不曾真摯與自己相處過,不曾見識過自己的內在精神有多少寶藏。
獨處,有人說是“毫不假借任何驅走無聊之物,不找任何東西來占據這顆心。”比如,你呆在房間里,不和家人說話,卻和朋友在線上打游戲,那不叫獨處。
圖片|墨雨塵651-攝
學會獨處,不是就完全不和人接觸,而是自身面對內心。
今天,面對網絡信息的沖刷、各種情緒的蔓延波動,和自己相處顯得尤為重要。
正視自己,每天花一個小時到半天的時間,就一個人讀書、寫字、畫畫、甚至做飯、聽歌、看電影,不焦灼于等一下我要干嗎,這件事做完了還有別的事做嗎,不去糾結網絡上又發生了什么事。
圖片|晨堡里的魚-攝
近日翻閱《日日是好日》這本書,作者典子修習茶道多年,一開始總是不能理解為什么老師會要求她們要安靜的、要按著步驟來不能亂,為什么不同的季節會掛不同的字畫、擺不同的茶點。
后來有一次,她在夏日的街頭被人群擠得不行,又熱又累,頭又痛,匆匆跑去一家便利店的門口買了蜜豆冰,隨便就坐在一張凳子上。
當她閉目養神,漸漸地內心平靜了下來,外面轟轟的吵鬧聲,好像慢慢遠離了。
圖片|自由旅途-攝
睜開雙眼時,頭也不痛了,甚至安靜得,她聽得見旁邊盥洗臺的水滴聲。
后來她漸漸明白,唯有內心安靜,專心之時,你才能聽得見、感受得到四季的變化。比如,聽得出雨聲落在碩大的綠葉上時,是啪啪的回響。雨水沖到屋頂,是像瀑布般拍打。水面跳動出的是鱗狀的波紋……
“身心完全自由享受著溫暖大雨的沖刷。
無論到多遠的地方,皆可看見自我開闊的前景。
可以一直在這兒,哪兒都不必去。
沒有任何不可以做的事。
也沒有任何非做不可的事。
也沒有任何的不足夠。
完全滿足于當下。”
圖片|王皮四點-攝
這樣的感受,或許可以用心理學的一個詞來解釋。它叫做“心流”,是指一個人極度專注時產生的一種狀態。當一個人全神貫注時,不知時間流逝了多少,但不被外界給影響,會更容易找到靈感與規律,收獲往往是豐厚的。
這與宋儒的詩:“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有異曲同工之妙。
唯有靜,才能觀照萬物,完全滿足于當下,才能更好感受四時人間,體會到生活的興致盎然,自我也更加開闊與自由。
想想,我們每天生活在城市里,莫說去分辨不同季節的雨聲,或許有時候連雨天都沒什么感覺。
現在雖然不能出門,但有一扇窗也已足夠。每一個人,皆像一扇窗。
圖片|游小游瓜小瓜-攝
平時總是毛毛躁躁,急著出門,急著赴一個個飯局酒局,本就沒有多少時間與閑情去感受當下。
此時此刻,不如多去體會窗邊望見的那一小寸天氣,家中綠植的一點點微小變化,炒菜中的淡咸甜香,茶湯里的一絲回甘,自己每一刻的心情變化。
習靜不易,但也沒有那么難。面對這些困居的日子,不妨把它當作一次習靜的旅程。
唯有澄心靜氣,方能心定神明。
心靜了,人就定了,人定了,事就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