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王朝是繼秦之后的大一統王朝,經文帝、景帝推行休養生息國策開創“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后開辟絲路、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
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西漢中興之主漢宣帝劉詢因匈奴歸降大漢,回憶往昔輔佐有功之臣,乃令人畫十一名功臣圖像于麒麟閣以示尊崇和紀念,后世往往將他們和云臺二十八將,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相提并論,有“功成畫麟閣”、“誰家麟閣上”等詩句流傳,以為人臣榮耀之最。
大司馬 、大將軍、博陸侯霍光為第一,其次為大司馬張安世;大司馬、車騎將軍、領尚書事韓增;后將軍趙充國;大司農、御史大夫、丞相魏相;太子太傅、御史大夫、丞相丙吉;太仆、右曹、給事中、御史大夫杜延年;陽城侯劉德;太中大夫、給事中、少府梁丘賀;任諫大夫、丞相司直、御史大夫、左馮翊、大鴻臚、太子太傅、前將軍、光祿勛、領尚書事蕭望之;中郎將蘇武共計十一人。
麒麟閣在未央宮中,因漢武帝元狩年間打獵獲得麒麟而命名。從唐代高適《塞下曲》“畫圖麒麟閣,入朝明光宮”可看出其地位和影響力。
從史書記載中可看出,十一位功臣除了霍光,其他十位都具有名姓,皇帝表揚其功績,流傳于世。既然漢宣帝把霍光看成第一功臣,入麒麟閣首位,而不給其具名,是不是很奇怪呢?
在分析其中的原因之前,先讓我們了解一下當時的歷史背景:
霍光是漢武帝時大司馬霍去病的異母弟、漢昭帝皇后上官氏外祖父、漢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
要說“千古一帝”漢武帝一生最寵愛的大臣就是冠軍侯霍去病,為什么用寵愛這個詞呢?因為武帝對霍去病可以說是比嫡親兒子都親近,后世之人對霍去病的了解都是封狼居胥的軍事才能,鮮為人知的是,在他十七歲,拜驃姚校尉,追隨大將軍衛青建功立業之前,是經常住在皇宮由武帝親自悉心照顧的史實,可以說武帝把自己的理想和希望深深地傳承給了霍去病。
霍去病也不負皇恩,兩次參加河西之戰,大破匈奴,俘獲匈奴祭天金人,直取祁連山。漠北之戰,封狼居胥,百戰百勝,成為中國世代“軍神”。可惜元狩六年去世,年僅二十四歲,武帝悲痛萬分,隨后把這份感情又轉移到了霍光身上。
霍去病去世,霍光升任奉車都尉、光祿大夫等職位,侍奉在漢武帝左右,前后出入宮禁二十多年,得到漢武帝的信任和指導而迅速成長。
征和二年(前91年),衛戾太子被江充以巫蠱之禍逼死后,漢武帝決定立鉤弋夫人之子劉弗陵為儲君,并計劃令霍光輔佐。武帝令宮中畫師畫《周公輔成王朝諸侯圖》賜給霍光,暗示他準備輔政。
后元二年(前87年),漢武帝臨終之時明確指定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和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一同輔佐時年八歲的漢昭帝。
在昭帝時期,霍光得到漢昭帝的全面信任,因而得以獨攬大權,期間同為輔政大臣的上官桀、桑弘羊勾結鄂邑長公主和燕王準備發動政變殺霍光,廢黜昭帝,但計劃泄漏,霍光族滅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家族,鄂邑長公主和燕王劉旦自殺。
元平元年(前74年),漢昭帝駕崩,霍光迎立漢武帝孫昌邑王劉賀即位,但不久之后就以淫亂無道的理由報請上官太后廢除了他。
國不可一日無主,霍光同群臣商議后決定從民間迎接武帝曾孫劉病已(后改名劉詢)繼承帝位,這就是漢宣帝。
漢宣帝即位初,霍光表示要歸政于帝。漢宣帝沒有接受,朝廷事務的決策仍先經過霍光過問再稟報皇帝。漢宣帝對霍光表面上很信任,但內心十分忌憚,與之同車時“若有芒刺在背”。
霍光本人功高震主,后來他死后,族人不知收斂為全家族滅埋下了禍根。
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病重逝世,漢宣帝與上官太后一同到場治喪,將之與蕭何相比,以皇帝級別的葬儀葬于茂陵。其葬禮上,有玉衣,梓宮、便房、黃腸題湊等超規格葬具,以缊辌車,黃屋送葬,謚號“宣成”。
自昭帝即位起,霍光執掌國政20幾年,大權獨攬,雖無皇帝之名,已行皇帝之實。但是,霍光正確地執行了漢武帝臨終遺詔的正確國策,終于使西漢王朝由社會動蕩不安進入到“漢宣中興”的軌道,為西漢的極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年輕的漢宣帝熟知閭里奸邪、吏治得失,是個難得的賢明君主。霍光雖然病逝了,但霍氏家族仍然緊緊地控制著軍政大權。依仗皇太后、皇后的特殊關系,變本加厲地專橫跋扈、奢靡越制。宣帝在這段時期,通過一系列手段慢慢收回霍氏所掌握的朝中權力。
地節四年(前66年)七月,霍家謀反事情敗露,霍禹被腰斬,霍云、霍山自殺,霍家一族遭到滿門抄斬。
漢宣帝盡管將霍光全家殺光,但霍光之墓未被株連,依舊陪葬茂陵。也并沒有因此抹殺霍光的功績。宣帝晚年在麒麟閣設置功臣畫像時,霍光仍然被列為第一功臣,一直為漢朝皇帝所尊奉祭祀。
不具名的原因,是其死后家族謀反,滿門抄斬,漢宣帝對其既有感恩之心,又有對其貪權攬政的不忿之情所致,故不名霍光全名,只尊稱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候,姓霍氏”。