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姐姐在上海世界外國語小學從一年級讀到三年級,四年級隨著妹妹來到了協和雙語的虹橋校區,一直讀到高中畢業。妹妹從一年級開始就在協和雙語虹橋校區就讀,十年級時轉學去了上海惠靈頓外籍人員子女學校。
陪伴孩子十幾年,她們陸續到國外讀書之后,我才終于有機會把這些信息整理出來跟大家分享。分享的目的并不是因為姐姐去了劍橋讀書,其實這樣的例子很難模仿復制。即使我們家有另外一個同樣基因、同樣成長環境的妹妹,她也做不到。我沒有要妹妹跟姐姐一樣去走純粹的學術路線,而是依據她的性格特點去找適合她的學校,陪伴她一路成長。
世外、協和、惠靈頓是三所各有風格的學校。世外是上海教育界的老招牌,協和是過去這三五年才有了比較大的知名度,而惠靈頓更是一所剛剛有兩屆高中畢業生的新學校。
我想請大家思考一下,如果你的孩子在世外小學讀書,每年都是班上的第一名,還是大隊長,每年你都到學校去領她的獎學金。你會在這樣的情況下,把孩子轉出這所學校嗎?
還有,你會支持或者鼓勵已經高一的孩子,轉到另一所學校去完成她高中最后兩年的學業嗎?
可能大家都不會這么做,而我就是這么做的。這就是我今天要分享的一個主要的觀點——教育需要一些藍海策略。我想稍微懂一點商業和管理知識的家長一定都知道藍海策略的意思。如果走紅海策略,你不需要花太多心思,因為大家都這么做,風險最小。以教育為例,我們只要找到一所好的學校,找到一名好的老師,甚至幫孩子找到外面最好的學習課程和教學方式就行了。作為家長,只要負責他的衣食住行照顧就好。
而藍海策略呢,就必須要求自己跟大家背道而馳,選擇一條不一樣的路。有時候可能要忍受一些孤獨,經歷一番內心的掙扎,還要花很多時間去陪伴孩子,專注在孩子的成長上。我以近二十年的經驗告訴大家,藍海策略真的是應該選擇的。
1997年底,我因為工作的關系和太太兩個人先到了北京,半年之后把一切都安排妥當了,才在第二年的5月份把姐姐從臺灣接過來,那時候妹妹還沒有出生。
2003年,又因為工作的原因全家搬到上海。那時姐姐在讀大班,我們在上海的吉的堡美語幼兒園完成了大班的后半學期。當年幼升小的時候,我們選擇了兩所學校,靜安外國語小學和世界外國語小學。幸運的是姐姐都收到了錄取通知,因為世外校園稍微大了一些,而我希望孩子在一個比較開闊的環境里學習,所以沒有想太多,就選擇了世外。
姐姐從來沒有去參加過課后輔導班,補語數外這些文化課,就這樣每天上學放學,在世外度過了她最初的小學階段。讓我印象最深的是當時每天都要很早把孩子叫起床,幫她做早飯,帶她出門到小區的門口坐校車。上海冬天的早晨非常非常冷,所以那個時候我就在思考,這樣的選擇到底對不對。
與喜歡看書、喜歡做研究的姐姐不同,妹妹從小就活潑好動、靜不下來,喜歡唱歌、跳舞、打扮,喜歡一些和美有關的事物。妹妹的幼兒園就在我們小區里,幼兒園老師曾告訴我一件事:有一次下課,老師回辦公室喝水,不到五分鐘再回教室的時候,發現全班小朋友都不見了,原來都被我家妹妹帶到幼兒園的戶外游樂區去玩了。從這點我就看出來,妹妹具備很強的領導力、影響力和感召力。所以在幼升小的階段,我就決定不送她到姐姐就讀的世外小學去讀書。
于是我和太太就開始尋找適合她的學校,同時也想把姐姐一起從原來的學校轉過來。雖然姐姐在世外的三年每年都拿獎學金,可是我發現她并不快樂。可能是功課太多,姐姐臉上天真的笑容慢慢地不見了。總之,離我對孩子的初心越來越遙遠,而這個初心就是我希望他們平安、健康、快樂。
于是在給妹妹選擇學校的時候,我思考的方向就變了,想要找一所可以讓她們兩姐妹開心地度過童年時光的學校。參觀協和雙語虹橋校區的時候,招生老師介紹的教學理念讓我印象很深刻,當天晚上我回去跟太太一商量,就決定把兩個孩子都送到這所學校去。然后在協和雙語一讀就是六年。
雖然當時的協和雙語剛剛創辦三年,根本沒有高中畢業生,可是姐妹倆在學校很自在很快樂,這其實是我最珍惜的。而且我并不想做一個甩手掌柜式的家長,就是花了錢把孩子送到好學校就萬事大吉了。這個看起來很簡單,很容易,可是這里面有極大的風險。因為孩子一旦進入一些名聲比較好的學校,家長就會有一種心理投射,以為自己的孩子也會像學校宣傳的一些被名校錄取的畢業生一樣,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同時也會有一種輸不起的壓力,以為孩子就會像那一所學校的畢業生一樣,下一個階段理所當然的應該進入一個非常好的學校。而學校的老師們也同樣會把一種我們所不知道的壓力加在孩子的身上,而這些東西都不是我想看到的。
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第一個老師,也是孩子一輩子的老師,而學校的老師只能陪伴孩子一段時間,所以我們不能忽略我們作為父母的重要性。選好的學校當然是很好,很重要,但是不要忘記父母本身的重要性。
我家姐姐的成績好一些,妹妹在社交和活動組織上更擅長。在姐姐收到劍橋大學錄取通知的時候,我真切地感受到了它給妹妹帶來的壓力。因為她從小功課就不是很好,現在姐姐又上了劍橋,所以我特別把她拉到旁邊和她說:爸爸沒有想要你跟姐姐是一樣走學術路線,你只要做好你自己,你只要選擇你自己的方向,做到100%的努力就可以了。如果你沒有做好自己,就是別人來選擇你;你做好自己的準備,就是你可以選擇別人、選擇大學。
我覺得她可能聽進去了,所以在惠靈頓的這兩年她表現得很出色。一開始,只是在舞臺劇中擔任一些路人甲路人乙的小角色,后來成為學生會主席,還學校組織了TED演講。
組織TED演講需要自己跟學校老師報備、發郵件去TED總部申請。我作為父親在演講的組織工作上面幫不上什么忙,因為活動是在學校里面舉辦的。我能做的是什么呢?就是她聯系好上海的一些國際學校之后,我來當司機,開著車載著字牌幫她送到這些學校去推廣;當宣傳員,幫她去宣傳,讓這個活動在學校內外都能招募到更多的人。這就是我作為父親能夠做的。
她還連續四年,自己一個人飛到北京去參加哈佛大學的模擬聯合國活動,作為志愿者,而不是參賽者。她要提前和哈佛大學的大學生開會,去討論所有的細節,而我只是做一些幫她簽名、跟學校請假、送她到機場這樣的事情。
所以我們要思考你想要孩子學什么?孩子的興趣在哪里?所有事情都沒有絕對的好和壞,學校不是完美的,老師也不可能完美,孩子也一樣有一些缺陷。每個孩子都是24小時,你選擇了刷題,就必須要犧牲天賦的挖掘和發展;如果選擇發展興趣愛好,成績就不可能是永遠拔尖。這方面需要我們家長多做衡量,不能又要這個又要那個,最后你會什么都得不到。
這些就考驗父母有沒有真正的花時間去了解孩子,找出他的興趣,然后給他更多的鼓勵。就像一顆小樹苗,需要我們家長幫他們找到合適的土壤。這個合適的土壤就可能有一部分來自于我們現在幫他挑選學校,這個學校不一定是最好最頂尖、學術最強的,而是最適合他發展的。
上面這張圖是我要舉的一個例子:2017年暑假,我以前學生的家長希望帶著孩子和他的同學一起去京都自助旅行,因為他知道我對日本文化有些研究,也常常帶著一些親子團去國外做藝術參訪,所以她想邀請我擔任領隊。
我請這位家長安排時間讓我跟她的孩子見面,我帶了一本當年我家姐姐學習日本茶道時買的一本介紹京都的書,跟這位孩子聊了兩個多小時,大概介紹了一下京都的歷史、文化、地理位置。然后我鼓勵他用他喜歡的繪畫方式做一份旅游行程表,類似大家平常跟團出去旅游時,旅行社給你的行程表那樣,只是我們不是標準的制式活動。
我用引導的方式和孩子大致說了一下行程,然后讓他帶上那本書回家,大概三天之后他就把一份十幾頁的行程表給了我。我看了之后覺得很好,就請他媽媽把這個行程表復印,裝訂成小冊子,每一本上面都簽上他的名字。出發前,由他媽媽把小冊子發給我們同行的同學和他們的家長,大家都非常驚訝。
大家就根據這個小冊子中的計劃慢慢地走完整個行程,我沒有干預他的繪畫過程和整個策劃設計,只是前期做了一些鋪墊,給了他一個框架,當然也做了一些簡短的示范。后來,孩子說那一年他做過的最值得驕傲的就是這件事。可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動力,關鍵還是我們做父母的有沒有細心地發現它。孩子成長過程中都很多關鍵的轉折點,如果我們把握住了,推了他一把,可能就讓他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最好的自己。
經過20多年來與孩子相處,我認為孩子的成長和學習是金字塔結構:最下面一層的小學階段,家長不要給他太多壓力,讓他多方面去探索;初中只要我們方法得當,孩子會慢慢開竅,但是這中間有很多細節的操作;到了高中孩子會很努力,而到了大學他們會拼命鉆研知識。
至于怎么去有效地去陪伴孩子和發現孩子的天賦,我認為有幾個關鍵點:
第一,我們要跟孩子保持適當的距離,不是一個物理上的距離,而是一種心理上的距離。
小孩子在幼兒園、托班的階段,我們對他的照顧是無微不至的,這很正常。可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我們應該慢慢把手放開。比如說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了,如果我們還要看著他綁鞋帶,要天天盯著他穿衣服,他大部分是不能接受的,尤其是走國際教育路線的孩子。
第二,要關心孩子的狀態,而不是他的成績。
孩子每天放學回來,他的心情,他的眼神,他跟你溝通的狀況,是不是保持一個良好的狀態?我們很多家長會忽視這種情緒上的變化,只是不斷地詢問今天考得怎么樣。孩子要的關心不是只有成績這件事情,成績對他是一種壓力。教育這個單詞Education是從拉丁文演變過來的,它的原意就是引出孩子的天賦。我們的責任主要就是發掘孩子的天賦,找出他到底擅長什么。這事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年兩年就能完成的,可能要到七八歲甚至十一二歲,甚至有些人更晚,才能看出來每一個孩子真正有興趣的地方在哪里。
接下來我要給打算讓孩子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的家長一些建議:
1. 當孩子從體制內轉到體制外時,要改變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的態度。不要孩子已經進到體制外學校了,父母還是用體制內的方式盯著孩子讀書做功課和補習。
2. 家人必須要同心,孩子才能夠有所適從。有些家庭爸爸媽媽、外公外婆、爺奶奶對孩子轉到體制外的態度不一致,這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
3. 轉到體制外學校后,一定要鼓勵孩子多參與學校的活動。這些活動不是純學術的,甚至會占用學習的時間,短期內看不到什么,但是從長期來看,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
4. 不要擔心孩子課后的作業變少。我們把孩子轉到體制外來,一是希望他輕松快樂,此外就是希望他能學到很多學術領域以外的能力。
5. 不要再去跟孩子原來體制內的同學對比。有些孩子轉到體制外后,家長還留在原來的家長群里,看到語文人家已經上到第幾課了,數學已經學到奧數幾級了,就會焦慮。這就是家長的心態沒有調整過來,對孩子是一種很大的傷害。
6. 要特別關注孩子轉到體制外后的交友狀況。十二、三歲的時候,同儕的影響是巨大的,尤其是定力不強的孩子。父母要特別注意順勢引導。
7. 要發自內心地相信自己的孩子。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對他的尊重和愛,孩子的自信和獨立其實都來源于這里。
8. 體制外的學校也會有自己的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父母的心態是最重要的。在沒有很嚴重的情況下,家長千萬不要去出手干預,或者跑到學校去找老師找同學的家長去理論,應該讓孩子自己慢慢去摸索,去調整。孩子在學校碰到的挫折比他將來進入社會所碰到的時候小很多。
選擇學校有很多決定因素,我個人覺得最重要的還是回到你的初心。有的父母給孩子安排很多課外活動、很多學術補習,我發現這樣的孩子到最后,說難聽一點就是唯唯諾諾,完全沒有自己的主見。
我的孩子曾跟我說過這樣一句話:孩子會成為你覺得他是怎樣的人,而不是你希望他成為什么樣的人。
這兩句話看起來很像,我就把這個當成題目留給大家回去反思吧,去看看這中間的差異在哪里。我們是發自內心地相信孩子——我覺得他就是什么樣的人;還是你一直想要他往名校、往第1名、往100分去做?字眼上看起來差不多,其實中間的差別是極大的。
另外,關于放手這件事情,其中的先后順序我們應該拿捏好:不是從孩子身上看到了希望,你才相信孩子,而是相信孩子了,你才能看到希望;不是孩子有責任了你才放手,而是你放手了孩子才有責任。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