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寫七律詩的方法格式的體會感想
格律詩詞,是中華文化寶庫的一朵奇葩,源遠流長,很值得探討。對此,我產生濃厚興趣。由于平時學學寫寫,也就懂得了一些其本要素,摸索到一定的規則,當然也讀了一些名家書籍。此種文學體裁與表達方式,并非如人們所講得那么深奧。因為格律詩就那么幾句,工整的七律詩,充其量僅八句五十六個字詞。講難也不難,講易也非易,它也曾得過輝煌時期。較其他文學體裁形式諸如散文、小說等,它的表達形式要拘謹嚴格一點。尤其明、清時期幾乎呆扳得使人窒息,所以“五四”期間稱之為“八股”。對此我翻閱了有關書籍資料,也探索過不同版本的唐詩,其實其形式也非呆板。格律詩和其他文學體裁一樣,首先是看它的主題、立意;其次才是它的表達形式。當然,既稱之為格律詩(近體詩),那就有其區別于其它文學體裁和表現形式的特點,不然也就不叫格律詩了。但我們不能因其要求而卻步,只要經常學寫寫,也就會悟出其中的一些規則與方法的。
以唐人崔顥的《黃鶴樓》為例:“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黃鶴一去不復還,白云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該詩的首聯與頷聯的對句中,“平仄”音上都有幾處不規范,即放寬的“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從嚴”角度上講,也是值得商榷和思索的問題。首聯出、對句中的第四個字“乘”“余”均平聲字,第六個字“鶴”“鶴”均仄聲字;頷聯出、對句中的第四個字“去”“載”均是仄聲字。這就說明古人,尤其盛唐時期的詩,均突破平仄要求。今天我們寫詩也不要跟自已過不去了。如果今天寫詩鉆到“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這個套子中去,而不能靈活點,那我們初學詩的人就望而卻步了。
所以,筆者認為寫中華格律詩詞,首先要在主題、立意和剪裁上下功夫,多花心血。只要立意正確、主題鮮明,具有時代精神,且剪裁精湛,遣辭新穎。這樣就是一首比令人滿意的較好詩詞。當然,我不是否認格律詩詞的規則,這也就是我該文所講的其次----即要掌握格律詩詞的一般規則要求。既然你要冠于中華格律詩的“牌照”,就應要有它的特色。
在此,我就學習寫格律詩規則,談一點粗淺看法與體會:
(一 )是“四聲”:要學習和掌握聲韻學基本知識,要了解“四聲”。這對格律詩詞(或者順口溜詩)的押韻和平仄都有好處的。所謂“四聲”,也就是漢語中的四種聲調,也是漢語的特點。即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構成了聲調,使人朗讀起來激昂頓挫,通過朗誦來表達人與詩作的情感。四聲調有兩種:一是古漢語中的四聲調----平聲、上聲、去聲、入聲;二是現代漢語中的四聲調----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現代漢語的四聲調與古漢語的四聲調的種類,雖不完全相同,有所區別。但現代漢語基本上還是立足于古漢語的基礎,從中演繹或分解而來的。尤其古漢語中的入聲字,基本上都分化到現代漢語中的四個聲調中去了。
(二 )是“押韻”:押韻是我們中華詩詞、民間山歌、順口溜以及韻文的基本規則要求,必須要掌握。一個字的讀音是由聲母和韻母構成,但同一韻母音節不一定是韻母完全相同,只要韻母音節中的韻腹相同即可。如:家(jia),媽(ma),花(hna)的韻腹都是a,這三個就是同韻。當然,如果能熟練掌握清朝張玉書編撰的《佩文詩韻》,或者戈載編撰的《詩林正韻》等古代音韻工具書,顯然更為規范了。但是筆者認為初學中華格律詩詞,還是以現代漢語音韻為好,因為你的詩詞歌曲是寫給現代人讀的。且現代漢語中的“陰平”“陽平”兩聲可視為同韻。
詩詞中沒押韻,讀起來別扭拗口;押韻是中華詩詞的特色,它讀起來就顯得順暢,就象唱山歌般有著音樂美感。以《七絕 山行》“遠上寒山石徑斜(xia),白去深處有人家(jia),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hna)。”從該詩的順序上講一、二、四句均是押韻。 再又以《七律 長征》:“紅軍不怕遠征難(nan),萬水千山只等閑(xian)。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wan)。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han)。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yan)。”該詩順序一、二、四、六、八句是押韻。
由此可見,格律詩詞基本上都是逢雙句要押韻,并且一般都是押平聲韻的。這樣讀起來就顯得朗朗上口,有極佳的音樂美感。這就是格律詩與文章以及外國詩歌的區別之一吧。
(三) 是“對仗”:對仗即對偶,俗話中的對子。對偶就是把同類的或對立的概念并列起來;一般是要兩句相對應。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對句”。出句與對句字數相同,詞性(或詞組)相對,即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副詞對副詞;如果是詞組的,那就動賓詞組對動賓詞組、主謂詞組對主謂詞組、偏正詞組對偏正詞組、聯合詞組對聯合詞組......。這樣就比較工整了。
例如《七律長征》中的頷聯(三、四兩句)和頸聯(五、六兩句)就是兩幅對仗或者說對偶。
頷聯:“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中,“五嶺”對“烏蒙”,均是名詞;“逶迤”對“磅礴”,均是形容詞;“騰”對“走”均是動詞;“細浪”對“泥丸”均是名詞。
頸聯:“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中,“金沙水”對“大渡橋”,名詞對名詞;“拍”對“橫”,動詞對動詞;“云崖”對“鐵索”,名詞對名詞;“暖”對“寒”,即形容詞對形容詞。
在《七律長征》這首詩中,只有頷聯對仗和頸聯對仗。那么在其他“七律”這樣的格律詩中,也多是頷聯與頸聯這樣兩組詩句是對仗(或稱之為對偶),即三、四句為一組對仗,五六句為一組對仗。那么首聯(一二句)和尾聯(七八句)就不必求全了。所以,頷聯的對仗和頸聯的對仗,是七律這種格律詩中的又一項基本要求,也是區別于其他詩歌的特點之一。
(四)是“平仄”:知道了什么是四聲,平仄就好懂了。平仄是格律詩詞中的一個術語也是一個重要規則。“平”是平聲,古漢語中也是平聲;現代漢語中的陰平與陽平兩聲。“仄”就是仄聲,古漢語中就包括了上、去、入三聲字;現代漢語中則包括上聲、去聲兩聲字。現代漢語中沒有單獨的入聲字,但化解到陰平陽平及上聲、去聲中的入聲字仍屬仄聲字。平聲字讀起來(或發音)沒有升降并且悠長,則仄聲字卻升降短促。《康熙字典》載有“平聲平道莫低昂,上聲高呼猛烈強,去聲分明哀道遠,入聲短促急收藏。”,由此分出平聲與仄聲兩大類及其特點。
平仄在詩詞中如何交替呢?王力先生講“平仄在本句中或者說單句中是交錯的,平仄在對句中是對立的”。也就是說兩個句子平、仄音是相對或者說相反,出(上)句是平聲字,對(下)句就應是仄聲字。例如“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兩句平仄交錯和相對式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也就是“金沙、云崖、橋橫、寒”等字均是平聲字;“水拍、暖、大渡、鐵索”等字均是仄聲字。“金沙水拍云崖暖”即“平平仄仄平平仄”。而“大渡橋橫鐵索寒”即“仄仄平平仄仄平”,則完全相對或相反。兩句連讀起來就能產生激昂頓挫、鏗鏘有力的情感。公式化的格律詩它們有著嚴格的規定,這就給初學格律詩的人增加不少難處。所以,筆者還是認為在平仄問題上只要懂一點,掌握一些則可,不宜求全,不要太拘泥于公式以致損害詩的主題與意境,改變初衷立意,乃至更糟的為了平仄聲求全,花費不少精力時間,生造字詞,結果糟蹋了詩的意境美感。這點本人感觸頗深,不必做那舍本逐末、適得其反的 事。
( 五)是“粘對”:粘對也可叫粘連吧,這也是律詩中的一個規則。前邊講了對仗,對仗中兩句子讀音,是平聲字對仄聲字,仄聲字對平聲字。也就是一組對仗中的出句和對句,平仄讀音是相對或相反的。而粘對或者說粘連句子讀音則不一樣了,它們是相同或相似的。
一首“七律”詩總體上可分首聯(一二句)、頷聯(三四句)、頸聯(五六句)、尾聯(七八句)。由此而構成一首詩的“起承轉合”。按句序講“粘對”:第二句的一二字與第三句的一二字相同或相似平仄,第四句一二字與第五句一二字相同平仄,第六句一二字與第七句一二字相同平仄,第八句的一二字與第一句的一二字應是相同平仄。若是平聲字就應平聲字,若是仄聲字就應仄聲。
從首聯、頷聯、頸聯、尾聯四者關系來講“粘對”:單句(一三五七)叫出句,雙句(二四六八)叫對句。就是首聯的對句與頷聯的出句相似平仄聲。頷聯的對句與頸聯的出句相似平仄聲。頸聯的對句與尾聯的出句相似平仄聲。尾聯的對句與首聯的出句相同平仄聲。
以《七律長征》為例:第二句也就是首聯的對句“萬水千山只等閑”與第三句也就是頷聯出句“五嶺逶迤騰細浪”。它們就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與“仄仄平平平仄仄”基本相似,而前面兩個字“萬水”與“五嶺”都是仄聲字。而后邊詩“烏蒙磅礴走泥丸”與“金沙水拍云崖暖”的“烏蒙”與“金沙”都是平聲字。這樣就形了粘對如果明白了粘對這一規則道理,就不難幫助我們掌握七律詩中的平仄格式。也用不著死記那“平平仄仄平平仄”的公式了。總而言之,一首工整的格律詩,還有不少規則,要求也是比較嚴格,但是我們只要能靈活運用而不是生搬硬套。也并非是什么高不可攀的。在學習掌握它的基礎上推陳出新,使中華格律詩詞這朵不凋的奇葩更加絢麗多彩。
這就是近幾年來學習寫近體也叫格律詩詞的點滴體會,以此拋磚引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