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老子:無為之處最有為 - 素心無塵 - 精英博客

老子:無為之處最有為

老子與我們同在

 

老子,是中國哲學之父,也是我最愛讀的先賢圣哲之一。他雖然離我們很遙遠,但是,他的思想已浸透到我們每個人的血脈之中,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我們思考問題、言談舉止之間,往往不知不覺地和老子有著千絲萬縷般的干系,只不過大家沒有覺察得到罷了。

我這里不妨舉些例子。今天人們都知道一個理念叫“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很智慧,也很辨證。其實,老子就是最講究“有為”與“無為”的,而且他又特別提醒大家注意那容易被忽略的“無為”的這一面。他有句名言:“無為而無不為”(第三十八章),多么富于辨證色彩!

又比如,你想做大事,這句話大家一定不會陌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誰說的?老子!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再比如,你立志高遠,有所作為,就不要滿足于自己的小成績,可以用一句話來鞭策自己,叫“大器晚成”(第四十一章)誰說的?老子!你一旦成功了,就要淡泊名利,“功成身退”(第九章),這也是老子來告誡你的。

生活中,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當有人受災罹難,大家要去安慰,人們常說一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句話就出自《老子》第五十八章,他老人家教你辨證地看待一切,把握時機進行轉化。       

你發(fā)了財,就會有句提醒你的話:“金玉滿堂,莫之能守。”(第九章)誰說的?老子!如果你發(fā)不了財,老子也有句開導你的話:“知足者富”(第三十三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第四十四章)后來我們不就有了“知足常樂”的理念了嗎?

再比如,罪犯、歹徒、貪官等落網了,大家就說:“法網恢恢,疏而不漏。”誰說的?老子!老子說:“天網恢恢,疏而不失。”(第七十三章)

我們早上去公園晨練,看到有的人打太極拳,動作行云流水、綿綿不絕,但是一個太極高手,就可以把一個彪形大漢推出在一丈開外。緣何?這其中就蘊涵著老子說過的道理:“柔弱勝剛強”(第三十六章)。

你再看,有的人喜歡下圍棋,有的人喜歡練書法,書法家和圍棋高手經常說一句話,叫“知白守黑”,這也是老子說的。老子說:“知其白,守其黑。”(第二十八章)

此外,還有“上善若水”(第八章)、“寵辱不驚”(第十三章)、“和光同塵”(第四章)、“出生入死”(第五十章)、“大巧若拙”(第四十五章)等等,這些理念都一一融化在我們的生活當中、行為當中、思想當中,指導著我們的生活,矯正著我們的行為,提升著我們的思想。 

 

老子是人中之龍

 

老子是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按《朱韜玉札》和《神仙傳》記載,他“身長八尺八寸,黃色美眉,長耳大目,廣額疏齒,方口厚唇,額有三五達理,日角月懸,鼻有雙柱,耳有三門,足蹈二五,手把十文”。

司馬遷花了18年的心血,寫下了526500多個字的煌煌巨著《史記》,但是在為老子這位道家圣人作評傳時,很可惜,他只寫了450多個字。這是沒有辦法的,因為史料太少,司馬遷又很嚴謹。他起筆只寫下了寥寥27個字: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這是介紹了老子的籍貫、姓氏、職務。老子是春秋時期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何在?有人說在今天的河南鹿邑縣城東,在那里還有許多有關老子的遺跡。不過,也有學者認為老子的故鄉(xiāng)在安徽的渦縣地區(qū)的。

老子的工作是周朝的守藏室之史,這個職務相當于今天的國家圖書館館長。

古人有個以孩子的特征來取名的嗜好。相傳老子一生下來,他的父母發(fā)現(xiàn)這個孩子跟別的孩子不一樣,耳朵特別大,于是,就給他取名“李耳”。老子又名老聃,聃就是耳朵大的意思,也有人說是耳朵沒有耳輪。以至后來的畫家、雕塑家都把老子的大耳朵凸顯出來了。如果今天你到福建清源山去旅游,就會被道教老君巖一個特大耳朵的老子石刻像所吸引。

老子本姓李,為什么又叫老子呢?據說老子生下來不僅耳朵大,而且還有白胡須、白眉毛,于是,人們就稱他為老子了。至今,民間還流傳著關于他的神話。《史記正義》引的有關資料,其中有一條說:“李母懷胎八十一載,逍遙李樹下,迺割左腋而生。”老子的母親懷孕竟然長達八十一年,臨盆的時候,她來到一棵李樹下,割開左腋,生下了老子。他出生時已經有八十一年的孕期了,這大約就是為什么會有白胡須、白眉毛的原因了。不過,學者還有文雅的說法,《史記正義》就另有一說:老子是個號,“老”就是“考”、“子”就是“孳”的意思,也就是“考教眾理,達成圣孳,乃孳生萬物,善化濟物無遺也。”他是圣人,研究了許多道理,善于育化別人,濟物又沒有遺留,神圣地孳生出萬物,因此就叫他老子了。

關于老子此人,司馬遷在《史記》中提到幾個有關人物:一是老萊子,為楚國人,與孔子同時;二是“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有一位“太史儋”,曾見過秦獻公;三是戰(zhàn)國魏國將軍李宗的父親。然而,這些人到底是否是老子,連大“史圣”司馬遷也只是“或曰”、“世莫知其然否”,語焉不祥,也就是說,世上沒有人知道那些說法是對還是謬。

再比如說,老子活了160多歲,也有人說活了200多歲,也不可考證了,大約老子是一位長壽的人。

 

孔子向老子問禮

 

孔子三十多歲后,在社會上已經有些影響了,但是他還一如既往,謙虛好學。當時老子名氣很大,孔子決定去拜見老子,向他“問禮”。魯國的君主魯昭公特意為他提供了車馬仆役,還有人陪同。于是,孔子千里迢迢,從魯國(今山東曲阜)沿著滔滔黃河,一路向西,來到了周王朝的都城洛邑(今河南洛陽)。今天在洛陽市東關大街北側,有一座牌坊,內有古碑,上刻“孔子入周問禮處”。

傳說那天老子剛沐浴,正在晾頭發(fā)。古人的頭發(fā)是不許剪斷的,因為身體膚發(fā)是父母給的,一輩子都不能剪斷,否則就是不孝。所以男人的頭發(fā)與女人一樣長,而且要比現(xiàn)代女性的頭發(fā)長得多。

孔子一踏進門,就被眼前的情景驚呆了。只見老子披著長長的散發(fā),迎風而立,微微抬頭,雙目似閉非閉,面上似笑非笑,神情似醒非醒。樹葉飄過,不動聲色;微風拂面,聲色不動,儼然一千年枯樹,默然聳立。孔子心生疑惑,這就是當代最有名望的大思想家、大學問家老子?怎么會是這個樣子,形同枯木?不過孔子很有禮貌,他不打擾老子,默默地退了出去,靜靜地等候。

當我讀到《莊子》里的這段描述時,心里就有一種莫名的感動!這時,我的眼前就會出現(xiàn)大西北沙漠中的胡楊,它們默默地挺立于天地間,風動,沙動,水動,而它們巋然不動。生時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朽!老子多么像它們啊,這是何等玄妙深邃的境界啊!

果然如此,當孔子會見老子,和他談論時,孔子好像被老子帶到了一個神奇的大海邊上,看到了從來沒有看到過的智慧的波浪,聽到了從來沒有聽到過的哲理的濤聲。

至于孔子向老子問了什么。老子又是如何回答的?歷來說法不一。但我認為有兩種說法比較有意思。一種說法是,孔子問老子周禮,老子說天下一切都在變,不應該在固守周禮了;另一種說法是,老子以長輩的身份開導孔子,君子要深藏不露,避免驕傲和貪欲。他是這樣告誡孔子的:“一個了不起的商人,深藏財貨,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一無所有;一個有修養(yǎng)的君子,內藏道德,而外表看起來好像是愚蠢遲鈍;你要去掉驕傲之氣和貪欲之心,這些對你都沒有益處。”

孔子的心靈被震撼了。據說孔子見完老子回去以后,幾天沒有講話,而是深深地陷入到沉思默想的狀態(tài)中去了。后來學生要孔子談談對老子印象,孔子大發(fā)感慨:“真了不起啊,老子是人中之龍啊!而我只好像是甕罐中的一只小小的飛蟲啊!”(《莊子》)

孔子的學生不懂,進一步問老師,為什么稱老子為龍呢?孔子說:“如果是只鳥,我當然知道會飛;如果是條魚,我當然知道會游;如果是只野獸,我當然知道會跑。是鳥,就可以用箭射它;是魚,就可以用線釣它;是野獸,就可以用羅網捕它。至于一條龍,我就不知它是怎樣乘著風、駕著云遨游太空的。所以說老子是人中之龍啊!”(《史記》)

孔子和老子的這次晤面,當代著名學者余秋雨有著詩意的描寫與高度的評價。他在《古道西風》一文里這樣寫道:

 

認真說起來,這是兩位真正站在全人類思維巔峰之上的偉大圣哲的見面,這是中華民族兩個精神原創(chuàng)者的回合。兩千五百二十年前這一天的洛陽,應有鳳鸞長鳴。不管那天是晴是陰,是風是雨,都貴不可言。

 

……只有真正遇到同樣品級的對話者,最好是對手,才會產生著了魔一般的精神淬礪。淬礪的結果,很可能改變自己,但更可能是強化自己。這不是固執(zhí),而是因為獲得了最高層次的反證而達到新的自覺。這就像長天和秋水驀然相映,長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長天,秋水也更明白了自己是秋水。

 

在中國文化的時空里,如果說老子是一條龍,那么,孔子就是一只鳳,正是這一老一孔,一龍一鳳,一道一儒,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才被演繹得如此富麗多彩、生機勃勃。 

 

老子騎青牛出關 

 

老子看到周王朝衰敗得不成樣子了,氣數已盡,無力挽回頹勢,也不必去救。一切都順其自然,那才是天下大道。

于是,他決定到關外的大漠荒煙中去,隱居終老。

他騎著青牛,向函谷關出發(fā)。

老子一路向西,向西域走來。途徑函谷關,另外一說為大散關。函谷關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后來關口遷移到今天的河南新安縣。這里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又深又險,好像在函子里一樣,所以取名為函谷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人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了望,只見關谷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來。關令尹喜是一位修養(yǎng)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這種氣象,知道一定有圣人要來了。 

過了一會兒,就見到一位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地向關口走來。

此人正是著名的思想家老子。

關令尹喜看到未曾給世間留下過只言片語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要出關隱居,便提出一個要求,能否留下一篇著作,作為放他出關的條件?

這個要求,對老子來說未免有些過分,有些為難。好在老子總是遇事不爭,居然答應了。

老子被關令尹喜延請到陜西周至的樓觀臺,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一字一句地寫在了竹簡上。就這樣,一部偉大的著作橫空出世了!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他再也不想做什么邊境官了,索性跟著老子一起出走了。

老子寫完后,就出關了。沒有人知道他的下落,司馬遷說“莫知其所終”。

不過現(xiàn)在有學者認為,老子出關的大體行程路線是: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縣東北),過大散關(今陜西寶雞市西南),入甘肅,經游天水、隴西、臨洮、蘭州、酒泉等地后,又回到隴西邑,落戶臨洮,最終在臨洮東山“飛升”,其子嗣在此繁衍生息。唐太宗李世民所修《氏族志》稱:“李氏凡十三望,以隴西為第一”。后世天下李氏都稱老子為李姓“太上始祖”。 老子西行落戶甘肅之后始有“天下李氏出隴西”一說,由此可斷李氏之一脈,其根以老子李氏一脈為宗。

如今,每年都有大量的海內外李氏后裔,不遠萬里到甘肅臨洮“隴西堂”尋根問祖。

此一論斷,為老子晚年最后的蹤跡提供了一些可資研究的寶貴線索。

老子出關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地傳說著、演繹著。魯迅先生也對此發(fā)生過興趣,還專門創(chuàng)作了故事新編《出關》,與別人打過一場筆墨官司呢。

 

老子著書《道德經》

 

現(xiàn)在一般通行的老子書,都分上下兩篇。上篇的第一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下篇的第一句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后人便取上篇的“道”和下篇的“德”字,合稱《道德經》。但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既不分上下篇,而且德經在前,道經在后,文字也略有差異。

《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這和現(xiàn)行的《道德經》相吻合。我認為司馬遷的說法應該是可信的。  

《道德經》采用哲理詩的形式寫成,整個哲學思想由“道”來展開,“道”是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道”字在書中出現(xiàn)了七十余次。老子認為: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原始狀態(tài),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是化生天地萬物的本源;道是一種超乎時空的形而上的存在,它既不能依知覺去驗證,也無法用言語來稱道,所以老子起首就開宗明義地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與佛家的“說是一物即不中”道理相通。道是不可言說的,絕非人們的感官所能感觸認識到,所以,老子說它“無狀之狀,無物之象,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第十四章)。道常無名,就像水一樣,悄悄地流淌著。它避高趨下,不受任何阻礙;它隨物賦形,不受任何約束;它滋養(yǎng)萬物,不求任何回報;它無所不利,終卻無跡可尋。老子認為,人也應該這樣,把生命滲透于沙漠,蒸發(fā)于曠野,也就誰也無法侵凌了,“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四章)

《道德經》包含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比較系統(tǒng)地揭示了事物互相對立依存的關系。老子認為善惡、美丑、長短、高下、難易、進退、有無、輕重、虛實、曲直、靜躁、陰陽、黑白、禍福、生死、強弱、剛柔等都是對立的統(tǒng)一,失去了一方,另一方也不能存在。他體察到事物的矛盾會相互轉化,“反者道之動”是事物運動的規(guī)律。

在認識論上,老子則主張“滌除玄覽”,靜觀萬物的循環(huán)演變。他不重視經驗知識,認為“不出戶,知天下”。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張無為而天下治,并描繪了一幅“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八十章)“小國寡民”的“世外桃源”圖。他反對儒家的仁義道德,主張“絕仁棄義,絕巧棄智,抱道守一”。

《道德經》不僅被道教徒奉為修持的圭臬,也成為指導人們生活的哲理書,事業(yè)創(chuàng)新的智慧書,被社會方方面面廣泛地學習運用。唐玄宗說:“(《道德經》)其要在于理身、理國。理國則絕矜尚華薄,以無為不言為教。理身則少私寡欲,以虛心實腹為務”;宋代蘇轍說:“言至道無如五千文”;明太祖說:“朕雖菲材,惟知斯經乃萬物之至根,王者之上師,臣民之極寶”;清世祖說:“老子道貫天人,德超品匯,著書五千余言,明清靜無為之旨”;清代思想家魏源說:“老子之書,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近代文學家林語堂說:“老子的雋語,像粉碎的寶石,不需裝飾便可自閃光耀”;哲學家金岳霖說:“中國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似乎就是道”;哲學家張岱年說:“中國古典哲學的最高范疇是‘道’,而‘道’的觀念是老子首先提出的”。

《道德經》作為道家學派開山之作,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座豐碑。千百年來,為《道德經》作注疏者不計其數,其中既有號稱“九五之尊”的皇帝,又有名垂千古的文人學士;既有道教徒,也有佛教徒。從先秦諸子到宋明大儒,在哲學思想上大都受到過《道德經》的啟迪。在歷代兵家那里,《道德經》的影子也是隨處可見。為史家所稱頌的漢代“文景之治”和唐代“貞觀之治”,也都是以《道德經》的清靜無為思想作為治國理念的。《道德經》對中國古代政治、哲學、軍事、文學、藝術乃至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道德經》不僅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還在世界范圍內獲得了廣泛的傳播,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統(tǒng)計,世界上幾千年來被翻譯成外文而廣泛傳播的著作,第一是《圣經》,第二是《老子》;《紐約時報》公布,人類古往今來最有影響的十大作家,老子排名第一;全世界哲學素養(yǎng)最高的德國,據調查,《老子》幾乎每家一冊。許多外國的哲學家、科學家、政治家、企業(yè)家都深受《道德經》思想的影響,并從中受到啟發(fā),諸如黑格爾、羅素、海德格爾、托爾斯泰、愛因斯坦、李約瑟、湯川秀樹等都對老子《道德經》給予了高度評價,美國前總統(tǒng)里根曾在國情咨文中引用了《道德經》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話。

《道德經》中豐富的養(yǎng)生思想也日益受到全球廣泛的關注。許多國家都成立了以道家思想為指導的養(yǎng)生修煉團體。

這一切,真應了那句話:無為之處最有為。


評論列表
(以下網友留言只代表其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的觀點或立場)

認真說起來,這是兩位真正站在全人類思維巔峰之上的偉大圣哲的見面,這是中華民族兩個精神原創(chuàng)者的回合。兩千五百二十年前這一天的洛陽,應有鳳鸞長鳴。不管那天是晴是陰,是風是雨,都貴不可言。

……只有真正遇到同樣品級的對話者,最好是對手,才會產生著了魔一般的精神淬礪。淬礪的結果,很可能改變自己,但更可能是強化自己。這不是固執(zhí),而是因為獲得了最高層次的反證而達到新的自覺。這就像長天和秋水驀然相映,長天更明白了自己是長天,秋水也更明白了自己是秋水。
——---------心賞、學習、獲益、開悟。

 

發(fā)布者 :劉秀麗 (2009-12-25 15:35:22)  回復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歷史上3人哪個才是真正的老子?
考古出土戰(zhàn)國道德經:道德經原著是李耳,騎牛西行的卻另有其人?
余秋雨:老子是讓中國文化獲得世界身份的第一代表,是頂級哲學家
《道德經》里的非常智慧
史記中所記載老子與孔子的一段談話,居然暴露了孔子這樣的想法
老子西出函谷關, 到底是去哪了?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牡丹江市| 新竹市| 育儿| 日照市| 盐池县| 琼海市| 湛江市| 原平市| 尚义县| 遵化市| 南召县| 永州市| 和田市| 舒城县| 皋兰县| 家居| 北宁市| 北碚区| 准格尔旗| 信阳市| 宾川县| 农安县| 朝阳市| 五台县| 阿勒泰市| 和林格尔县| 通辽市| 无棣县| 镇原县| 永清县| 乾安县| 闻喜县| 镇赉县| 焉耆| 永新县| 汉源县| 轮台县| 女性| 红河县| 高台县| 黄大仙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